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皓
(宜興 214221)
紫砂方器造型變化眾多,古有“方匪一式”之說,主要有長方、四方、六方、八方、隨方、寓方等幾種基本形狀。在基本形態的造型處理中,方器又可以根據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細演變成幾十種不同壺器形態。也有人在處理方器時,借助與圓器、筋囊器等不同造型進行配合、做到上圓下方、或上方下圓、或口方蓋圓、或口圓蓋方,也可以做到身圓嘴方、或身方嘴圓、或身圓把方、或把圓身方等等。方器造型的變化可以隨著制壺者對型器的設計創意要求,進行或圓或方的處理。方器造型之所以要進行變化處理,融入其它非方形的元素,主要是為了避免設計單一的方器產生呆板、線條呆滯的視覺效果。現以“一身正氣壺”為例(見圖1),從審美的觀點談寓圓于方的紫砂壺設計創意。

圖1 一身正氣壺
紫砂“一身正氣壺”壺型為四方形,沉穩厚重的外形結合雕塑的裝飾,把傳統的審美表現得尤其真切。壺身接近于正四方體的外形,每個面又并非絕對的平整,而是加入了圓滑的坡面;壺身邊上的棱線呈弧度,方圓結合;嵌蓋圓正、微坡;彎流壺嘴和方型壺把的線條,猶似穿過壺身以一貫之;壺鈕的威龍雕飾裝飾和龍嘴的半浮雕活靈活現;壺器底部的制作非常獨特,底座的四尊小龍拱起壺器的造型,使此壺沉穩厚重;壺腹處的如意紋又給此壺賦予更多變化,細膩的花紋美妙動人,而壺身更有“一身正氣”的陶刻點明壺意。
紫砂陶以手工完成雕塑藝術,栩栩如生的雕塑像也因紫砂泥的觸摸而富有彈性感,更富有一番逼真性。紫砂“一身正氣壺”的壺鈕威龍雕飾裝飾、龍嘴的半浮雕、底座的四尊小龍雕塑和壺腹處的如意紋裝飾,通過外在形式來體現超越自然形態的內在文化。所以在紫砂壺世界中,“一身正氣壺”的雕飾可謂上乘之作了。
(1)龍雕塑的文化蘊意
紫砂“一身正氣壺”的壺鈕、壺流,以及底座的四尊小龍雕塑,構成了此壺最重要的形象特征。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紫砂“一身正氣壺”的龍型壺流修長昂揚,壺流與壺身渾然一體,飽滿而不臃腫,出水迅猛有力。端把做龍形處理,構造科學、格律嚴謹,處處彰顯祥龍神韻,端握起來舒適有力。用藝術的眼光去欣賞這把紫砂壺的龍造型藝術,并以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它,就會發現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五千年來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龍文化,在此壺上形成了強烈的文化底色。
(2)如意紋裝飾
紫砂“一身正氣壺”的壺腹有如意浮雕,有著特殊的文化寓意。如意,自古以來為吉祥之物,魏晉時代,文人士子把握于手,以增談興,揮斥方遒,自如得意。至宋朝時,如意漸漸演變成靈芝形狀,傳用至今。由于靈芝在古代有醫治百病之效用,民間故事《白蛇傳·盜仙草》中,仙草亦為靈芝。后人以靈芝托物,有百病全消、健康永駐的祝愿。如意以此為行,也就更顯事事如意、吉祥富貴之意了。今觀此紫砂“一身正氣壺”的如意裝飾,頗有祥瑞之氣。
紫砂壺的藝術美與壺器坯體制作的造型設計是分不開的。可以說,紫砂壺的藝術美遠遠超過了它的實用性能。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和覺悟,在紫砂壺體上進行雕塑,已經逐步形成了和紫砂造型藝術渾為一體的風格。發展至今,紫砂壺雕塑更具時代風貌的紫砂藝術日臻完美,以立意新穎、章法錯落表現的精品屢見不鮮,構成紫砂壺藝中一門獨特的工藝裝飾。這款紫砂“一身正氣壺”便是在堅持繼承嚴謹的傳統藝術技法的基礎上,不拘于老格局、老路子,在傳統四方壺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了雕塑造型藝術等藝術的特征,博采眾長,汲取精華,化為我有,自我完善,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一身正氣壺”來。如此用心良苦,皆因滿懷四方之志,也在印證著此壺“一身正氣”陶刻的含義。
[1]范衛亞.寓情趣于紫砂方器中的“葵帽四方壺”[J].江蘇陶瓷.2013(06):59.
[2]王中民.淺談“八方提梁壺”的氣格美[J].江蘇陶瓷.2012(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