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亞鵬+黃秋璐+姜玉梅
摘要 :
基于試圖找尋最近十幾年來中國頻繁出臺面向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傾斜性投資政策的原因,采用FC模型的投資空間計量分析,顯示中國區域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顯著,存在顯著空間集聚,即投資規模大的省份被投資規模大的省份所包圍,投資規模小的省份被投資規模小的省份所包圍,因而國家出臺的面向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的傾斜政策對于減小區域差異是十分必要的。由此進一步提出了優化這類投資的建議:首先,中央應當持續加強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傾斜性投入;其次,應著力提高項目投資效率,加強投資過程科學化的監管;最后,應注重區域間協調互補,積極實施區域間產業轉移。
關鍵詞:區域性傾斜政策;必要性;投資聚集;FC模型;空間計量
中圖分類號:F830.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6-0056-08
Is Chinas Regional Inclining Policy Necessary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Gathered Investment
JIANG Yapeng1,HUANG Qiulu1,JIANG Yumei2
(1.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00,Yunnan,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00,Sichuan,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 of Chinas inclining policies frequently introduced to the Midwest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erspective of investment.Spatial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FC model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regional investment of fixed asset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is positive significant,along with significant spatial cluster.The provinces with high investment scale are surrounded by high invested provinces,and vice versa.Therefore,these kinds of inclining policies applied to the middle,west and northeast regions of China are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The paper thereb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ose kinds of investments:firstly,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such inclining investment;secondly,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and lastly,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transference.
Keywords:Regional Inclining Policy;necessity;investment cluster;FC Model;spatial distribution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關注點逐漸聚焦于地區發展差異上,國家相繼實施了東部開放、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及東北振興等一系列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給予了這些地區顯著的政策傾斜。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顯著增大了對于這些地區的投資力度。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僅2011年,在完成的工業投資中,東部地區投資6萬億元,增長21.1%,增幅比上年高1.3個百分點,所占比例為46.6%;中部地區投資4.1萬億元,增長35%,增幅比上年高8.7個百分點,所占比例為31.4%;西部地區投資2.8萬億元,增長30.5%,增幅比上年高9.6個百分點,所占比例為21.4%。中部和西部地區工業投資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國工業投資增速,分別比東部地區高出13.9和9.4個百分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與信息化部,2012)。我們好奇的是,這些區域性傾斜政策有必要么?其理論基礎是什么?
我們試圖從區域投資集聚視角來解釋這一現象。考慮到“伴隨對2007全球金融危機的反思,金融因素及更為現實的市場缺陷被更多地納入經濟學理論和模型中進行討論”(李黎力,2012)。加之前述顯著的區域投資傾斜政策,本文將從以區域投資視角出發,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對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分析,以求回答這一問題。
一、關于傾斜性區域投資政策的文獻綜述
與本文緊密相關的文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二是投資在調整區域發展差異中作用的研究。
