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六項主要任務。當中頗為詩意的提到,“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編者:“鄉愁”堪稱最中國的情愫了。有關故土的情思,數千年來一直縈繞在國人心頭,化為詩篇、寫下文章,吟詠歌唱。你看每年春運,數億人口史詩般地大遷徙,目的只有一個——回家。故鄉總是詩意的,故鄉總是溫暖的,故鄉總是寄托我們心靈的最后的庇護所。就像余光中筆下流淌、羅大佑悠悠吟唱的《鄉愁四韻》: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然而,現在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構成的詩意鄉愁,只能在想象中氤氳了。
鄒廣文(博士生導師):鄉愁的文化表達
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來看,鄉愁是一種現代性話語,它是一種我們每個人在今天都普遍體驗,但卻難以捕捉的情緒。現代性的邏輯風靡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日益標準化、理性化,文化的個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為一種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無根的生活,總要試圖以各種方式抗拒著現代性實踐的流動性、多變性、快速化以及對物理距離的終結,去憧憬多元的、個性化的生活。這樣,鄉愁便與人類的現代化結伴而行,確切地說——鄉愁是人們對現代化生活的一種反撥。
當下的中國,鄉愁被重新喚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鳴。原因何在?我以為這折射了我們時代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處于急劇社會轉型的中國,該如何守護我們的文化傳統并找到歸屬感?該如何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該如何撫平人們浮躁的心緒進而拉近現代都市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告別鄉村生活,人們紛紛涌入城市,雖然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拉近了,但是心理距離卻變遠了,然而生存環境的改變并沒有割斷我們的文化記憶,鄉愁常常能夠帶給人們最溫暖的擁抱與安慰。鄉愁不單單是對一個地方的懷舊,真正縈繞心頭的還是這個地方所承載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鄉愁視為一種向后看的、消極的懷舊。莫如說,鄉愁是現代人對傳統的眷顧,是對本民族精神的依戀。記起“我從哪里來”,我們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確認是人的一個社會行為的基本要求,通過鄉愁,我們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
劉曉光(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鄉愁要留住文化也要升華
我想爹,我想娘,我想我的家鄉,結果找不到我的家鄉,現代鄉愁的概念、文化的軟系統,對中國城鎮化下一步非常重要的。新建城鎮,將來可能至少有幾個要件:
第一個,這個鄉的傳統文化盡量保留。比如汕頭潮源的田聚鎮,那的房子很漂亮的,都是傳統感覺的東西,所以說一定要把傳統的文化保留下來。第二條,文化也有升華的問題,不能光是那些古代的文化,可能還有一個中國現代的鄉愁文化,但是中國有沒有現代文化,需要我們去挖掘。第三個,中國鄉愁當中最美麗的東西,應該把它保留,比如說最誠實的東西,夜不閉戶,《弟子規》中講的東西,可能是將來中國城鎮化過程中,或者是鄉鎮化的過程中軟的東西和文化的東西。
毛振華(中國誠信公司董事長):鄉愁是一種情懷
講鄉愁,我感覺人人都有資格,你們的鄉愁是城里的,父輩的,看別人的鄉愁。我是從村里長大的,我在上大學之前就知道縣城。沒有上大學之前,縣城去過兩三次,我家離縣城遠,在湖北靠近洞庭湖的那個地,我從家鄉到縣里要過4道河,以前公路是沒有的,基本靠人走或自行車。1988年我結婚的時候,娶了一個太太回家,也是騎自行車馱著老婆回去的,那個地方我待了15年,但是它對我的影響(大),我今年50歲了,知天命,到了這個年齡,夢的基本是那個時候的事。
現在回家,我們家鄉依然還是落后,但是在我們當前的環境里面,我們沒感覺落后,我們還是很幸福的,還是很高興的,因為大家都一樣。后來我們見識多了,再回頭看看,變化很大。真正來說左右我們在夢里的東西,還是小時候的家鄉情懷。這些情懷跟我們的現代化,跟我們出席的商業活動,的確沒有什么聯系,跨度太大。(后來)從農村到武漢,再讀書,再到國際上到處跑,經歷了很多事,但是根的感覺,我跟我太太不一樣,我想我死了埋到哪,是不是應該埋到村里去,我太太說荒謬,你埋到村里,誰去看你,你后代也不去。
我們父親一輩,他們家里有土地,我這輩剛開始分田。我們后代有的說那塊地是我們家的,那種看到地眼睛就放光的感覺沒有了。我們去福建龍巖,有轉圈的土樓,就是外地掙錢的人回家建的。我感覺這種情懷對很多從農村出來的講,它是一個很大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