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潔高大的流線型架構,通體透明的玻璃墻壁,郁郁蔥蔥的墻體綠植,種類頗多的空中農場……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此類圖紙,也許會認為這些都是科幻書的插圖,事實上,這些看起來匪夷所思的設計圖是文森特·凱勒博對生態建筑的期冀。
凱勒博是比利時建筑設計師,在建筑設計中,凱勒博特別強調“生態建筑”的概念。
生態建筑,就是將建筑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通過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個組成部分,使建筑內居民在生活中需要的物質和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
將生態的概念注入建筑中,使得凱勒博的人設計方案看起來有點異想天開。外界評價他的時候總少不了“空想家”、“最具遠見者”、“概念類建筑師”等詞語。但是他的“生態建筑”概念對于現在的城市發展又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秉承讓建筑設計更好地推動城市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凱勒博的紐約“蜻蜓”設計方案誕生了。設計方案中,此建筑有132層,高600米,外形像一張豎立的大翅膀蜻蜓。
紐約“蜻蜓”以“城市垂直農場”為理念。根據設計方案,兩根主要柱狀結構供人居住和工作,其他設施則圍繞柱子延展,如花園、菜園、牧場、稻田等。“蜻蜓”可容納28片不同的農業園區,可以實現整棟樓的自給自足。
在設計方案中,凱勒博對技術的應用可謂無所不在。在他的作品中,有簡單技術的創新應用,也有對前沿環保技術的引進。
前者,例如海地太子港的“珊瑚礁生態村”。2010年,太子港經歷超級海嘯。在災后重建中,不僅要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還要將自然災害可能產生的風險考慮在內,珊瑚礁生態村的想法因此被提出。
在凱勒博的設計方案中,海地太子港的珊瑚礁生態村可容納一千戶家庭,每戶是一個預制單元屋,可像積木一樣拼插,能有效減緩災害帶來的沖擊波??紤]到當地地震和海嘯多發,還在建筑最下層預留了防震空間。如果海嘯來臨,屋主可通過密碼解除串連,每間單元房就變身漂浮在海面的獨立救生小屋。
逃生“睡蓮”的設計則引進了環保技術。按照凱勒博的設想,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不斷上升,未來將有幾億人被迫流離失所,而“睡蓮”就是為解決未來人們居住問題所做的嘗試。在設計方案中,逃生“睡蓮”有山有湖,還有隱蔽山中的各種功能型建筑,所有應用的技術和材料可有效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各種自然能源,島上居民可通過種養食物來源問題。
當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與生態問題時,凱勒博將目標瞄準到頗具代表性的中國。
凱勒博曾應邀參加上海世博會可持續建筑展,他將新設計“飛行生態建筑”的基地定在上海。這個像是飛船般的漂浮建筑可航行于大氣層高度約兩千米,飛行體總高度為400米,體積25萬立方米,載重量200噸,航速每小時175公里。作為交通工具,雖然速度不是很快,但噪音極其微小,作為居住空間,這速度可謂飛快。
此設計于2010年時推出,被譽為“天空之城”,設計方案看似超現實,但其依據的理論和科技都是現實可行的。
在凱勒博提出的各類概念設計中,目前僅有少量方案在建設中。凱勒博從不否認自己的作品在當下能夠實現的可能性很低,但他相信生態建筑的前景是非??捎^的。除了凱勒博,不少業內人士也期待生態建筑的實現能夠給人類可持續發展指出一條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