(一)關于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
投資刺激經濟增長是各國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規范分析中較早的應屬Solow<sup>[1]</sup>(1956)的優化的索洛模型。該模型通過人均資本收入衡量生活標準水平和增長率的橫截面差異,發現投資份額的增加會帶來經濟的臨時增加,但長期中仍是需要依賴技術進步獲得推動力;Romer<sup>[2]</sup>(1990)的內生增長理論則明確提出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人力資本及R&D投資貢獻尤其可觀;Alicia <sup>[3]</sup>(1992)進一步從政策視角探究了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提出經濟學家往往忽視公共政策對于各類投資的影響,因而出臺政策往往缺乏可信度。但是,亦有不一致的結論,Patrick<sup>[4]</sup>(1998)關于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率因果關系的研究在駁斥了新古典增長理論的不變收益結論的同時,強調而得到的負向因果關系和外生儲蓄與經濟增長間沒有顯著關系甚至存在負向關系,這與Solow(1956)模型的的長期效應結論一致。實證方面,Mankiw<sup>[5]</sup>等(1992)包含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跨國模型檢驗顯示,收入對物質資本的彈性與收入中資本的份額并無顯著區別,并且物質資本積累對人均收入的影響大于索洛模型的描述;Delong<sup>[6]</sup>等(1992)關于美國固定資本投資與人均GDP關系的討論發現,固定資本對人均GDP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可惜他只是得到了單項因果關系;Delong<sup>[7]</sup>等 (1993)更換對象,在對發展中國家的觀察中發現,固定資產投資速度高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也較快;同期的Blomstorm<sup>[8]</sup>等(1996)對100多個國家1965至1985年間固定資本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觀察亦得到類似的結論。Podrecca等(2001)<sup>[9]</sup>關于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間關系的檢驗則表明兩者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與索洛增長模型結論一致。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
第6期姜亞鵬,黃秋璐,姜玉梅:中國傾斜性區域投資政策有必要么——基于空間集聚效應的分析
關于中國的研究中,張筱峰<sup>[10]</sup>等(2004)的本地化內生增長分析強調,中國需要增加人力資本、研究開發等方面投資才能促進長期經濟增長;武普照和王耀輝<sup>[11]</sup>(2007)亦在內生增長框架下分析了公共投資的作用,認為公共投資通過提高私人投資回報率,可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范輝<sup>[12]</sup>(2011)關于中國公共投資、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轉型三者關系的模擬發現,體制深刻影響著三者間關系,公共投資可以有效促進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轉型;同期的楊淑涵<sup>[13]</sup>(2011)關于中國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經濟史視角分析亦得出類似結論。實證研究中,Kwan<sup>[14]</sup>等(1999)的研究較早,他們基于外生框架模型的討論發現,固定資產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而進一步的超外生檢驗則明確提出,資本累積與收入增長間存在著穩健相互促進關系;Sylvie<sup>[15]</sup>(2001)關于中國24個省1985至1998年間基礎設施投資和經濟增長間關系的討論強調,基礎設施投資是導致各省經濟發展差異的關鍵;Maria<sup>[16]</sup>(2010)關于設備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研究則進一步強調,兩類投資都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起到重要影響。
顯然,既有研究都強調了各類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但結論并不一致。
(二)關于投資在區域發展不平衡中作用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中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研究。
1.規范分析方面。胡永平<sup>[17]</sup>(2004)關于中國儲蓄增長、投資增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擬提出,東部地區三者關系與模型基本正常,中部地區投資效率低下,西部地區資本供給不足,這直接導致地區經濟差距擴大,因而對中西部地區進行投資傾斜性政策十分必要;唐玨嵐<sup>[18]</sup>(2008)則提出,區域固定資產投資配置失衡是拉大區域發展差距主因,而主導區域投資不平衡的因素是人力資本累積的差異;王輝<sup>[19]</sup>(2010)在認可中國東、中、西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影響基礎上,強調了投資效益與投資來源差異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的重要影響。
