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主義已讓太多人感到失望
皮凱提(Thomas Piketty)《21世紀資本論》今年3月英譯版發行后,立即引爆話題,熱銷全球。書中,他以完整的數據證明了“財富世襲”的事實,巨大、強烈,但又合情合理地掀起一陣資本主義反思狂浪。
得到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法國經濟學家提霍勒(Jean Tirole),他一路走來的研究著述,幾乎也都沖著資本主義的毛病。“他雖然研究產業理論,著重寡占、公用事業領域,但我們都是在挑戰失靈的市場,這方面,我倆的工作是一樣的。”在提霍勒獲獎后,皮凱提如此評論。
隨著兩位法國經濟學家大紅大紫,這是全世界對資本主義反思達到空前高峰的一年。透過兩位法國學者扎實論證,99%的非富人對資本主義的不滿,終于找到了理性批判的強力火種,終于能夠名正言順地站上辯論臺,與主導市場游戲規則的1%的富人,進行符合科學與邏輯的唇槍舌戰。
幼年痛苦印象讓皮凱提見識貧富差距
兩位年齡相差19歲的法國經濟學家如何一步一步挑戰資本主義?或許,可以從這個位置開始說起——1980年。
這時,皮凱提不過8歲,與父母同住在法國南部的奧德省,過著前面所提到的、賣奶酪的生活。至于提霍勒,剛剛在法國取得經濟學博士,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這兩個人,一貧、一富,像是活在兩條并行線上。
皮凱提的父母結識于1968年法國學運中的一場抗議活動,當時兩人都還只是中學生,爸爸高一、媽媽高三,“因為參加運動,他們中學沒畢業就離開學校了,后來,生活的壓力讓他們與自己的理想愈走愈遠。”皮凱提述說自己的童年,幾乎沒有快樂的回憶,關于痛苦的印象反而十分鮮明,“比如說,一整天只賣了三塊奶酪。”
有一回,父親帶著年幼的皮凱提去看當地舉行的網球賽,當參賽者陸續開著昂貴的轎車進入會場,皮凱提“哇”聲連連,父親隨口說出這句饒富哲理的話:“他們的車子很美,但心思卻不見得一樣美好。”一場球賽,讓皮凱提深刻見識了“貧富差距”,也得到了影響一生的啟蒙。
提霍勒出身富裕立志用經濟學讓世界更美好
提霍勒顯然無法想象這樣的生活,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文學老師,據說,提霍勒在中學時期還曾學過馬術運動。他所就讀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是法國典型的精英貴族學校,漫長校史的歷屆校友中,有人在18世紀發現了氣體膨脹定律,有人成了法國總理。
“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我忽然發現,原來很多極端復雜的問題都可以用數學解決。”提霍勒像是走進了新世界,他把興趣轉向了經濟學,“因為它可以透過數學,計算出讓世界更美好的公式。”提霍勒用兩年時間在巴黎第九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隨即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始接受殿堂等級的經濟學訓練。
“里根經濟學”曾讓美國重拾活力?
事實上,就是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的里根,把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場經濟推向至高無上的地位。他極力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不僅大幅降低金融監管,并且立即推動美國史上空前規模的降稅政策。
走過了初期的動蕩,“里根經濟學“很快地讓美國重拾活力,但皮凱提指出,里根一方面大幅松綁市場管制,又一手猛降所得稅和資本稅稅率,使得資本家靠錢賺錢的能力大幅提升,造成收入分配不均極度惡化。
攤開數據,美國與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間始終維持低檔。但自1982年后,代表貧富差距情況的吉尼系數,開始以45度角的姿態向上攀升,象征貧富不均快速惡化,情況直至2000年后才初見改善。但據美國資料,在2009年美國推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并且大幅降息之后,投資市場賺錢更快,貧富不均也再次快速惡化。
2013年,《福布斯》公布了一張圖表,顯示在1987年時,全球共有140位身價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共達3000億美元;到了2013年,富豪人數增加9倍,富豪們所擁有的財富卻暴增了17倍,達到5.4萬億美元。
現在回頭看卻是諸多惡果的根源
1985年,里根連任,當年不過32歲的提霍勒,此時發出了第一道警示。
他在論文中寫到:“資產價格向上的速度明顯超過經濟成長的速度,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終會導致崩潰。”這個論點,不僅直指當年美麗榮景的背后隱憂,也巧妙地吻合30年后、來自皮凱提的論述精華——錢賺錢的速度快過人賺錢。
可惜,在當時,美國旺盛的經濟表象,讓提出警告的提霍勒,簡直像是獨力對抗風車的唐吉訶德。
1989年柏林圍墻倒塌、1991年蘇聯解體,日本裔的美國知名作家福山·弗朗西斯在著作《歷史之終結與最后一人》中定調:資本主義已取得勝利。
這樣的氣氛,也一度催眠了皮凱提。剛滿18歲的他在書中回憶:“我也像被打了疫苗,對‘反資本主義’的說法毫無同情。”幸好,童年時的窮滋味,仍然讓他有意識地持續觀照著資本主義盛世背后的黑色角落。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的進程加速了放任式資本主義種種利弊,提霍勒一連串針對資本主義“壟斷寡占病”的研究讓他的名聲快速竄起。
至于二十出頭的皮凱提,則開始研究資本主義的“分配不均病”。然而,這個過程并不順利, “我在22歲時,體驗到了什么叫‘美國夢’。”結果,皮凱提只在美國待了3年。在短暫的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期間,他對于當代經濟學十分失望。
“我很快就發現,我收集的不平等經濟資料,在這里沒有任何作用。”他評論,美國經濟學者太驕傲,像是活在夢幻世界里,看不到真實,更沒有辦法抓到資本主義的缺陷。
資本主義走向極度追求私利
兩年前,提霍勒曾在某次訪談中論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一向惜字如金、就算得獎也不愿對經濟問題輕易表態的他,意外地用相對強烈的字眼批判當代學者專家:“這當然是因為市場失靈。但市場為什么會失靈?是因為我們的經濟學者‘無止境’地相信市場效率,而他們的觀點,早已落后市場30年。”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自顧自地走向極度追求私利的一端,也讓資源寡占、貧富不均的惡果愈加殘酷地凌遲著中下階層甚至中產階級。
如今,提霍勒與皮凱提跳出來了。30年前,一位是抱持救世熱情的大學畢業生,一位是揣懷仇富情緒的貧窮孩子,今天,他們在1%與99%的爭戰中,給了后者最堅硬銳利的武器。?笏(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