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臉部從類人猿先祖時期演變、發展的原因,至今讓人們困惑不解。不過,美國猶他大學的“古人類臉部的保護層”研究,帶來了古人類面部進化的全新理論。此前廣為流傳的假說認為,人類早期始祖臉部快速進化的主要原因是需要咀嚼難以嚼碎的食物。
生物學家大衛卡·瑞爾、邁克·爾摩根指出,人類臉部的進化,或許是為了適應史前版的“酒吧斗毆”。他們認為,史前時期,雄性也會為了爭奪雌性、資源或其他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在人類臉部進化的過程中,暴力因素促使古人類的面部出現了能夠讓其在爭斗、廝打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面部受損的改變。
科學家通過對人類的直接祖先——南方古猿的研宄,探尋距今500萬年~400萬年前的智人先祖,為何會進化成如今人類的模樣。化石記錄表明,南方古猿擁有強健的面部結構。多年來,這種極其堅固的面部特征都被視作一種對堅硬食物的適應性變化,比如食用堅果、種子和稻子等。而最近的研究對南方古猿的牙齒磨損和碳同位素進行了測定,并且對適應堅硬食物的假設提出了質疑。
研究者提出,遠古時期的“暴力競賽”促使古人類面部防御的形成,他們把它稱之為“防護支撐理論”。
為了證實這一猜測,卡瑞爾他們研究了現代人類打架的數據。醫院急診病房的數據研究表明,人類面部特別容易受到暴力傷害。卡瑞爾教授稱:“頜骨的破損是最常見的,而我們的現代醫學技術能治愈它。但是在400萬年以前,如果你的頜骨破損,這或許就是一種致命傷,你將無法咀嚼食物。”
下巴、頜骨、眼睛和鼻子是打斗中最容易受傷的部位,這些部位在南方古猿的進化中是變化最大的部位。卡瑞爾教授指出:“在人類和類人猿中,雄性之間最容易發生打斗,也最可能受傷。關于暴力因素是否存在于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一直都存在爭議,而這項研究也將有望揭示我們的祖先是處于暴力還是和平這一謎題。”
卡瑞爾表示:“非洲南猿的進化特點,似乎在幫助其改善戰斗能力——比如手的比例不斷進化,能夠握緊拳頭,利用手部細膩的肌肉骨骼系統,帶來有效的打擊。”
“如果說人類手部的比例演變是為了便于擊打、爭斗,那么臉部的進化,則幫助人們以更好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減輕傷害。”卡瑞爾表示,現代人類徒手肉搏的時候,臉通常都是主要的打擊目標。我們發現,打斗過程中骨折概率最高的骨頭,也正是在古人類頭骨進化過程中提升最明顯的部分。這些骨頭也是非洲南猿和人類頭骨中,雄性與雌性之間差異最大的部分。換言之,男女面孔不同,是因為打架中容易損傷的那部分頭骨不同,男性的要大于女性。化石記錄的人類五官變化,與手逐漸能夠握出拳頭的演變,大約發生在相同的時間。研究表明,早期人類的面部特征的主要進化方向可能是為了在打斗的過程中減輕傷害。此前,也有不少科研人員認為,暴力在人類進化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而卡瑞爾和摩根的最新研究,也正是基于此概念。最近幾年,卡瑞爾還研究了短腿類人猿、古人類雙足站立姿勢及手部特點等。
卡瑞爾表示,這些研究是針對關于人性黑暗面的爭論,這能夠追溯到法國哲學家盧梭時期——在他眼中,人類文明開始前,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而社會的發展、文明的推進,卻讓我們變得更加的暴力。這個想法在社會科學領域受到追捧,在最近幾十年中,也得到了一些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認可。不過也有很多生物學家發現證據證明:在遙遠的過去,人類的祖先之間也并不是風平浪靜的。“如果那些讓人類不同于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解剖特征,并沒有提升我們的戰斗能力,那么人類先祖具有侵略性的假設可能是錯誤的。不過,我們的研究卻顯示,類人猿、早期人類的大部分解剖特征(如雙足站立、手部比例、臉部形狀),實際上確實提升了他們的戰斗能力。”
摩根補充道,新的研究給暴力在進化中的角色爭論帶來了更多的證據。“我們的研究是堅實有力的,也填補了己知理論長期不能彌合的問題:比如為什么我們臉部的肌肉骨骼結構,會以這樣的方式發進化。”摩根表示,“我們的研究也關乎和平,要努力探索人類的暴力和侵略傾向的成因以及解決辦法。和平始于我們自己,并通過紀律嚴明的自我分析最終實現。通過這一研究,我們希望像審視鏡子中的自己一樣,開始改變,讓一切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