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海
眾所周知,發燒是人體健康的“報警器”,人體一旦發生了炎癥性感染,就會出現發燒癥狀,提醒人們趕快去就醫。然而,遼寧省大洼市馮女士75歲的老母親突然咯血,家人情急之下連忙將老人送往醫院就醫。經過X片、CT片檢查,顯示老人的肺部大面積感染,醫生診斷是嚴重的大葉性肺炎。馮女士一家人都很納悶,老人感染性肺炎這么嚴重,為什么體溫卻一直正常呢?
一般來說,青壯年得了肺炎,可能體溫都在38度以上。但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機體反應遲鈍,有了炎癥后體溫變化不大,很多時候僅表現為低燒。而且老年人新陳代謝率降低,體內產熱減少,其正常體溫本來就比年輕人低,但不會低于36度。臨床觀察發現,即使是非常嚴重的感染,但老人可能有一半是低燒。例如,有相當一部分急性感染的老年患者,測量體溫卻低于37.5度;患嚴重感染的老年人中,約20%~30%不發熱或發熱反應遲緩。
感染炎癥性疾病卻不發燒或發燒不明顯,就失去了最明顯的提示信號,容易因此而被人忽視,導致誤診、漏診而延誤治療。所以,對不發燒的老年人感染應當予以高度重視。具體來說,就是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老年人和家人要對引起發燒的疾病有所了解。在很多情況下,發燒是機體患上了感染性疾病的防御性反應。而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是最典型的癥狀;其次是泌尿系統感染,可表現為腰痛、尿頻、尿急等。因此,如果老年人出現上述癥狀,即使體溫不高,也要予以重視。
此外,老年人對低熱反應不敏感,所以當發現老人頭暈、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手腳冰冷、冒汗、咳嗽、呼吸困難、痰增多等癥狀時,要及時測量體溫。由于老年人體溫調節功能低下,皮膚及皮下組織又較松弛,體溫計不能貼緊,因此,老年人可測口腔或肛門體溫。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平均口腔溫度為36.7度左右,發熱一般指口腔、肛門溫度高于37.5度。低燒是在37.5~38度之間,38~39度為中度發燒,而39度以上則為高燒了。
老年人可在每天早上醒來后測量體溫(為基礎體溫),只要在生活中發現即時體溫比基礎體溫升高1.3度,即表明有發熱。若體溫超過38度,就要及時就醫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