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凱 王馨敏 陸克艷 等
摘要:《本輸》是《靈樞》第二篇,提出了五輸穴等要穴分布的特定部位及其作用,敘述了手、足六陽經與任、督二脈在頸項間交匯之要穴,并指出四季取穴的常法及針刺動脈禁忌等,對各經的重要腧穴及臨床運用作了推求本源的論述。本文將歸納整理《靈樞·本輸》中所蘊含的針灸學術思想并對其內涵做一淺析。
關鍵詞:《靈樞》;《本輸》;針灸學;學術思想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1-0007-02
《靈樞》[1]是中國醫藥學發展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輸》是《靈樞經》卷一之第二篇,大部分篇幅正是專門為《十二原》中“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這個結論所作的詳細注解。“本”,《說文》:“木下為本”,即草木之根,往往是指最重要、最關鍵的部位。“輸”,《說文》:“委輸也”,本義是輸通,古人用來代指腧穴,謂神氣通過腧穴而出沒也。故“本輸”也者,乃謂人體最根本的腧穴,其實也就是對于神氣的發生、聚集和流通最為重要,因而也是治療上最為關鍵的腧穴。《靈樞·本輸》主要學術思想如下。
1經氣所行,重在五輸
五輸穴最早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是指十二經脈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的腧穴,即“井、榮、輸、經、合”穴,簡稱五輸,又名本輸穴。《本輸》中將十二經脈之氣的流注運行,比喻為江河中的水流現象,所謂井者,經氣在此流出,為水之源頭,榮者,經氣在此運行如永流尚徽,而未成大流之狀;輸者,水流由小及大,經氣在此由淺漸深;經者,經氣在此寬大暢通;合者,經氣在此匯合于臟腑。諸穴的特點均未離開經氣的運行狀態,所以說五輸穴除了具有經穴的共同生理特點之外,還提示穴位所在處的經氣運行的生理狀態,并將其特殊的生理意義寓于命名之中,明確這些腧穴即為身體的“本輸”,也就是治療疾病的關鍵腧穴。但在《本輸》中對五輸穴的論述無手少陰心經之五輸穴,直至晉代,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2]中才補入手少陰心經之輸穴,使五輸穴發展為六十六穴。
2五輸取穴,因時制宜
本篇中指出:“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提出五輸穴氣血運行與流注也與一年四季和每日時辰不同密切相關,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春刺滎、夏刺輸、秋刺合、冬刺井, 這是從一經五腧穴陰陽角度出發所提出的四時相應取穴法。“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刺之;夏取諸腧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系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這是從不同經絡五輸穴陰陽角度所提出的四時相應取穴法。“大經分肉之間”張景岳解釋為:經絡,滎穴“皆中取于大經分肉之間”。春天萬物生發陽氣出地,而滎穴也為陽氣從陰部出于陽部,“絡脈也屬少陽”故春刺滎穴;夏天萬物欣盛,陽氣亦盛,輸穴在陽部陽氣亦盛,孫絡最表淺故夏刺輸穴、孫絡;秋天陽氣收斂,陰氣益盛,合穴為氣血從陽部轉為陰部藏腑的穴位,故秋刺合,冬天陽氣閉藏,陰氣最盛,井穴為氣血在陰部,故冬刺井。這樣取穴完全與自然界變化達到了統一。因季取穴是古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它體現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統一觀,所以至今對針灸臨床仍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3七次脈穴,用廣效佳
七次脈是指任脈、督脈及手足三陽經在頸項部的一個重要腧穴。次,指從任脈的天突穴旁開的穴位,共八個穴位,依次為天突、人迎、抉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風府穴。《內經》中未名言七次脈的意義,歷代諸家亦無相關解釋,頸項部腧穴并非只有這些,《本輸》主要討論人體的重要腧穴,七次脈在此出現,不可輕視其重要作用。七次脈中的六陽經穴在根、溜、注、入中屬于上入,與腕踝關節附近的下入一絡穴相對應,在十二經別的六合關系上,又處于陰陽表里經從里臟淺出相和的所在。六陰經雖無頸部腧穴,但結合《靈樞·經脈》六陰經的經脈病候加以比照便可知,七次脈中的六陽經穴亦同于十二絡穴那樣治療其表里經,即陰經諸脈之病癥。除此之外,臨床經驗及實驗研究表明,七次脈同四肢遠端穴一樣,具有治療內臟疾患的特點。如天突具有宣肺化痰,利咽開音的作用,多用來治療肺系疾患。人迎穴具有寬胸降逆,化痰利咽的作用,廣泛用于心腦及肺系疾患。扶突穴具有清咽利膈,理氣散結的作用,為治療甲狀腺腫大、甲亢的主穴。風府穴具有祛風邪,利關節,清神志的作用,臨床上多用來治療腦血管、腦神經疾患等。
4動脈施針,慎守忌宜
《說文》[3]:“禁,吉兇之忌也。”對于五腧穴而言,最要緊的禁忌點則是手臂上的橈動脈,在古人即稱之為“陰尺動脈”。“奪陰者死”,其本意是說誤刺動脈的情況。筆者就針刺動脈是否絕對禁忌提出疑問。從歷代文獻對人迎、經渠、太溪等穴位的記載來考證,動脈搏動的部位是某些穴位定位針刺的標準。如人迎穴,《靈樞·本輸》中說:“缺盆之中,……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這里“動脈”是指搏動之脈,意思是說(頸部)任脈側旁搏動之脈,是足陽明經,其穴位叫人迎。《針灸甲乙經》記載:“人迎,在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旁。”所以,人迎穴的定位是在喉結旁頸總動脈搏動之處。再如經渠穴,《本輸》中說:“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荀子·不茍》[4]楊注:“居,止也。”動而不居即動而不止之意。《針灸大成》[5]中也說:“經渠:寸口動脈陷中。”所以經渠穴的定位是在寸口中橈動脈搏動的部位。再如太溪者,《甲乙經》說:“太溪者,土也,在足內踝后跟骨上動脈陷者中。”《針灸大成》說:“太溪,足內踝后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可見太溪穴的定位是足內踝后脛后動脈搏動處的凹陷中。可見這些穴位的定位都將動脈搏動的部位作為取穴的標準。從現代解剖學的角度看,由平滑肌和彈性纖維為主組成的動脈壁有很好的彈性、韌性及厚度,可避免毫針針刺后有大出血的危險。相反,動脈壁上分布有豐富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其針刺對人體的調節作用會更直接有效。臨床工作中,針刺穴位時特意選在動脈搏動最明顯的部位對準動脈進行針刺,發現其酸脹麻感覺及經脈針感放射現象均較一般穴位顯著。只要不進行大幅度提插捻轉,很少會引起出血情況。因此,筆者認為針刺體表動脈搏動處的穴位時,避開動脈針刺是沒有必要的,但從安全性方面考慮,針刺此類穴位時不當屢刺,以防經脈之血氣盡泄。
5小結
《靈樞·本輸》對針灸學的貢獻是顯著的,她明確了五輸穴的定位及名稱,并敘述了五輸穴以外頸項間的要穴及四季取穴的常規方法,針刺動脈禁忌等學術思想,這些不僅是對《九針十二原》的補充,更是為后世針刺特定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對特定穴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戰國·佚名.《黃帝內經靈樞》[M].中國古籍出版社,2003.
[2]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8.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5]楊繼洲,靳賢, 黃龍祥.針灸大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