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的小侄子正在擺弄他的新玩具,玩得正盡興的時候,他4歲的小弟弟哭著嚷著要將玩具據為己有,母親聞聲過來:“他畢竟比你小,讓著點他吧。”將玩具讓出的小侄子跑來問我:“小姑姑,所有好吃的我已經給了弟弟,為什么還要拿去我的玩具呢?”
他撲閃撲閃的黑眼睛里寫滿了委屈。
我想和孩子說,他做的已經很好了,雖然他只有8歲。
他把自己的壓歲錢積攢起來給小弟弟買喜歡吃的糖果和巧克力,從不向家里人提任何他認為會超出我們預算的要求,會在客廳被那個小搗蛋搞得雞飛狗跳時安靜地撿起散落一地的瓜果紙屑。
這樣一個懂得隱忍克制、不吝嗇分享、并且有愛的孩子,不是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嗎?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母親常說的那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它容不得你不信,至少它在我們童年的記憶里帶有相當大的普遍性。我們的父母大人總是用暫時的給予來求得耳旁片刻的安寧,卻無意中一次次中傷了好孩子的心。
長輩們都比較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但這樣的孩子得到的可能只是虛幻的口頭嘉獎,而那個令所有人頭痛、煩惱、潑皮的孩子也許會受些皮肉之苦,但得到的物質卻是實實在在的。
1963年,一個叫瑪莉班尼的女孩給《芝加哥論壇報》寫信,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夸獎,而那個什么都不干只會搗蛋的弟弟戴維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她問,是不是上帝把好孩子都忘記了?
西勒庫斯特是兒童版欄目的編輯,十多年來他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卻不知道如何回答。正好他去參加朋友的婚禮,新人在交換戒指時,因為激動都把戒指戴在了右手上。牧師幽默地說,右手已經非常完美,還是用戒指來裝飾左手吧。
牧師的話使他茅塞頓開。在那封著名的回信里,他這樣說,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獎賞,同理,上帝讓好人成為好人,也是對好人的最高獎賞。
面對正在長大的小侄子,我該怎樣把這個故事說得通俗易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