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交錯的轉型時代背景下,超過2.5億、接近3億規模的進城務工者社會群體,不僅是中國工業化發展的生力軍,也是中國城市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有數據表明,農民工已經占據了制造業工人的75%以上。
2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教育部負責人介紹了2013年農民工就業、社保等相關情況。
據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介紹,2013年,農民工月工資的收入達到2609元,農民工收入已經占到農民人均收入的50%。
這意味著,“農民工”更多是“工人”而非“農民”。人社部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80后、90后農民工占成為產業工人的主力;同時,東部農民工總量增幅回落,中西部則增長明顯。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2009年至2013年,農民工工資增速分別為5.7%、19.3%、21.2%、11.8%、13.9%。2010年后,每年工資漲幅都超過兩位數。2011年增速高達21.2%,2012年、2013年則有所回落。
人社部副部長楊志明介紹稱,2013年中國農民工總量2.69億人,同比僅增加2.4%。其中,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僅增長1.7%,同比增幅也有所回落。從區域分布看,東部省份農民工總量比2012年減少了0.2%,中部地區則增長了9.4%,西部地區增長了3.3%。
楊志明認為,這是因為,農民工就近務工,離家較近,生活成本低,還便于照顧家庭,這導致中西部地區農民工總量持續較快增長。但是,他也指出,目前,在東部省份,工資平均仍高于中西部10%左右,在東部省份就業的農民工依然超過60%。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這樣一支勞動大軍,他們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最為弱勢,難以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且隨著不合理的代際傳承陷入“貧困—機會—能力”惡性循環陷阱不能自拔,以致成為中國整體人力資本形成、積累和提升的最大瓶頸。進城務工群體的生態問題,已成為學界、政界乃至社會各界不可回避而且必須直面回應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2013年12月發布的《民工生態:2013中國人本發展報告》顯示,隨著時間推移和代際傳承,市民化導向的城鄉、區域、城市、行業、單位、工作間的務工流動配置逐漸呈現出新的格局及趨勢:流動數量逐年增長,新生力量已成主流;外出務工謀生為先,流動成因多元變化;區域走向中西回流,省內流動比重漸升;務工城市二線趕超,城際流動已為常態;行業分散單位集中,職業流動漸顯頻繁;舉家流動趨勢明顯,城市教育愈受關注。
報告研究是通過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114個一線、二線、三線城市隨機抽樣調查完成的,共發放問卷10000份,回收7258份,回收率72.58%;其中,有效問卷6649份,問卷有效率為91.61%。報告通過城市社區及基層農村的田野訪談調查,利用鮮活的一線故事勾勒出當今進城務工人員的酸甜苦辣。
總體而言,建筑民工作為高危弱勢職業群體,往往以合法或非法的勞動派遣方式被雇傭,不簽訂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險;70%以上的工人并沒有接受過定期體檢;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近半數建筑民工按年度發放工錢,且欠薪情況非常普遍。
北京師范大學人本發展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寶元教授指出:這個身份尷尬、規模龐大、生在夾縫、居無定所的特殊社會群體,大部分在城市無法享受包括住房、醫療、養老、教育等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他們在城市生活和工作方面長期處于既難以“市民化”又被“邊緣化”的困境之中。
在工業化成熟發展、城鎮化快速轉型、市場化攻堅深化的“三化”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中國進城務工人員的數量與規模將繼續逐年擴大,進城務工人員的市民化愿望也將更加迫切,其“城鄉邊緣化”問題日益突出,他們在城市的生存狀態不僅關系到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成敗,也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關鍵環節和社會基礎。
農民工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新型勞動大軍,是產業工人的主體力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農民工實現體面勞動,積極為農民工構建“十有”公共服務保障,即:進城有工作、上崗有培訓、勞動有合同、參保有辦法、報酬有保障、維權有渠道、住所有改善、子女有教育、生活有文化、發展有目標。
在2月20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杜柯偉表示,教育問題兩個層面,一是如何保障隨遷子女在父母的工作地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第二個問題,就是接受義務教育之后能不能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而到今年全國會有30個省區市解決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的問題,去年已有26個省份解決了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的問題。
據杜柯偉介紹,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隨遷子女一共是1277萬人,占到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9.3%。除在公辦學校就讀以外,上海、浙江一些地方還采取由政府向民辦學校購買學額的方式。如果把這個比例算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保障隨遷子女就學的比例已經達83.5%。以公辦學校為主接收隨遷子女就學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杜柯偉強調說,2013年一共12個省市組織實施了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人數不多但意義重大。2014年開始解決的有18個省區市: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上海、福建、江西、山東、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各地都公布了實施方案,所以到今年全國會有30個省區市解決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的問題。去年已有26個省份解決了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的問題。
“在中考和高考問題上,我們將督促各地進一步落實并完善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配套政策,不斷優化服務,細化各項操作辦法和工作流程,確保有關政策落實到位。”杜柯偉表示。
針對農民工的住房問題,住房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長張學勤表示,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困難,總的原則還是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大思路。一方面還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住房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條腿是要強化政府乃至于企業的責任,給老百姓,特別是給農民工提供保障性住房,滿足他們基本的住房需要,解決他們的住房困難。
張學勤說,下一步我們重點首先是城市人民政府要轉變觀念,在制訂城鄉總體規劃,特別是在制定住房發展規劃時,要把進城務工人員這個重要的因素考慮進來;第二,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特別是公共租賃住房的建設力度;第三,要改善農民工居住相對比較集中的居住區的基礎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