2.實證方面。夏杰長<sup>[20]</sup>(2002)關于中國經濟發展區域差距的觀察提出,國家投資布局和投資政策的東傾是東、中、西部經濟差距擴大的主因,鑒于中西部地區投資效率較低,建議加大對中、西部的投資力度;葉春玲<sup>[21]</sup>(2005)關于西部地區1996至2003年間各投資要素的因素分析顯示,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調整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對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任歌<sup>[22]</sup>(2011)的研究表明,1978-2008年間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顯著,其中,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最明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投資拉動效應在逐步增強;潘黎霞<sup>[23]</sup>(2011)關于中國東、西部2008年數據的動態線性規劃亦得到應當增加西部投資的類似結論;宋麗智<sup>[24]</sup>(2011)采用區別于傳統漸近理論的小樣本方法,對中國1980至2010年間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間關系的bootstrap仿真檢驗顯示,兩者具有顯著正向、雙向Granger因果關系,當然亦有不一致的結論。蘇文慧<sup>[25]</sup>(2011)的計量檢驗就強調,雖然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但卻是單向因果關系,經濟增長是導致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的原因,反向關系則不成立。
(三)現有區域發展差異研究述評
縱觀既有文獻可以看到:一方面,目前研究中的規范分析多是對索洛模型或內生增長理論的拓展,鮮有新意;另一方面,實證方法則多是面板數據線性擬合,結論多是線性擬合結果,無法明晰呈現區域發展差異影響因素的空間認知,但實際上對于空間結構的理解在解決結構與差距問題上可能更重要。
可喜的是,孫玲<sup>[26]</sup>(2012)的研究給了我們重要啟示。她從空間經濟學非對稱模型出發,運用2000-2010年面板數據進行了線性擬合。她提出,區域金融發展差異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因,這啟發本研究考慮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分析中國區域發展差異問題。因而,本文將致力于實現以下創新:(1)以FC模型為基礎,從空間經濟學角度來論證區域投資與經濟增長差距間關系;(2)建立變量空間分布圖,構建各省經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累積以及人力資本累積的空間結構圖,深化感性認識;(3)探索各變量全域和局域空間自相關性,深化空間結構理性認識;(4)運用空間計量中的空間加權最小二乘模型、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對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最后檢驗,最終獲得穩健的空間相關性結論。
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筆者首先采用全域空間相關性檢驗和局域空間相關性檢驗來檢驗中國各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空間效應。空間效應指各地區間經濟地理行為間一定程度上的空間相互作用。全域空間相關性是指從區域空間的整體上刻畫區域固定資產投資的空間分布集群,主要采用MoransI指數法與局域空間相關性(LISA)分析進行。局域空間相關性(LISA分析)可以對空間格局和集群現象進行進一步檢驗。每個空間單元的LISA描述了在一定顯著性條件下,圍繞該空間單元的其他相似空間單元之間所具有的空間集群程度。
(一)各省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的空間分布
圖(1)顯示,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廣東5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都屬于最活躍地區,而甘肅、青海、西藏、寧夏、貴州、海南6省均屬于最不活躍地區。從空間分布四分位圖看,中國的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的分布區域性特征較為明顯,地區分布不均衡,具有顯著的集群特征。
(二)全域空間自相關檢驗
全域空間相關性是指從區域空間的整體上刻畫區域固定資產投資的空間分布的集群情況。我們采用全域MoransI指數,衡量全域空間自相關度。全域MoransI指數服從如式(1)的分布:
Morans∈[-1,+1],若MoransI∈(0,+1],則空間自相關,數值越大則自相關越強;
若MoransI=0,則該空間為隨機分布;
若MoransI∈[-1,0],則空間差異化,數值越大空間差異越強。
(1)
進一步得到2012年中國各省各變量MoransI指數,見表1。
表12012年各省各變量MoransI指數
GDPInvestmentLabor
Moran's I指數0.0877*0.1521**0.0653*
P值0.07800.03800.0890
注:1.采用距離權值矩陣,隨機性檢驗采用999 permutation;2.**表示5%的顯著性水平。
表1顯示,中國各省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的MoransI指數均為正值,且通過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中國31個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存在明顯的空間集聚。
在已知空間依賴基礎上,我們通過MoransI散點圖觀察空間集聚格局。詳見表2所示:
表2MoransI 散點圖統計表
GDPInvestmentLabor
第一象限江蘇、山東、浙江、福建、河南、河北、遼寧、湖北、湖南、上海山東、江蘇、河南、遼寧、安徽、福建、河北、湖北、湖南、福建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安徽、河南、廣東、遼寧、重慶、湖南、湖北
