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初期,我國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目前,我國正面臨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之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實施,必將對生態環境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認為,要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局面,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責任不可推卸,作用不可忽視。
關 ?鍵 ?詞:生態文明;環境危機;政府責任;作用
中圖分類號:F124.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12-0065-04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簡介:李春雷(1979—)男,吉林松原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基礎課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為倫理與現時代。
目前,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公眾的幸福,關系到社會的穩定。 黨的十七大以來,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依然存在生態環境不斷受到破壞、資源短缺、生物不斷減少等一系列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之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實施,必將對生態環境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肩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政府而言,是機遇亦是挑戰。
一、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
自黨的十七大至今,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很多理論探索和實踐。在科學發展理念指導下,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走文明發展道路”,實現 “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等目標,實施了如“生態省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優先發展區”等措施。至此,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我們必須看到,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依舊突出,生態環境不容樂觀。一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目前,我國工業“三廢”污染嚴重,由化肥、農藥、廢棄塑料造成的農業污染導致了水污染加劇及水資源嚴重短缺,結果是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農村有8000萬人和6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二是嚴重的土壤污染使耕地面積銳減、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劇。環境污染使得本來就極為脆弱的生態鏈雪上加霜,大量珍稀動植物處在滅絕邊緣。三是森林草場生態功能退化嚴重。 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限制以及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致使森林生態功能較弱;人口的過快增長和片面追求畜牧利益造成了草場退化日趨嚴重,在牧草面積下降的同時,草地畜牧頭數卻直線增長。草場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不僅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也加劇了草地災害的發生。
總體來說,盡管我國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環境還在惡化,生態治理的速度落后于被破壞的速度,生態文明建設“赤字”正逐漸擴大。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制約因素
從“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務型”政府是市場經濟對現代政府提出的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還是以單一的、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方式換取GDP的增長,把經濟增長作為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 對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央簡政放權政策的不斷推進,中央政府的權力適度下放到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主導著地方經濟,上級政府以目標責任書的形式將下級政府的經濟目標和政績相聯系。于是,一部分“短視”的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眼前利益,以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由,與一些明顯以危害生態謀求發展的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從中得到稅收及各種利益。中央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后,部分地方政府雖然在政策上有所改變,但有些地方官員重經濟、輕生態的觀念仍沒有轉變。一些地方政府對生態環境的監管責任履行不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環保職能嚴重缺位。對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項目在行政審批時不夠嚴格,對生態環境保護避實就虛,執法不嚴,處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存在縱容和遺漏現象,對事故處理多采用罰款、關停的辦法,存在著守法者吃虧、違法者占便宜的現象。二是對生態文明建設不夠重視,資金投入明顯不足。財政收入是政府履行職能的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財政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否則,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會力不從心。但現實中,地方政府往往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與前者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體系亟待完善
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國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體系還亟待完善。一是關于生態環境和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現行的、關于生態方面的法律主要集中在污染防治和環境資源保護上,對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對生態的安全保障等基本制度和監督管理機制缺少相應的法律規定, 無法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盡管我國相繼頒布了有關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如《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但這些法律之間的協調性明顯不足。二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有待完善。基于此,使得我國很多本來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成為工業垃圾,造成了嚴重的生態污染。一次性用品如餐具及其包裝等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也影響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由于我國權威綠色標識制度的缺失,造成了綠色產業的混亂,不僅嚴重影響了正規綠色產品的生產,也給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帶來了不良影響。三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環境保護涉及中央、地方之間的利益分配,導致地方政府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不夠重視,部分地方政府重經濟、輕生態的思維方式認為生態文明制度可有可無,進而導致了地方政府對生態環境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把金錢看得尤為重要,在缺乏法律法規約束時就會出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取利益的情況,而現實卻是法律法規的嚴重滯后,從而導致許多政策執行不到位或者是地方政府敷衍了事。其結果就是對于生態環境污染的處罰過輕,缺乏相應的刑事處罰,使一些企業或者個人無視環境是否被破壞,通常是以受到經濟處罰而了結。
(三)公眾的生態文明建設意識依然淡薄
一是公眾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很多人將生態文明建設等同于生態環境建設,相信科技進步能夠解決一切生態環境問題。在生活中,多數人知道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缺乏實際行動。二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普遍存在“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的問題,由此導致了生態文明建設很難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
此外,生態文明教育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我國目前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 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相比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健全的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缺乏生態文明教育,至今沒有出臺一部完整的關于生態文明教育的法規。雖有少數高校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做了規定,但不夠系統,仍需進行制度化、規范化的完善。此外,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覆蓋面不足,更為嚴重的是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的環保宣傳教育缺失更為突出。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探索有待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地方政府落實黨和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使得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更加協調,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有所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關于生態文明研究的成果仍然缺乏創新性。 在發展傳統工業的同時,自然資源的供給能力、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面臨著嚴峻挑戰,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從創新驅動戰略的角度正確認識生態文明,以科技創新促進生態文明創新,解決地方和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步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快車道,使生態文明融入到整個社會發展當中。只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政府才能做出符合國情和市場規律的重大決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添磚加瓦。但現實中,理論界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探索明顯不足,缺乏相應的理論研究成果。
