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摘要:攝影在傳入中國的初期,絕大部分照片都是外國人在中國拍攝所得,而早期涉足攝影的中國人也不過是邯鄲學步,依照西方的模子拍攝。隨著國人對攝影的了解,攝影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互碰撞產生出了新的火花。西方攝影與中國傳統藝術學的結合,形成了中國民族特色的美學形式,而中國美學意境論在西方攝影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上又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的萌芽時期,與之相適應的攝影藝術理論,也開始萌芽和發展。新時代背景下的攝影意境也應該有新的解讀,現代的攝影家需要到生活中不斷發現和創造新的時代意境。
關鍵詞:攝影意境;創設探討
一、題材的選擇
攝影師創作的題材極其豐富,要創作有審美價值的攝影藝術作品就要到廣闊的世界中尋找真、善、美。首先,攝影藝術要求的題材是積極向上的事物,祖國的大好河山,生活中動人的情節。也有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社會中的丑惡形象,比如吸毒者,賣淫者,但攝影師面對這些事物的態度非常重要,他們用的是一種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事物,號召社會民眾關注這些邊緣群體以改變這種不好的狀態,攝影師們所拍攝的照片對社會產生的是積極的效益。其次,攝影藝術作品的題材要反映時代性。攝影藝術家身兼數職,一方面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一方面也是社會歷史的記錄者,這是由攝影藝術的紀實性決定的。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舊題材慢慢被淘汰,新題材也在不斷涌現,攝影師要有對社會發展的敏感度,抓住時代意境,適時選擇題材。
二、清楚與模糊
關于攝影作品的清楚與模糊,早在劉半農的《半農談影》中就有提到,他說:“如果是寫真照相,就只有一個清字,糊一點便該打手;所以這個清字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至于寫意照相,卻要看作者的意境是怎樣的:他以為清了才能寫出他的某種意境,那就是他的本事;他以為糊了才能寫得出,那也是他的本事。我們只能問他的意境寫不寫得出,以及寫的好不好;至于清與糊,應由他自己斟酌;他有絕對的自由。
攝影意境的營造,不但需要照片的模糊,而且必須有。但是這樣的模糊也需要有度的把握,這樣的模糊又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以劉半農的觀點來說就是分為“美術糊”和“透視糊”。所謂的“透視糊”就是在拍攝時對照片景深的把握,而“美術糊”就是在拍攝與放大照片時如何使用柔光鏡。朱壽仁對劉半農的觀點很是贊同,曾經說到:“攝隱約渾含之片,猶習繪事者之須先以工細為基礎,而后能隨意揮灑也。矧片之佳者,非必以隱約渾含為必要條件。總的來說,照片的清楚與模糊要依據照片的主題來定,不能一味的清楚也不能一味的模糊,掌握好清楚與模糊的度就能達到攝影者拍攝照片想要達到的效果。
三、光線選擇與運用
用好了光線,攝影的意境才能顯露出來,才能讓一副平凡的攝影作品脫穎而出。隨著數字攝影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的與起,影像與大眾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大眾可以輕松地用相機獲得精美的影像,并上傳到網絡上進行分享,形成了影像資源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這樣的時期下,大眾的視覺審美得到大大的提高,推動了攝影藝術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理論、流派、表現形式來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攝影用光的方式也越來越多。
光從類型來區分可以分為攝影棚里的光和自然光。攝影棚內的光線是可以調節和控制的,而自然光是太陽來控制的,我們無法調節。光的質感不同拍攝出的照片所營造的效果也不相同。針對拍攝物的不同應該選取不同的光質,比如拍攝肌膚或花瓣的時候,選取硬光就會造成明暗反差過大,反而使拍攝物顯得更為粗糙。
四、主體與陪體
攝影師所面對的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換句話說是一個雜亂無章的世界,在小小的方寸之中表現好所要拍攝的事物就要懂得取舍。攝影初學者往往憑借其三分鐘熱情拿到相機就開始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狂亂按快門,最后看到所拍的照片時卻無法表達出所見事物之美好,所得到的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照片,這是為什么呢?除去光影、構圖的影響,問題很有可能出在主體與陪體的選擇上。有人說:“攝影是減法。”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攝影師的取景框內充滿了各種事物,所有的東西都交織在一起。有主要的、次要的;需要的、不需要的;美好的、丑陋的;現象的、本質的。攝影師必須對這些景物做個減法,而做刪減的依據就是攝影師通過這幅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往往越是優秀的作品,它的主題就越是突出,構圖就越是簡單,干擾性的事物就越少。所以攝影師在拍攝之前,就應該考慮清楚自己的拍攝主題是什么,確定了主題就能根據主題判斷做減法的內容,同時判斷構圖、光線和其他攝影要素。
這里要特別提到的攝影藝術意境創設方法------留白。對攝影藝術來說,留白就是一種做減法的方法,特別是對創設攝影意境的攝影藝術作品來說,留白可以被巧妙運用以創設畫面的意境。適當的留白可以襯托主體,讓觀者產生無盡的聯想,實為攝影藝術作品創作的好方法之一。
【作者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