第二象限北京、天津、安徽、海南、廣西、江西、內蒙古、吉林、貴州、山西山西、江西、內蒙古、吉林、貴州、上海、北京、天津、黑龍江、廣西、海南上海、北京、山西、天津、貴州、黑龍江、江西、吉林、河北、海南、廣西
第三象限重慶、云南、黑龍江、新疆、青海、西藏、甘肅、陜西、寧夏寧夏、重慶、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甘肅陜西、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西藏、云南、寧夏
第四象限四川、廣東陜西、廣東、四川四川
MoransI指數散點圖將中國各省域的變量集群分為4個象限的空間關聯模式。表2顯示,多數省份集中在第1象限(HH)和第2象限(LH)
高記為“H”,低記為“L”,下同。,
3個變量位于第1象限和第3象限的省份占總省份的比重分別為61.29%、54.84%、61.29%,呈現空間聚集性,即高值地區被高值地區包圍,低值地區被低值地區包圍,而較少省份落在代表空間離散性的第四象限(HL)。
(三)局域空間自相關檢驗
我們用LISA檢驗觀察局域空間中高值及低值的空間格局和集群狀態。MoransI作為全局指數只告訴我們空間是否出現了集聚或異常值,但并未顯示出現在哪里及分布狀態,各空間單元LISA值描述,在一定顯著性條件下,圍繞該空間單元的其他相似單元間的空間集群程度。
圖2顯示,中國各省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空間分布均通過5%顯著性水平檢驗,呈現相似的集聚性。主要有兩個集聚區:一是以新疆、青海及西藏為中心的低值集聚區;二是以浙江與福建等沿海省份為中心的高值集聚區。其中,高值集聚區略有差異,但大都在沿海一帶,表明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和資本、勞動力流入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
前述分析顯示:中國省際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均存在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區域經濟發展和資本、勞動力流入以及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地區狀況都密切相關。經濟發達地區是資本和勞動力流入密集區,經濟落后地區是資本和勞動力流入較為稀少區。因而,可以初步判定資本和勞動力流入對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重大貢獻。
那么,資本、勞動的流入與累積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如何呢?下面我們進行空間定量分析。
三、空間計量檢驗
在前述探索性分析基礎上,我們進行空間定量分析。
(一)模型、數據與方法
1.模型構建。我們選擇拓展的自由資本空間模型(Footloose Capital Model)作為檢驗基礎。Martin和Rogers<sup>[27]</sup>(1995)通過引入資本因素分析區域間資本自由流動情況下,討論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他強調在區域初始稟賦、貿易成本、市場規模、技術和開放度等不對稱情況下,伴隨分布在[0,1]之間的貿易自由度的提高,區域經濟系統會出現相對的聚集力強化和分散力弱化,出現經濟較發達的區域資本收益率較高以及資本要素的集聚。FC模型的最大貢獻在于它能夠處理區域市場規模和交易成本等外生性因素的非對稱問題。然而,中國東、中、西部在要素稟賦、運輸成本(距主要港口距離)、開放度等方面都不對稱,可以應用非對稱的FC模型;同時,中國近幾年的區域投資主要集中在東部即經濟發達地區,亦符合非對稱FC模型。因此,筆者選擇FC模型作為本文理論基礎。
檢驗模型設定如式(2)。其中,為降低異方差可能并便于獲得彈性,將各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
LNGDP=C+LNINVESTMENT+LNCOAST+LNLABOR+ε(2)
其中,被解釋變量為各省份地區生產總值的對數(LNGDP),衡量各省經濟發展水平;解釋變量為各省投資,取各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對數(LNINVESTMENT);控制變量有兩個:一個是勞動力稟賦,取城鎮從業人員數的對數(LNLABOR),另一個是運輸成本,取各省省會距離主要港口城市的最短公路距離對數值來衡量(LNCOAST),C與ε為常數項與隨機誤差項。
2.數據。本文樣本空間為除了中國臺灣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外的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數據為2012年截面數據,數據采自《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份統計年鑒。其中,由于難以逐筆獲得各省對外貿易經由港的數據,因而LNCOAST數據的采集需要謹慎處理。經過與“海關統計數據庫”中2000—2006年每筆報關的詳盡記錄進行比對,結合諸省份與港口空間結構分析,我們認為將天津、上海、深圳為中國北部、東部及南部的進、出口港是可以采用的。因為這樣處理的結果與“海關統計數據庫”中2000—2006年每筆報關的詳盡記錄基本相符。實際報關中,由于相對高昂的陸路運輸費用的存在,中國各省貨物并不會均等地經由3個港口進出,而只會就近選擇最近的港口,因而,認為該數據采集可以接受。具體劃分結果見表3。所有數據都統一為人民幣計價并運用價格指數且剔除了通脹因素。
3.檢驗方法。為考察固定資產投資的作用,我們采用空間加權最小二乘估計、空間滯后模型估計、空間誤差模型估計3種方法對樣本期間內中國各省經濟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運輸成本、勞動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估計。
(二)檢驗過程
為考察固定資產投資的作用,我們采用空間加權最小二乘估計、空間滯后模型估計、空間誤差模型估計等3種方法,對各省份經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運輸成本以及勞動力間關系進行估計,估計結果見表4。
表3各省進出口經由港設定
貿易港天津港上海港深圳港
省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重慶、四川、西藏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湖南、貴州、云南
