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并計劃用3年時間,試點建設1000個“美麗鄉村”。在創建過程中,農業部將培育一批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3月2日,在“如何規劃、投資、建設美麗鄉村”座談會上,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王衛星透露,今年年底或將完善“美麗鄉村”國家級標準體系。
“美麗鄉村”不僅需要我們保護和改善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時還要在加強鄉村的公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等軟實力上下功夫。從規劃、投資到建設,如何實現美麗鄉村,這是所有人需要斟酌的難題。
村級公益誰來建
貴州修文縣有一個茶山村,因交通閉塞,村莊經濟發展備受制約。數十年來,茶山村舉家外出打工者一度為全鎮之最。每逢雨天,村中山路泥濘;要是晚上月亮不出來,村民出不了門,因為沒有路燈。曾到訪茶山村的北商中國城鎮投資聯合會秘書長陳澤華說:“在很多基礎設施薄弱的村莊,農民的需求并不多,無非是雨天不用趟泥水,沒有月亮的夜晚可以出門,農閑時有個廣場可以聚會。”
在偏僻的茶山村,幸運終于在2013年來臨。這一年,茶山村修了路,安了燈,還建起文化廣場及公共廁所。這種轉變,多少得益于近幾年國家推動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
“村里的事兒看似不大,但對農民來講,其實都不小。”2010年,王衛星在云南麗江調研時,有個老太太說,她老伴命不好,村里小廣場修好之前就走了,如果他能跟大伙現在一樣,每天來跳跳舞,聊聊天,該多好!
“村里這些公益事業對他們太重要了,這是很多城里人不太能體會得到的。”據王衛星介紹,村級公益事業的基本前提是農民有意愿,然后籌資酬勞,接著是政府財政支付。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最初村級公益事業投入欠賬一直很大。農村稅費改革取消提留統籌及兩工后,原有村級公益事業投入渠道被堵塞。當時雖留有一個政策空間,就是村內戶外農民自己受益的事兒允許村民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來解決,但組織農民籌資籌勞時,“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問題普遍存在,村級公益事業一直停滯不前。
為此,黑龍江等省嘗試民辦公助、以獎代補方式,在村民依靠民主議事自籌資金勞務的基礎上,政府再給予獎勵補助。2008年,中央首選黑龍江、云南、河北三省開展試點。
很快,在各地開展的如美好鄉村、幸福村莊、康居村莊、生態文明村莊、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發揮了明顯的制度優勢,具體如自下而上民主決策機制、農民共同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以縣為主統籌協調的工作推進機制等。
隨著2013年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鄉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正式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由于農民掏錢參與家門口的建設,該政策從發起、執行到后期維護頗有效果。王衛星說:“有一年,貴州一個村莊旁邊的主干道壞了,很多車繞道從村里經過,但村民怕車輛壓壞新修的路不讓走,他們很珍惜、重視村中的公共資產。”
“并非所有鄉村都能建成美麗鄉村,更不是為了整治鄉村環境而整治。”王衛星認為,結合農村建設規律,把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的基數部分用于改善農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增量重點用于美麗鄉村建設,兩者并行不悖。“如何因地制宜建立產業發展,解決農民的生存問題,也很重要。”
傾聽農民的內心需求
“美麗鄉村”建設中,雖然政府是投入主體,但落實到具體項目,其實存在諸多問題。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委副主任李成貴表示,北京每年將按全部鄉村規模15%比例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推進其中基礎設施建設。
有數據顯示,北京市去年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投入2.8億元,集中支持低收入村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354個。李成貴認為,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要形成政府、農民、社會協同共建的互動機制,更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很多田園山水派詩人對鄉居生活頗為贊譽,如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寫‘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劉半農的《一個小農家的暮》,但這是他鄉異客的感受。”在強調農民主體身份時,李成貴舉例說:“北京風大時,有的廣告牌風吹幾下就倒了;就在附近樹上,那些喜鵲窩就很牢,樹不倒窩就在,因為這是喜鵲給自己搭的窩。”
