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言訓 孫嬌 徐雪蓮 等
摘要:《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對于《內經》的學習非常重要,本文從外界氣候、飲食水谷、疾病狀態三個方面來理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說明多種因素都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的失司,脾胃疾病的治療要從多個方面考慮。
關鍵詞:寒溫和則六腑化谷;理論研究;脾胃病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1-0009-02
“寒溫和,則六腑化谷”出自《靈樞·本藏》:“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和,相應也”,指的是適合,調和的意思。“六腑” 指的是胃、大腸、小腸、膽、三焦、膀胱,“化”本義是“變化、改變”之意,所謂“六腑化谷”指的是飲食水谷經六腑運化,轉變為水谷精微物質,布散營養全身。然而六腑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最重要的是脾胃中焦樞機功能的正常。《素問·五臟別論》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靈樞·五味》云:“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脾與胃水谷納運相得,氣機升降相因,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兩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才能完成對水谷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質的輸布,從而使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得到水谷精氣的充養。如《素問·經脈別論》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六腑能正常化谷其影響因素多而復雜,本文就“寒溫和”方面來闡述其重要意義。
1外界氣候
“寒溫”可理解為外界的氣候,即四時氣候變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四時氣候變化是人體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寒溫是重要的氣象因素之一,與太陽的照射直接相關,《黃帝內經》非常重視太陽的光熱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天運當以日光明”。“寒溫和”指的是要去適合外界自然的溫度變化,適時的增減衣物,以不受外邪的侵襲。如果不能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或者是四時氣候變化太過,如《素問·六節藏象論》云:“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命曰氣淫。”“至而未至,此為不及……命曰氣迫。”則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下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虐,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黃帝內經靈樞集注》云:“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氣候的變化對脾胃功能的影響較大,不能適應外界氣候變化,則人體易外感邪氣,外邪由表入里,易阻滯中焦氣機,脾胃升降失司,則六腑不能正常化谷,從而導致胃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腹痛、泄瀉等證。如《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因此我們平時要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云:“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智者之養生。順四時而適寒溫,和喜怒而安居處,則苛疾不起,百病不生。”對于已經得病的患者,更加應該注意適應氣候的變化。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中云:“病在心,……,禁溫食熱衣。”“病在脾,……,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飲食寒衣。”“病在腎,……,禁犯焠燱,熱食溫炙衣。”
2飲食水谷
“寒溫”可理解為飲食水谷的寒熱,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水谷通過脾胃的作用,轉化為精微物質營養全身,故飲食與脾胃關系最為密切,我們吃的食物,飲水應寒溫適宜,不可過于寒涼生冷,或者是灼熱辛辣,這樣才能為脾胃運化提供必要的條件,才能保持正常的運化吸收。正如《靈樞·師傳》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注為:“滄滄,寒也,……熱毋灼等,謂調食飲也,皆逆其所便也。五臟之中和適,則其真氣內守,外邪不入,病無由生。”
脾為太陰濕土之臟,喜溫而惡寒,得陽氣溫煦則運化健旺,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更需陽氣的蒸化。《四圣心源·天人解》云:“水谷入胃,消于脾陽……脾陽蒸動,水谷精華,化為霧氣,游溢而上,歸于肺家。”飲食不節,過食寒涼生冷,最易損傷脾胃陽氣,脾胃損傷則不能正常運化水谷;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過食辛辣厚膩之品,易濕熱內生,或過食辛香燥熱之品,致使胃腸積熱,津液耗損,脾胃功能失司,《脾胃論》云:“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寒溫不適,飲食不節,病生于腸胃”。
故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尤其是對于脾胃功能不好的患者,飲食不可過于寒涼、辛辣等,《難經·第十四難》云:“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3疾病狀態
溫熱同性,熱為溫之漸,“寒溫”可通“寒熱”,如《素問·熱論》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故“寒溫”可理解為人體生病后的疾病狀態,即人體因外感六淫、七情內傷、痰飲水濕等導致的機體失調狀態。人體在疾病狀態下,最易受損的是脾胃系統,而其他臟腑的病變也最易影響脾胃系統。如人在生病時多數都伴有食欲不振等癥狀。外感六淫邪氣,易阻滯中焦氣機,影響脾胃正常運化;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景岳全書·雜證謨》云:“脾為土臟,灌溉四旁,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故其他臟腑的病變最易影響脾胃系統,如肝氣不舒,最易犯脾,《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至脾腎陽虛證;久病咳喘,肺氣虛弱,痰濕留積,損傷脾氣,導致肺脾氣虛等。脾宜升則健,脾為太陰濕土之臟,太陰濕土,得陽始運;胃主通降,胃為陽明燥土之腑,陽明燥土,得陰自安,痰飲水濕等最易困脾,“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而濕邪總是夾雜其它邪氣,從而多表現為寒濕困脾證和脾胃濕熱。由于六腑化谷的樞機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六腑不能化谷。比如寒濕困脾證常常會出現脘腹脹痛,不欲飲食,頭身困重,口淡不渴,便溏等;脾胃濕熱證則會出現胃脘部灼熱不適,泛酸,納呆惡心,身重肢倦,大便粘膩不暢等。
故對于因疾病引起的六腑不能正常運化水谷,應當在健脾同時治療原發病,調和機體狀態。
4小結
通過對“寒溫和,則六腑化谷”的不同理解,我們可知脾胃疾病的發生,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故在臨床上,對于脾胃疾病的患者我們應該從多方面考慮,謹守病機,調和寒溫,恢復脾胃的正常運化。
(收稿日期: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