表4空間模型估計結果
變量
檢驗模型
空間加權最小二乘估計空間滯后模型估計空間誤差模型估計
C 2.0575(6.433)***2.6622(6.5302)***2.2542(8.5996)***
LNINVESTMENT0.7086(11.674)***0.7214(13.4988)***0.6915(15.2882)***
LNCOAST-0.1647(-8.328)***-0.1818(-9.4585)***-0.1653(-10.9303)***
LNLABOR0.3532(5.629)***0.3561(6.4869)***0.3467(7.3345)***
R20.9835
R20.98520.986990.9875
Log L22.270923.978924.2812
空間相關性檢驗
Moran 0.1635P-value 0.0323
Lratios4.020629P-value0.04495
LMLAG3.9558P-value0.0467
續表
變量
檢驗模型
空間加權最小二乘估計空間滯后模型估計空間誤差模型估計
R-LMLAG3.4484P-value0.0633
LMERR6.1883P-value0.0134
R-LMERR4.3754P-value0.0362
LMSARMA5.1969P-value0.0744
注:1.表中數字表示相關系數,括號中數字表示系數的t檢驗值;2.***、**、*分別表示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
從空間相關性檢驗結果來看,所有的檢驗均通過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中國省域經濟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均存在空間自相關性。進一步比較發現,SEM模型中的LogL和R2值均大于其他模型相應統計值,顯著性水平也略高。因此,SEM應是較優選擇。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系數顯著為正,且高達69%,說明固定資產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首先,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直接動力。大量資金的投入和大批項目的建成投產,一方面直接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發展,帶動經濟增長;其次,中國近幾年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明顯優化,先進制造業、第三產業投資占比大幅增長,高耗能產業投資下降,投資效益與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拉動了經濟增長。
另外,勞動力彈性系數也顯著為正,說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貢獻,強調了區域性資源稟賦豐沛程度在經濟增長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人力資本培訓、教育投入與勞動力結構調整都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時,距離成本彈性系數顯著為負,即距離港口越遠,出口交通運輸成本越高,對經濟增長產生負向影響,符合我們對現實的理解。這可能是沿海地區城市經濟較為發達,西部內陸地區經濟較為落后的原因之一。
四、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由前述分析可得到如下結論:
1.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力和地區生產規模分布呈現顯著空間一致性,全國各省固定資產投資在空間上呈現顯著正自相關性。投資規模較大的東部地區固定資產呈高投資空間集群;投資規模較小的西部地區則呈現低投資空間集群,這表明中國投資及經濟發展呈現顯著地區不平衡,這強調區域性政策的重要性。
2.固定資產投資對中國各省區域經濟增長有著顯著影響,經濟發展對資本依賴性較強,這強調區域傾斜性投資政策十分必要。
(二)對策建議
基于上述結論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中央與地方通力協作,持續加強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傾斜性投入。中央政府應把握全國經濟發展的宏觀協調性,減小“強者愈強”的投資空間集聚趨勢,繼續實施對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的傾斜性投資政策,尤其注意加強基礎建設和人力資本積累投入,著力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地方政府則應著眼于實施區域性優惠政策,吸引物質和人力資本流入,同時提高本地區資源利用效率、科技投入積累并優化人才培養環境,增強區域內供給能力,爭取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經濟均衡。
2.著力提高項目投資效率,加強投資過程科學化的監管。由于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和企業競爭環境尚待進一步優化,造成了部分投資項目效率較低。因而,一方面,政府必須積極轉變職能,完善投資決策、實施監督和后評價體制,做到物盡其用,不浪費納稅人的一分一厘;另一方面,企業則應積極響應政府宏觀調控指揮棒的指向,著眼于長期可持續發展,積極承擔起企業社會責任,向技術含量高、就業容納力強的行業投資,不但追求企業盈利最大化,更要著眼于造福一方社會。
3.注重區域間協調互補,積極實施產業轉移。在中央政府持續投入背景下,東部地區應響應國家號召,適時將優質產業、資本及勞動力向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轉移,帶動后進地區發展。中、西部及東北地區更應利用國家傾斜性政策,積極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夯實基礎設施,強化技術溢出吸收能力,為消化吸收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做出積極努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東北地區在接收產業轉移的同時,應主動發揮其沿邊開放地帶的區位優勢,吸引來自韓國、朝鮮、蒙古、日本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貿易與投資,為區域經濟發展引入更多增長點。