三、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對政府管理創新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政府能否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壓下轉變職能,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推動自身的改革與創新,直接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充分發揮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各級地方政府提出的明確要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精神,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明確界定環保部門的職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相關部門必須賦予環保部門相應的職能和權力,使其在基層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綜合、監督、協調、指導的作用。在遇到關于生態環境建設問題時,應給予環保部門相應的發言權,客觀而不失公正地處理和協調各部門之間的糾紛。二是強化生態文明監督職能。要強化環保、監察部門對生產企業、資源開發單位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要對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生態職能、生態責任的履行和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對生態執法部門的執法行為進行監督,對地方政府有關的生態決策和管理行為進行監督,等等。
政府的財政投入要重視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建立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對當前嚴峻的生態環境修復來說是極其必要的,政府應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并將資金運用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二是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政策傾斜力度。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方式單一,模式粗放,產業落后,導致的結果是經濟發展薄弱,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所以,加大財政投入對農村地區的傾斜力度,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三是加大對低碳產業的扶持力度。低碳產業無疑是極具前景的產業,近年來,我國在財政方面對低碳產業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投入了大量資金扶持低碳產業, 以完善的財經政策保障低碳產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政府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投入組合結構,從而促進低碳產業的快速發展,充分發揮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
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強有力保障。
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補充和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度。當前,國內的生態法律法規制度存在諸多不足,因此,補充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只有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體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二是地方政府要依據實際情況制定規章制度。關于生態的法律法規,不能搞“一刀切”,中央政府應給予基層政府一定的權限。地方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出有利于地方生態保護的規章制度,這樣,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三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法律的執行者應該增強自己的社會正義感與社會責任感,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本原則。只有嚴格執法,才能使生態文明建設走上法制的軌道。
(三)加強生態文化宣傳,在全社會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化是伴隨著生態文明應運而生的。政府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導者,也是生態意識的引導者。所以,政府應該加強對生態文化的宣傳并創造良好的氛圍,使生態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相對于法律的剛性約束,生態文化是一種更為人普遍接受的道德規范,更有利于營造生態文明的大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一是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生態文明觀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客觀反映,只有正確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才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政府應該通過學校的素質教育和媒體機構的大力宣傳,讓公眾知曉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并讓他們通過實際行動參與其中,從而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觀念。二是大力倡導綠色的消費形式和生產方式。公眾的日常消費行為與消費方式都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公眾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因而轉變消費觀念對生態文明建設來說,其重要性不可忽視。在生產方式上,政府應該倡導綠色生產觀念,比如企業合理排放污水,合理丟置固體垃圾;農村地區減少對化肥和高濃度農藥的濫用(農村地區每年因為化肥和農藥的濫用,導致土壤成分遭到破壞;雨后企業排放的污水流入江河,導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嚴重污染,生態鏈遭到嚴重破壞等),倡導使用無污染的綠色肥料等。其中,政府的責任是艱巨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三是制定有利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的環保政策,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政府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使公眾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之中。
(四)加強生態理論研究,探索符合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生態理論研究是政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生態理論研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一是借鑒國外的最新成果。目前,各國都面臨著許多具體的生態問題,由此其生態理論研究也有所差異。我們應借鑒世界各國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二是加強自主創新理論研究。創新才能發展,應充分調動專家、學者、高校、研究所的科研積極性,緊密結合我國實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研究,形成高水平、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總之,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偉大復興,任務艱巨繁重而又光榮。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使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人民出版社,2007.15.
[3]張蕾.198個地市近六成地下水質差[N].光明日報.2013-04.
[4]馬天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探析[J].新西部,2013,(09).
[5]李禾.納百川之污的渤海,不能承受之“重”[N].科技日報,2013,(03).
[6]祝黃河,吳瑾青,艾海男.生態文明建設:十七大以來科學發展觀新發展的重要內容[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11).
[7]李宇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誤區及其應對措施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9,(03).
[8]詹玉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責任研究[J].科學社會主義,2012,(02).
[9]胡小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及其啟示[J].福州黨校學報,2012,17(02).
[10]趙成.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保障及其構建[J].渤海大學學報,2012,27(01).
[11]李宏偉.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J].理論參考,2012,(05).
[12]黃毅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行政責任[J].中國外資,2012,(03).
(責任編輯:高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