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規劃局
摘要:基于對新城市主義理論的深入研究和村莊規劃的系統分析,將新城市主義理論引入村莊規劃,提出建設緊湊性、步行便捷性、功能復合性、尺度人性化、生產專業化、環境生態化、風貌特色化7大村莊規劃策略,并以大新縣堪圩鄉蘆山村委蘆山屯規劃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新城市主義;村莊規劃;大新縣堪圩鄉
1 引言
近年來,村莊規劃在各地掀起新高潮,然而因指導理論匱乏和政績觀等因素的影響,村莊規劃也局部出現盲目照搬城鎮建設模式以及大搞形式主義、形象工程以及并村、圈地、拆房等做表面文章的問題[1-3]。20世紀90年代初,新城市主義在美國應運而生,其主張塑造具有城鎮生活氛圍、緊湊的社區,取代郊區蔓延的發展模式[4]。筆者認為從解決村莊發展問題和提供發展思路的角度分析,新城市主義理論在我國構建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過程中擁有巨大的應用價值。
2 新城市主義
2.1 新城市主義的內涵
新城市主義提倡創造和重建豐富多樣的、適于步行的、緊湊的、混合使用的社區,提出建設具有傳統特色、高密度、小尺度和親近行人的建筑空間。其基本內涵可概括為如下原則:
(1)適宜步行的鄰里環境。大多數日常需求都在離家或者工作地點5~10分鐘的步行環境內完成。
(2)連通性。格網式相互連通的街道成網絡結構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數街道都較窄,適宜步行。
(3)功能混合。商店、辦公樓、公寓、住宅、娛樂、教育設施混合在一起,鄰里、街道和建筑內部的功能混合。
(4)多樣化的住宅。類型、使用期限、尺寸和價格不同的各類住宅集中在一起。
(5)高質量的建筑和城市設計。強調美學和人的舒適感,創造一種區域感。在社區內特別設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場所。
(6)傳統的鄰里結構。可辨別的中心和邊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高密度。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務設施集中在一起,鼓勵步行,促進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和節約時間。
(8)精明的交通體系。適宜步行的設計理念鼓勵人們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車等作為日常交通工具。
(9)可持續發展。社區的開發和運轉對環境影響到最小程度。減少對有限土地資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當地產品。
(10)追求高生活質量。總的來說,以上各點都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提高整個社區居民乃至整個人類社區的生活質量。
2.2基于新城市主義的村莊規劃策略
受我國城鎮化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我國中西部地區“空心村”現象普遍,而政績觀綁架下的“運動式”、“快餐式”村莊規劃的批量編制,導致村莊規劃普遍忽視村莊肌理、發展動力、演變趨勢等領域的深入研究[5-6]。基于對新城市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應用,筆者提出建設緊湊性、步行便捷性、功能復合性、尺度人性化、生產專業化、環境生態化、風貌特色化7個方面的村莊規劃策略。
(1)建設緊湊性:科學設定村莊生長邊界,織補碎片化的村莊建設用地。承認村莊建設用地增長的必然性,容許其拓展,正視蔓延后的既成現實,設法修補、填充、整合松散碎裂的現有村莊,適度提高容積率和緊湊度,提高土地與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
(2)步行便捷性:步行對營造鄉村社會生活非常關鍵,為了支持步行出行,應該將各種公共活動空間和公共設施布局于合理的步行距離之內,通過適宜步行的空間設計,營造村莊的活力。
(3)功能復合性。鼓勵土地混合使用,合理選址和布局建設商店、服務、綠地、中小學、活動中心以及盡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從而吸引人們外出步行、介入社會生活,以增強村莊的活力與魅力。