本主題未來的研究展望在于時間維度上的拓展研究。受限于空間計量方法約束,所用數據為截面數據,未將經濟發展累積完全包括進來,動態分析不足,今后研究中,可以考慮進一步采用多年數據來考察其長期趨勢,同時將資本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長、短期比較。
參考文獻:
[1]
ROBERT M.SOLO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1):65-94.
[2]PAUL M.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5):71-102.
[3]ALICIA H.MUNNELL.Policy Watch: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2(4):189-198.
[4]PATRICK VANHOUDT.A Fallacy in Causality Research on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Economics Letters,1998(7):77-81.
[5]N.GREGORY MANKIW,David Romer, David N. Weil.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5):407-437.
[6]JB DE LONG,LH SUMMERS.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how strong is the nexus? [M].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2(2):157-212.
[7]JB DE LONG,LH SUMMERS.How strongly do developing economies benefit from equipment invest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395-415.
[8]M BLOMSTROM,RE LIPSEY,M ZEJAN.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269-276.
[9]ELENA PODRECCA,GAETANO CARMECI.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new results on causality[J]. Applied Economics.2001(2):177-182.
[10]張筱峰,劉劍.內生增長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理論月刊,2004(4):63-67.
[11]武普照,王耀輝.公共投資的經濟增長作用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7(4)69-73.
[12]范輝.公共投資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理論闡釋與經驗分析[M].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32-65
[13]楊淑涵.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的理論史考察[J].經濟視角,2011(11):115-116.
[14]ANDY C.C.KWAN,YANGRU WU,JUNXI ZHANG.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Economics of Planning,1999(1):67-79.
[15]SYLVIE DMURGE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3),95-117.
[16]MARIA,JESUS,HERRERIAS.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0(4):509-526.
[17]胡永平,張宗益.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差距的成因分析[J].當代財經,2004(9):14-16.
[18]唐玨嵐.區域固定資產投資失衡的人力資本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2008(7):83-89,190-191.
[19]王輝.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對地區經濟增長差異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商界,2010(7):103-104.
[20]夏杰長.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實證分析及財政政策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02(81):2-14.
[21]葉春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中固定資產投資效應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5(20B):104-107.
[22]任歌.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研究[J].財經論,2011(5):25-31.
[23]潘黎霞.對東部、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與三個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1(9):44-48.
[24]宋麗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再檢驗:1980—2010年[J].宏觀經濟研究,2011(11):17-21.
[25]蘇文慧.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現代商業,2011(5):190-191.
