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前大運河項目和絲綢之路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世界遺產的總數已達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城鎮化進程的明顯加快,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新的挑戰。如何讓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絕活兒、絕技、手藝,跟隨“洗腳上樓”的農民一同走進新的城市社區?“村改居”的武漢江欣苑社區,為當下城鎮化過程中的新農村社區建設,樹立了一個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實現社區文化再造的樣本。
“村改居”了,龍舞還能傳下去嗎?
湖北省武漢市江欣苑社區是個曾經的“城中村”,這里的居民過去是漢陽區漁業村的村民,世代靠種田、捕魚為生。2007年,因為城中村改造,他們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搬進了江欣苑這個現代化的住宅小區,成為了城市居民。
舊時的漢陽區農村盛行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祭祀活動——龍舞,也被稱之為“高龍”,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這一寄托著美好愿望的活動已深深熔鑄于當地農民的血脈之中。入住新社區后,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龍”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生存空間,出現了傳承人流失、活動經費緊張、表演場地匱乏等一系列問題。
村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農村的青壯年大都進城就業、生活。“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城市人,城市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青壯年城鎮化率高,就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新生力量減少,這同時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的衰敗。”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邱春林擔憂地說。
如何讓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絕活、絕技,隨著農民的轉型而“上岸”,走進新的城市社區?江欣苑社區居委會經過多方努力,最終依托社區現有的1萬多平方米的門面房,建成了“武漢高龍城·湖北省暨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傳承園”,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區、傳承區、展銷區,216個門面,可吸納200余個國家和省市級非遺項目。
通過這一有力的搶救和保護措施,“高龍”得以活躍在社區。每年定期舉辦的舞龍大賽,曾獲得中華舞龍大賽金獎第一名,并多次應邀赴臺灣文化交流和上海世博會演出,連續6年代表湖北省非遺文化項目在中央電視臺除夕新聞聯播中向全國人民拜年。該社區已組建了10多支高龍舞龍隊,傳承人多達300余人。
江欣苑社區黨委書記胡明榮說,“高龍”的成功傳承和保護,帶給社區管理者最重要的啟發就是:看到了社區居民對文化的渴望和需求,借助非遺的力量,改變他們在新城市的生活方式,讓更多非遺項目在社區保護和傳承。
筑巢引鳳,傳承園里增收致富
從2012年開始,以“高龍”保護為基礎,江欣苑社區繼續探索非遺生產性保護傳承。社區通過“四免”(免裝修、免房租、免一切日常生活必需品、免費帶徒弟)為漢繡、木雕船模、雕花剪紙、黃梅挑花、楚式漆器、鉛錫刻鏤技藝等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了1萬多平方米的非遺精品展示廳和傳承工作室,并幫助他們尋找產品銷路、建立傳習所,與武漢高校共建產學研中心,在社區居民和大學生中培養學徒。
這些國家級項目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傳承人的收入相比入駐前大幅度提高。黃梅挑花傳承人石九梅,剛剛入園時連食堂5元錢一頓的飯都嫌貴,然而短短兩年,黃梅挑花已成為年銷售收入過百萬元的非遺項目。
紅安大布傳承人鐘先梅也提到,土布“進城”落戶江欣苑后,來店里的顧客,不只有中國人,還有洋人。一次,一個美國人一下買走3匹土布,這是她進城前想都想不到的。以前土布作坊坐落在紅安縣下面的小鎮,外國人根本不可能去那么偏僻的地方。
同時,傳承人社會地位也進一步提升,很多非遺傳承人走進高校站在講臺上。2012年,石九梅、任本榮,還有武漢花燈傳承人劉泥巴等被江漢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成為省婦聯、市婦聯等相關單位培訓基地的講師。
傳承園現有54個項目,其中2個世界級項目、36個國家級項目,其他都是省級和市級項目。通過兩年的建設,非遺傳承園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去年一年接待了來自38個國家的40多萬人參觀,2萬多名大中專院校學生在此交流實習,并成為多所高校教育實踐基地。
2013年,園區八個項目隨湖北代表團出訪臺灣;2014年,五個項目出訪俄羅斯,進一步提升了湖北傳統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初步探索出一條以非遺項目為帶動、以社會資金為主體、讓大師作品變成商品的大規模非遺保護和發展新路子。
胡明榮認為,在向城鎮化轉型過程中,社區居民需要在文化的大氛圍中提升自己、陶冶自己,從而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城市,成為新時代文明市民。文化來源于生活,最后要回歸于生活。文化來源于居民群眾,最后還是要回歸于居民群眾,只有這樣文化才能夠持續和長久。”
留住鄉愁,讓非遺保護“離土不離鄉”
江欣苑建設非遺傳承園也受到很多人質疑:離開了非遺原本存在和發展的環境,非遺項目的本真性能否保存?這種傳承模式對非遺保護有何積極意義?
面對這些疑問和困惑,江欣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保護模式上,他們探索建立了傳承項目雙邊聯絡保護機制,即聯合原來保護單位對傳承項目進行聯動傳承保護,做到傳承項目“離土不離鄉”。在傳藝帶徒方面,他們設立“核心學員助學基金”,鼓勵社區居民學習非遺技藝,目前已建立“入駐代表性傳承人——核心學員——愛好者”三級免費傳承體系,主要項目在園區均有2~5名技能掌握較好的核心學員,部分項目如漢繡、黃梅挑花和紅安大布的社區學習者超過200人。
其發展實踐表明,以傳承人技藝為核心的非遺項目,即便離開了產生和存在的故土,也可以跟隨傳承人在異地得到很好的保護,在更寬廣的平臺上實現發展。同時,傳承園非遺項目的聚集讓保護形成了合力,規模效應不斷凸顯,走出了傳統社會封閉式傳承的局限。
另外,保護傳承非遺給江欣苑居民提供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念想。江欣苑的入駐項目傳承人協會,每月都要在傳習所開展3~5次授徒傳藝活動。胡明榮說:“社區里來學習非遺技藝的就有600多人,現在窩在家里看電視的、打麻將的也少了。”這些非遺項目甚至成為一些居民的收入來源,他們的作品在市場上已經賣出了價錢。
經過兩年建設,非遺傳承園已完成了前期的概念規劃和設計,建成后真正地實現了非遺與科技融合、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新景觀。傳承園按照國家5A級旅游景區標準設計,依托豐厚的歷史典故,以非遺文化展示為主線,休閑旅游為主體,把園區規劃建設與吃、住、游、娛、購、育的服務外化功能融為一體,建立數字化非遺博物館、智能化非遺工藝保護系統、多元化非遺傳播、教育化非遺學校、印象化非遺旅游等,更重要的是能就地安置失地和下崗人員就業。
胡明榮希望未來將非遺傳承園打造成為向世界展示大武漢非遺文化與科技創新能力的“第一窗口”,成為武漢繼黃鶴樓、琴臺知音、國際博覽中心等文化名片之外又一“文化地理標志”和“旅游目的地”,成為 “三個漢陽”建設中“文化漢陽”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