韓花素
摘 要:語文課堂要想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找到樂趣,讓學生自己想說、敢說、愿說,自然而然地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科;以學生為主體;暢所欲言
當下,改革的春風席卷了祖國大地。教育界也是摩拳擦掌,區域性新課程教學模式精彩紛呈。作為從教24年的語文教師,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我也不甘落后,積極投入到改革之中,力爭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穿新鞋走老路。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的形成
新課程教學理念包括三大課堂教學理念,其中“發展性”是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
盧芙霞老師在《課堂教學的新理念》中指出:教師要從根本上改造和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要圍繞著學生的發展進行教學設計;教師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沒有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的學習過程,常常是無意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和“活動”構成過程要素,學生的學習要在“活動”中進行,提出“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發展”的口號。
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起來,動起來。因此,我的語文課堂提倡學生暢所欲言,在黑板的兩側,我用彩色粉筆書寫著:“我的課堂我做主,我的發言也精彩。”
二、課堂實施過程
(一)在學生掃除生字障礙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年級不同方式就不一樣)
1.粗讀:生自由讀課文,可以默讀,可以朗讀,也可以同桌互讀。
2.范讀。目的:正音,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二)考慮自己想要交流的內容
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這段時間可以查閱資料,小組之間可以商量,并把考慮好的內容用鉛筆做好記號。
(三)給學生搭建充分交流的平臺
這一環節,是我的語文課堂最熱鬧的時候,學生經過充分思考開始暢所欲言。我告訴學生:不必拘泥形式,只要你想說站起來就說。說多說少沒關系,就是說錯了也沒關系。下面以《孔子拜師》為例:有的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的理解,小到一個生字的寫法,一個詞語的解釋,大到疑難句子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有涉及。張安妮說:“‘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去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從這句話我知道了孔子是個很好學的人。”
有的學生以提問的形式,把自己想到的內容概括成一道問答題來問別人。張一說:“從第二自然段的哪些詞語你知道了孔子拜師路上的艱辛?從這些詞語你又讀懂了什么?我把這個問題提給張子怡。”張子怡如果會,就回答。如果不會,她就可以說“這個問題我不會,我想請溫閃幫助我。”溫閃如果會,站起來說:“我來幫你。”如果不會,就說:“對不起,這個問題我也不會。”這時,老師就可以引導,或者讓其他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誰愿意幫助他倆解決難題?”……這種形式是孩子們最愿意采用的。都爭相提問,因為提問的同時,他們好像找到了當老師的感覺。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目的就是讓學生都動起來挖掘課文,理解課文。而且這樣還可以顧及每一位學生,難一點的問題由好學生來回答,非常簡單的,就由學困生來解決。
三、可以把語文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有時候,任憑老師絞盡腦汁,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卻是云里霧里,一臉的茫然,再看學生的作文還是流水賬隨處可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就完全可以把語文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要知道入選的每篇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精美文章呢。記得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很對,我們不應該只是教給學生教材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這一環節我放在學完課文之后,也就是學生對課文已經沒有任何異議的時候。
首先,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找出里面的好詞佳句,并試說這樣寫的好處。然后,把這些詞句積累在摘抄本上。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材料,是如何也寫不出東西來的。
第二,以課文為范文,學習寫法。
以《趙州橋》一課為例。之所以選擇這一篇,是因為此篇結構很簡單,學生容易明白。
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名字及建造者。
第二自然段開頭一句“趙州橋非常雄偉。”讓學生比較一下這一句和下面的內容有什么聯系。學生發現這一句概括了下面的內容。我告訴學生:這樣的句子叫段首概括句。有這樣的句子,這段的內容就會一目了然。比方說:要寫一個人,以小弟弟為例。仿照這一課,第一自然段就可以介紹弟弟的外貌,第二自然段開頭就可以用段首概括句:“我的弟弟可聽話了。”“我的弟弟可調皮了。”“我的弟弟非常可愛。”“我的弟弟是我們家的開心果。”……下面就要選擇具體事例來說明這句話。
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讓學生再看這句話和上下文有什么關系。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這句話的“這座橋不但堅固”是承接上文的,“而且美觀”是引出下文的。我告訴學生:這樣的句子叫過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那么用在自己的作文中怎么說呢?我讓學生根據上面的例子來說。學生仿寫:“我的弟弟不但聽話,而且聰明。”下文就應該用具體事例來說明弟弟如何聰明。“我的弟弟雖然調皮,但他是個熱心腸。”“我的弟弟不但可愛,還很愛學習。”……這樣寫人物的特點就會一下子躍然紙上。
學生知道了中間段的寫法,我又引導他們學習最后一段的寫法。結尾短小精悍,而且概括性強,初學作文者應該好掌握。
經過幾次這樣的講解、練習,學生的流水賬已基本不見了。看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說得實在是對。
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中的教師地位
盧芙霞老師說: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而不是學生的“主宰”和“領導”;教師與學生“人格平等、學術平等”是實施“新課程”的前提,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顯得更為必要和迫切。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暢所欲言。并不是說老師就可以袖手旁觀,可以不備課了。相反,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更應該充分備課,先吃透教材。因為,讓學生放開了說,他們的思想開始信馬由韁,說不定會提出什么問題,有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比老師挖得還深,有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不會有多么深刻,甚至有些偏頗。有的學生知道意思,支支吾吾就是說不好……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解惑、引導、啟發……直到學生把課文全部弄懂為止。
四、與傳統的老師提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具備的特點
1.要求老師必須充分備課,而且有隨機應變駕馭課堂的能力。
2.課時數不好掌握。遇到好理解的課文學生會滔滔不絕,到下課了,他們還是意猶未盡,下節課只好讓他們接著說。
3.這種課堂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對老師的要求很高,大部分時候還要耽誤教學進度,但我覺得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我們學語文干什么?我認為:歸根結底就是一要讀懂、理解別人的文章,也就是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二要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寫出自己的文章。這種教學模式就是在為這兩方面做準備,而且,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我們已經看到了成效。我班的語文成績總是在全區遙遙領先。不管怎樣,只要是對孩子們的發展有好處,這條路就是對的,我就會一直堅持走下去,灑一路陽光,育一路鮮花,行走在陽光與鮮花之中是何等的愜意!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