[26] 孫玲,陶士貴.中國區域金融差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空間經濟學FC模型的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4):7-11.
[27]MARTIN PHILIPPE,ROGERS CAROL ANN.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4): 335-351.
[7]JB DE LONG,LH SUMMERS.How strongly do developing economies benefit from equipment invest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395-415.
[8]M BLOMSTROM,RE LIPSEY,M ZEJAN.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269-276.
[9]ELENA PODRECCA,GAETANO CARMECI.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new results on causality[J]. Applied Economics.2001(2):177-182.
[10]張筱峰,劉劍.內生增長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理論月刊,2004(4):63-67.
[11]武普照,王耀輝.公共投資的經濟增長作用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7(4)69-73.
[12]范輝.公共投資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理論闡釋與經驗分析[M].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32-65
[13]楊淑涵.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的理論史考察[J].經濟視角,2011(11):115-116.
[14]ANDY C.C.KWAN,YANGRU WU,JUNXI ZHANG.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Economics of Planning,1999(1):67-79.
[15]SYLVIE DMURGE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3),95-117.
[16]MARIA,JESUS,HERRERIAS.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0(4):509-526.
[17]胡永平,張宗益.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差距的成因分析[J].當代財經,2004(9):14-16.
[18]唐玨嵐.區域固定資產投資失衡的人力資本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2008(7):83-89,190-191.
[19]王輝.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對地區經濟增長差異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商界,2010(7):103-104.
[20]夏杰長.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實證分析及財政政策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02(81):2-14.
[21]葉春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中固定資產投資效應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5(20B):104-107.
[22]任歌.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研究[J].財經論,2011(5):25-31.
[23]潘黎霞.對東部、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與三個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1(9):44-48.
[24]宋麗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再檢驗:1980—2010年[J].宏觀經濟研究,2011(11):17-21.
[25]蘇文慧.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現代商業,2011(5):190-191.
[26] 孫玲,陶士貴.中國區域金融差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空間經濟學FC模型的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4):7-11.
[27]MARTIN PHILIPPE,ROGERS CAROL ANN.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4): 335-351.
[7]JB DE LONG,LH SUMMERS.How strongly do developing economies benefit from equipment invest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395-415.
[8]M BLOMSTROM,RE LIPSEY,M ZEJAN.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269-276.
[9]ELENA PODRECCA,GAETANO CARMECI.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new results on causality[J]. Applied Economics.2001(2):177-182.
[10]張筱峰,劉劍.內生增長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理論月刊,2004(4):63-67.
[11]武普照,王耀輝.公共投資的經濟增長作用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7(4)69-73.
[12]范輝.公共投資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理論闡釋與經驗分析[M].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32-65
[13]楊淑涵.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的理論史考察[J].經濟視角,2011(11):115-116.
[14]ANDY C.C.KWAN,YANGRU WU,JUNXI ZHANG.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Economics of Planning,1999(1):67-79.
[15]SYLVIE DMURGE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3),95-117.
[16]MARIA,JESUS,HERRERIAS.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0(4):509-526.
[17]胡永平,張宗益.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差距的成因分析[J].當代財經,2004(9):14-16.
[18]唐玨嵐.區域固定資產投資失衡的人力資本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2008(7):83-89,190-191.
[19]王輝.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對地區經濟增長差異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商界,2010(7):103-104.
[20]夏杰長.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實證分析及財政政策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02(81):2-14.
[21]葉春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中固定資產投資效應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5(20B):104-107.
[22]任歌.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研究[J].財經論,2011(5):25-31.
[23]潘黎霞.對東部、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與三個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1(9):44-48.
[24]宋麗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再檢驗:1980—2010年[J].宏觀經濟研究,2011(11):17-21.
[25]蘇文慧.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現代商業,2011(5):190-191.
[26] 孫玲,陶士貴.中國區域金融差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空間經濟學FC模型的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4):7-11.
[27]MARTIN PHILIPPE,ROGERS CAROL ANN.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4): 33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