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是儒家經典語錄體散文,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通過言行來反映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與形象。
[關鍵詞]論語;語言;行動;人物形象
《論語》是我國儒家早期語錄體散文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文中記錄了不少孔子及其弟子對現實社會生活的認識,較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學觀、倫理觀、教育觀與政治觀。語言較接近口語化,言簡意豐,含蓄凝練。
《論語》不少經典語句,極富有人生的哲理性與啟迪性,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治國理念,流傳盛廣,深入人心。《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非常注重語言與動作的記錄,通過言行來反映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與形象,正所謂“如見其字,如見其人”。例如《侍坐》與《荷蓧丈人》就是以言語與行動來反映人文性格形象的典型代表: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是孔子啟發弟子暢談如何立志報國、實現治國理想的對話語錄。全文結構嚴謹,以“志”為焦點,以孔子為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孔子善于啟發誘導弟子立志,使他們關心國家大事,思考如何立志報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順理成章,淋漓通暢。人物語言不同,行為不同,志向不同,個性突出。
孔子四位弟子言語行動各應,但他們理想高遠,性格突出,形象栩栩如生。子路言“志”,在通過一大國來實現他的治國安邦理想,具有雄心壯志,反映了其率真粗狂豪邁個性,是一位典型的血氣方剛的英雄氣概男子漢形象。冉有言“志”,通過一小國治理來實現他的富民安康理想,說話很注重分寸,性格溫柔敦厚謙遜謹慎,是一位典型的公西華言“志”,愿學習為小官小吏,闡述其以禮治邦富的理想,性格型謙虛沉穩,嫻于辭令,恭謹有禮。但曾點言“志”,卻與眾不同,吹吹風,洗洗澡,悠然自樂,通過禮樂教化實現治國理想,從容灑脫,高雅自得。勾勒出一幅天下太平盛世圖,遠離紅塵,超脫世俗,以求靈魂與精神的融合。雖然子路、冉有、公西華治國安邦理念不同,志向各有側重,但他們都奉行儒家思想的“仕”,以求在仕途中行其“義”。
孔子的評論,循循善誘、和藹可親、有的放矢,更顯“夫子”大教育家、思想家風范。孔子雖博學多才,弟子眾多,遠近聞名,但不夸夸其談,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是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體現了孔子溫和自謙平易近人寬厚待人的大師風范,營造了寬松活躍,暢所欲言,民主平等的學術氛圍。孔子的“哂之”、“許之”、“與之”,評點經典,因材施教,境界深遠。孔子以大師的風范,以“兼聽則明”的寬廣胸懷,“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判斷力,對待政治界的不同觀點態度。
孔子對子路坦率的個性,既有贊賞之意,又有委婉批評之態。孔子主張“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與長者交談所忌有三:不該你說卻說了叫急躁,該你說卻不說叫隱匿,不看長者臉色而率性直說叫做睜眼瞎。子路錯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國”,錯在“躁”與“瞽”,故對子路“哂之”。孔子主以禮知天下,建設禮儀之邦。這點非常吻合曾皙所說的太平盛世下的禮儀社會秩序。也許,有人認為曾皙的觀點是逃避現實比亂世而明哲保身的利己想法。其實,曾皙是積極的“入仕”態度,也就是孔子主張禮儀的最高境界。子路好談治國安邦先強兵,是安民;冉有談富國是養民;公西華談禮制,是教民。孔子治國安民可以不要兵,可以不要糧,但不能不要禮樂。肯定公西華即是肯定曾點。孔子點評,也可是對弟子們宏圖大志的綜合評價。
《論語·微子》中的《荷■丈人》,幾乎沒有談話時的場景,語言簡潔,情節自然。子路不知孔子去向,子路問丈人,丈人鄙視的語言,丈人耕耘,丈人留宿子路,子路告知孔子,丈人不知去向,子路反思。整個過程,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告訴我們他們的禮儀觀、人生觀與政治觀。
子路的動作“從而后”、“拱而立”、“行,以告”、“至則行”,體現了子路嚴謹遵守禮節長幼尊卑,是一位懂禮貌,守禮節,又忠厚誠實,對師長不瞞不欺,言聽必從。“子見夫子乎”,體現了子路遵守禮節,尊敬長輩。“不仕無義”,體現子路觀點鮮明,積極“入世”關心國家大事參與社會改革的政治觀。“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一方面是肯定了對丈人的“禮”,贊賞了丈人的熱情好客、長幼尊卑的禮儀態度。另一方面是態度鮮明淋漓盡致地批判了丈人潔身自好,不關心國家大事,擾亂社會秩序的錯誤態度。強調的是君子的“仕”,行的是“義”
丈人的動作“以杖荷”、“植其杖而蕓”、“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體現了這位老者活到老勞動到老的勤勞美德,躬耕田畝,自娛自樂。同時,又體現了丈人熱情好客,恪守上尊下卑的禮節修養。我們能從中感悟到丈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也表露了丈人追求的是清靜無為,隱居避世的人生觀政治觀。“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告訴我們的不是丈人不熟知孔子,而是對孔子不務實際的游說政治態度持鄙視否定態度,也體現了其消極的處世觀。
“隱者也”,孔子的語言干脆利落。子路轉告丈人“逆耳”的聲音,沒有動怒,沒有批評,只有“兼聽則明”,體現了其超人的識別能力與判斷能力,真不愧為“圣人”風范。
參考文獻:
[1]彭昊.論《論語》人物品評體系的三重構建[J].求索,2008(7)
[2]楊漢云.《論語》的語言藝術特色[J].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7(8)
作者簡介:蹇瑞橋(1977.12.12-),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公共部,副教授,碩士,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方向唐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