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水土資源的日益匱乏,以及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在西方發達國家,預計5~7年之內肉類的價格將會翻一倍。到時候,肉食將成為一項奢侈消費。在我國,肉類價格恐怕也難逃上漲的趨勢。
但是蛋白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營養素,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從肉食中攝取蛋白質,要是將來吃不起肉,拿什么來補充蛋白質呢?
為此,開發新型食物,拓展食物的來源成了當務之急。以下是4種新型食物,說不定在未來20年會成為我們餐桌上的常客呢。
蟋蟀漢堡和毛毛蟲臘腸
非洲的許多民族至今還流行著吃毛蟲和蝗蟲的習俗。他們的婦女和兒童生活中的一項日常事務,就是到森林里采集毛蟲。在我們東方,吃蟲子的習俗也不乏其例。譬如,印尼巴厘島上的居民就喜歡把蜻蜓放到椰汁里煮沸,拌著生姜和大蒜一起吃;木蠹蟲幼蟲則是澳洲土著毛利人的傳統食物;還有,泰國人喜歡吃蟋蟀,黃蜂幼蟲則是日本人的美食。
對于這些習俗,我們過去總以為這是野蠻的象征,殊不知,這類昆蟲食品未來必將引領美食新潮流呢。
根據科學家的調查,昆蟲所提供的蛋白質足可與普通肉類相媲美,此外,它們還幾乎含有人體需要的所有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B1、煙酸、鈣等等。在我們的祖先還茹毛飲血的時候,昆蟲一度是他們的理想食物,而未來,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將向這一飲食習慣回歸。
飼養昆蟲比起牲畜來,還有成本低、水資源消耗量少、碳排放量少等優點。目前已大致查明,自然界大約有1400種昆蟲可供人類食用:其總量如果按世界人口平均,每人大約能分到40噸——相當于4~5頭非洲象的重量,足見其資源之豐富。
歐洲的一些國家已經開始人工飼養食用昆蟲,相信不久,大家就可吃到昆蟲做的肉夾餅或者香腸。當然,為了避免消費者因“蟲”而引起抵觸情緒,這類食品剛上市的時候,可能不會貼上“蟋蟀漢堡”或者“毛毛蟲臘腸”這類標簽,而會以大家易于接受的名字出現。
從食物鏈底端獲取高蛋白
我們目前食用的蛋白質主要來源于豬、牛、羊等牲畜。這些動物在整個食物鏈中相對處于頂端,因而為了得到一定量的蛋白質,要耗費很多資源。但是,自然界中有一類生物既處于食物鏈的底端,又含有高蛋白,這意味著它能提供的蛋白質遠遠高于牲畜。這種生物就是——藍藻。
藍藻是自然界生長最快的生物之一。它種類極多,大約有1萬種,在海水、淡水里都能生長。除了蛋白質,藍藻還含有一種叫長鏈Ω-3的脂肪酸,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這種脂肪酸對于大腦發育、改善記憶力和心血管健康有著重要功能。一般來說,我們是通過吃魚來補充這種營養素的,但其實魚身上的這種物質也并非自己合成,而是來自它們所吃的食物藍藻。
有人預計,在海洋里養殖藍藻將是未來最大的食品工業。海洋養殖藍藻還有一個好處是不侵占土地和淡水資源。從藍藻里還可以提煉生物燃料,從而減輕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間接減少碳排放。
其實,藍藻食品已經悄悄開始走進人類生活。在歐洲的一些食品加工廠,人們已經開始用藍藻顆粒代替食鹽添加到面包等食品中去,稱為低鹽食品。這類食品既保持了原來的風味,又有助于減少患高血壓、中風和猝死的風險。在我們周圍,螺旋藻保健品也風靡一時。螺旋藻也是藍藻的一種。但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國近海海水污染嚴重,藍藻含重金屬濃度容易超標,吃這類保健品并不安全。如果海洋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那么藍藻必將成為一種安全、高效的新興食品。
人造肉走出實驗室
經常聽那些吃慣大魚大肉的人說:“一天不吃肉,心里就慌得很”。但要是未來肉類的價格真的漲到吃不起了,那怎么辦?他們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吃“人造肉”。
今年早些時候,一群丹麥科學家從一頭奶牛身上提取干細胞,在實驗室成功培養出了幾片人造肉,其外觀有點像腌豬肉。不久,他們有望培養出更多的人造肉,其量足可制造世界上首個人造肉漢堡。
從實驗室培養人造肉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國宇航局資助的。其目的是想看看宇航員在太空中能否食用這種食品。人們最初從試管里培養出的人造肉,需要放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這是因為,肌肉細胞脫離母體生長,依然需要攝入氧氣和養分,本來這些東西都是由毛細血管帶給它們的,但在試管中可沒有毛細血管,所以它們需要跟培養液充分接觸,換句話說,它們就不能密密層層地擠在一起。而這樣一來,也就限制了培養出的人造肉。
但經過10年的發展,這一領域如今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譬如,為了讓肌肉更“發達”,科學家采用了電刺激或者掛在“拉肢架”上每天進行拉伸的辦法。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制造人造肉比起飼養牲畜來,能夠顯著地減少碳排放,提高能量和水土資源的利用效率。這種辦法對于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歐洲來說,還別具深意:對動物的屠殺減少了。
當然,現在人造肉價格還太貴,口味也不敢恭維,但誰敢說“1日時王謝堂前燕”,不會“飛入尋常百姓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