(4)尺度人性化。尺度控制在500-1000米范圍以內,街道不宜過寬,以便于步行者穿越,人行道至少1~2米寬。同時,道路兩旁設立綠化,美化街道同時又收縮了道路視覺尺度,減少行人穿越街道時的心理壓力。
(5)生產專業化。圍繞本地特色農副產品的生產培育,將種養、加工、供銷環節聯為一體進行專業生產經營,做到每個環節的專業化與一體化協同相結合,并盡可能集中生產和集聚布局。
(6)環境生態化。盡可能順應地形、保持地貌、避免大興土木,以減輕對自然環境的擾動。
(7)風貌特色化:建筑物風格應與周邊建筑和現狀建筑語境相協調,尊重當地的文化與歷史傳統,結合地域風格和自然文化特色,塑造具有場所感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間,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3 大新縣堪圩鄉蘆山村委蘆山屯規劃實證研究
蘆山村蘆山屯位于大新縣城西南部,532縣道和533縣道穿屯而過,距離縣城約40公里。蘆山屯有村民約459人,共有123戶左右。本次規劃以新城市主義理論為指導,重點劃定村屯的生長邊界,通過人性化的尺度控制促進步行便捷性和功能復合性,并著力維育本地生態環境和文化風貌。
3.1 建設緊湊性:生長邊界劃定與布局結構規劃
根據蘆山屯地形地貌特征、現狀建設用地布局特征、空間肌理和公共設施布局,并結合道路、水體和綠地景觀、院落建筑布局,沿村莊最外圍建筑邊界向四周外擴20-50米,劃定村莊增長邊界(圖1)。所有新增建筑和宅基地分配,必須嚴格控制在增長邊界線范圍內,線內近期未開發土地可用于一般農田、綠化和非長久構筑物建設。
規劃形成“三片三心”的風扇形空間結構,引導村莊形成與周邊自然農耕環境有機融合共生的山林田野空間形態,其中西南片作為近期重點拓展空間;西北片現狀建設比較緊湊、密實,應以維持現狀、拆舊建新和原址重建為主;東片有大面積的水域和良好的交通條件,近期應重點保護并適當布置旅游發展相關設施,并作遠期發展備用地。
圖1 蘆山屯規劃總平面
3.2 功能復合性:基本公共服務配套與公共空間塑造
結合現狀水塘的公共區域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和活動設施,形成3個公共空間中心,提升村莊品質,滿足當地發展需求。其中,西南片公共空間中心,建設綜合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體育運動場所和設施、幼兒園等,服務全屯;西北片公共空間中心,建設超市、體育運動場所和設施,服務本片區;東片公共空間中心,重點建設旅游服務中心和相關休閑娛樂設施,以服務旅游產業發展為主。另外,以整體視角審視和設計全屯慢行系統,規范和促進步行系統,服務旅游者和本屯居民。
3.3 生態空間保護與景觀風貌綜合整治
保護和利用現有村莊良好的自然環境,在村莊主要入口和水塘、公共院落空間等節點處布置體現地方特色的小綠地、小廣場,配以建筑小品,建設景觀節點,以突出村莊特色。村內主道及入口兩邊的綠化植物按照景觀設計理念加以改造,通過植物高低搭配及顏色上的暗綠與鮮艷的對比,形成層次豐富、色彩多變、錯落有致的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空間景觀形態。
4 結語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規劃領域缺乏對農村規劃特別是村屯規劃的統籌考慮,導致村莊規劃與建設缺乏理論指導,本文以大新縣堪圩鄉蘆山村委蘆山屯規劃為例的實證研究,證明新城市主義理論中所倡導的生產專業化、生活社區化、環境生態化、風貌特色化、建設緊湊性等發展理念恰對解決這類問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章凌志,楊介榜. 村莊規劃可實施性的反思與對策[J]. 規劃師,2007,02:15-17.
[2]葛丹東,華晨. 適應農村發展訴求的村莊規劃新體系與模式建構[J]. 城市規劃學刊,2009,06:60-67.
[3]鄭莉,馮江. 結合地方傳統文化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思考——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村莊規劃探索[J]. 規劃師,2009,S1:40-43.
[4]王國愛,李同升. “新城市主義”與“精明增長”理論進展與評述[J]. 規劃師,2009,04:67-71.
[5]王富更. 村莊規劃若干問題探討[J]. 城市規劃學刊,2006,03:106-109.
[6]葛丹東,華晨. 論鄉村視角下的村莊規劃技術策略與過程模式[J]. 城市規劃,2010,06:55-5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