建設美麗鄉村,首先需要正確的理念,明辨空心村與美麗鄉村的關系十分重要。“我們要建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相映成趣的新型城鄉關系。”對于此前有人提出“文化是關鍵”,李成貴評價說:“看似合理,其實是空談,畢竟,農民關心的是增收。”
一周前,李成貴到京郊走訪了個別村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500多人的村落,現在只有100多人,有的村莊只有63人,常住的不過16人,66歲的村干部居然成了村中最年輕的人。”李成貴無奈地調侃:“都說打牌是三缺一,我看這個村是一缺三。”
如果政府“一頭熱”,而農民曬太陽聊大天,“四個月種田,兩個月過年,六個月耍錢”,對村莊公共事物熟視無睹,那就不算成功。李成貴認為農民的參與至少經過四個階段——從旁觀到參與,到給意見,再到有主見,最后以共同利益為紐帶,集體行動參與公益事業建設。
李成貴曾與亞洲發展銀行在貴州做項目,向村民征求意見時,他得到諸多不同回答——青年男女希望修路,以便流動;成年農民希望修水渠,以便于發展農業生產;農村婦女要求通電,以便于小孩晚上能夠讀書。“最終上哪個項目,必須尊重農民意愿,確立優先次序。”
在那些只有二、三十戶人家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成本很高,加之村莊空心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李成貴認為,在科學規劃管理的前提下,推進村莊的適度集中,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正確選擇。
近年來,企業參與鄉村建設正成為一個有利趨勢。就在京郊那個常住人口不過16人的村落,如今有企業入駐村莊,在保留其舊貌基礎上,成功改善農房內部設施。李成貴說:“一種院子租1600元,另一種租2600元,去年,這個村每人分到7000多元。”
李成貴認為,重視發揮農村基層干部的作用,或對村莊基礎設施的管理和治理有所幫助,畢竟,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家鄉需要什么,且懷有一腔真心。他建議廣泛動員和利用社會資源,比如出身農村進入城市的工作人員,本身就是連結城鄉的橋梁,要善加利用;還要積極倡導鼓勵社會捐助,特別是搞好村企合作,讓企業力量激活農村公益事業。
“我為家鄉做規劃”
盡管農村肩負傳承鄉土文明的職責,但農村走向城市已是必然。“有一批村莊注定要消失,但村莊在生態及生活方式上的價值,需要傳承。”李成貴提議,目前應多注重鄉村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在發達國家,農村是一種高端趣味。現在有人為躲霧霾,想住20層,但擔心不接地氣,那就去山村生活。你們看‘仙’字,就是‘人在山中’,夠高又接地氣。”
2月24日,在第二屆中國美麗鄉村萬峰林峰會上,農業部發布了美麗鄉村建設十大模式,如生態保護、文化傳承、休閑旅游、高效農業等。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說:“每種模式代表了某一類型鄉村在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及民俗文化傳承等條件下,建設美麗鄉村的路徑和啟示。”
2月18日,在北京兩岸金融研究院承辦的“中國影視金融風情小鎮項目專題報告會”上,多部門聯手推出“中國影視金融風情小鎮”計劃,或將在全國打造一百個影視金融風情小鎮。
作為該項目執行主任,劉文獻例舉查干湖原始漁部落小區、藏南文化風情小鎮、白帝城文化風情小鎮等項目指出,轉化過程中應該注重規劃先行,從城鎮化實際需求出發,提供具備可操作性的產業、融資等系列規劃。在劉文獻看來,鄉村應該為能得到更多實惠而做出規劃,如針對性地按照國家開發銀行的開發性扶持趨勢做規劃。
在3月2日的“我為家鄉做規劃”公益圓夢計劃懇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王小康說,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中,一定要把對鄉村環境的規劃放進去,在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上,應加大對污染企業的處罰程度,要想把我們的鄉村建設成真正的“美麗鄉村”,沒有非常嚴厲的處罰力度,永遠做不到。此外,應把處理農村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先進技術推廣下去,這就要求國家從政策引導、規劃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