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學術界的泰斗基本都長壽。比如馮友蘭、梁漱溟,季羨林、費孝通等名校教授,都活得比平常人更長。其中,經濟學家中長壽者的比例也比較高。以中國為例,高壽者有馬寅初(100歲)、薛暮橋(101歲)、張培剛(99歲)、 陳岱孫(97歲)、于光遠(98歲)等。國外,以獲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例,簡·丁伯根(91歲)、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93歲)、米爾頓·弗里德曼(94歲)、西奧多·舒爾茨(96歲)、保羅·薩繆爾森(94歲)、羅納德·哈里·科斯(102歲)以及莫里斯·阿萊斯、特里夫·哈維默都是老壽星。在各個歷史時期,經濟學家的平均壽命都遠遠高于同期人類平均壽命。
有人說,經濟學家容易理解現實,不會有那么多的“郁悶”,當然長壽。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更把經濟學稱為“使人生幸福的學問”。事實上,所有的知識學科都可以擔得起如此評價,而“人生幸福”可不就一定會長壽!所以,知識對大腦的保健作用顯而易見。
生活中,不少人的口頭語:“現在誰還看書!”此言可謂差矣!知識養老,是最佳的選擇。雖然長壽者未必是文化人,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知識與健康之間,的確有著一條因果聯系的紐帶。知識對壽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自我約束的能力。知識的一個作用,就是給人自制能力。無論是獲得知識的過程,還是知識那種積極向上的力量,都與管理自己的能力息息相關,也就是俗話說的“教養”。無數事實證明,更加理性地去生活,規整自己的行為,總是比放任自己更能延長生命。其二,自我充實的能力。有人上班時挺健康,可是退休不久就開始疾病纏身,有的人甚至早早去世了。早逝的原因之一,就是受不了孤獨與寂寞。然而熱愛知識的人,生命卻不會因煩悶而萎縮,豐沛的精神之河,在自由自在的時光中盡情流淌。吃飽了混天黑,或者組織不安排不知道干什么的人,難以健康長壽。
雖然說,生命的意義不在數量而在質量,但更高的知識水平,無疑可以增加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使生命呈現出更豐富的色彩和更真實的價值。
因此,知識養老,也是一個很有“錢途”的壯麗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