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曾在福建崇安縣任知縣,在他任職不久后的一天,有位貧苦農民來到縣衙告狀:他有一塊祖上傳下來的墳地,是塊風水寶地,被縣里一個富戶給霸占了。這里原本葬著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可富戶派人強行將他的這三位親人的靈柩強行移走。這位貧民呼天搶地,懇求朱熹為他伸冤做主。
朱熹命人把那位富戶傳喚到公堂之上,公開審理此案。貧民和富戶情緒都十分激動,雙方各執一詞,爭論得面紅耳赤。那塊地屬于野地,無地契,而口說無憑。于是,朱熹帶著隨從和兩位涉案人來到那塊墳地察看情況。
朱熹精于風水,發現這里依山面水,俯臨平原,左右護山懷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的確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朱熹還發現,此地添了座新墳。
富戶向朱熹稟告:“這是我不久前請一位風水大師幫我新選的墳地,剛安葬了我的父親。”貧民申訴說:“他的墳是強占此地后新挖的,我們家的幾座墳被他派人強行移走后給填平了。”
朱熹被貧民提醒:被填埋的三處墳地應有填埋痕跡。于是,朱熹就讓貧民帶他到原來的墳地所在處查看。貧民領著朱熹走到不遠處,他果真看到有三處明顯的填埋痕跡。朱熹問貧民:“三具棺材現在何處?”貧民說:“重新安葬到我家田里了。“朱熹命人跟著貧民去核實,差人前去查看后向他稟告,貧民家的地里確實添了3座新墳。
朱熹由此斷定:“一定是富戶仗勢欺壓貧民,把風水寶地搶占了去。”于是,朱熹把墳地判給了貧民,把大戶判了個搶占墳地之罪。貧民高喊“青天”,拜謝而去。朱熹暗自得意:我今天又做了件鋤強扶弱的事!
故事到此并未結束,后來,富戶向負責監察崇安縣的監司喊冤,監司將此案發回崇安縣重審。朱熹認為,監司趨炎附勢,如果自己不就范,恐怕會沒有好下場,就感嘆道:“蓋此世道,直道終不可行!”一怒之下,朱熹棄官歸隱武夷山中。
后來,新的知縣上任后,經過調查和審理后,真相大白,這的確是一起冤案:墳地的確是富戶的——貧民是個潑皮無賴,平日里偷雞摸狗,蠻橫無理,大家都不敢惹。他聽說一位富戶新選了塊風水寶地,又了解到這位富戶樂善好施,一向與人為善,就連夜帶著家里人,把原本就位于自家地里的3座的表面弄成新墳的樣子,而在富戶地里又制造了三處填埋的痕跡。
新知縣把那塊墳地又判還富戶,治了貧民的罪,為富戶洗刷了冤屈。
幾個月后,有一次,朱熹的一位仁安縣的朋友去武夷山中拜訪他,將此事告之。朱熹聽后震驚不已,為自己冤枉好人而感到無比愧疚。
人的確應正直,但人性和世事都是復雜的,在你未全面了解一個人和一件事之前,千萬不要輕易下結論,否則就可能犯和朱熹一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