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得新實業有限公司 河南鄭州 450003
摘要:當前,世界已進入信息化、網絡化和電子商務時代,人們對建筑的高效益、多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促使智能建筑應運而生。因此,可以說智能建筑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產物,它集中體現了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征,因而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也必將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逐漸提高。智能建筑是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與建筑藝術有機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信息化與經濟國際化的需要。本文將對智能建筑設計進行探討,并且探討如今智能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智能建筑;建筑設計;技術
目前,世界科學技術水平正在飛速發展,信息社會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機遇。人們對于建筑物的功能與效率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于是誕生了許多集各種現代高科技為一體的智能建筑。當前,智能大廈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具體標準,也是新世紀建筑業發展的熱點。
1智能建筑概述
1.1基本內涵
所謂智能建筑,就是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是當代高科技與傳統的建筑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智能建筑能較完美地體現建筑藝術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現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之一,并將以龍頭產業的面貌引領建筑業,成為當今世界各類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的主流。
1.2智能化的建筑設計
目的在于提供智能的建筑環境。除為建筑的智能化創造良好的先決條件以外,還必須創造更加安全、溫馨、舒適的環境,并且允許業主根據自身需要對使用功能和平面劃分進行適當地變化。室外的建筑環境要也有必要的、高標準的美化設計。一般而言,室內建筑層比常規建筑高10~30cm,以此方面各種電氣管線和設備的敷設。在設計時,應該為各種管道設備和綜合布線提供足夠的水平通道、垂直通道和相關的設備間。在對智能建筑進行設計時,應該沖破原有的相對比較陳舊的思維束縛,色彩、照度與室內設計要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與工作,體現出信息時代的管理優勢和工作特點。
2智能建筑的建筑設計要點
2.1層高設計
從建筑層高設計的基本原則來看,過高的層高就會造成經濟上的浪費,所以在滿足建筑物功能的前提下要盡可能的降低建筑物層高。但是,過低的層高又會對居住者造成心理上的壓迫。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2.6m是建筑物凈層高的下限,即使智能建筑也應該盡可能的滿足這樣的要求。另一方面,智能建筑又有其特殊性,智能建筑會有復雜的管線系統,它既包括了我們通常見到的風道管線、給水排水管線、消防噴淋管線、強弱電電纜、共用電視天線、保安監控線,還會有大量綜合布線系統的橋架和數據線,這些都會影響到智能建筑的樓層高度,因此智能建筑的層高一定會比一般建筑物層高高。智能建筑的層高不是隨意確定的,它需要建筑師與結構,給排水、暖通空調、強弱電專業協調,明確建筑物梁的布置情況以及各種管線的走向以及標高,這樣才能夠確定出最佳層高,滿足各個專業的需求。
2.2弱電系統設計
智能建筑會分為幾種類型,主要包括有商業性的、辦公性的、學校以及文化等一系列的公共設施,此外也包括了一些住宅建筑、車站以及機場等建筑領域。此外,由于智能建筑的類型不同,所以在使用方面也有著不同的性質。因此,在設計弱電時,必須根據這些建筑的不同需要,按照各自的性質以及使用的要求來進行設置,使系統配置合理化,設計后的效果不能千篇一律,相互等同。
(1)在設計智能建筑的弱電系統時,作為設計人員必須要把握建筑的具體結構,做好電氣、給排水等方面的配合工作,再結合建筑物所特有的屬性,具體的功能要求以及暖通等方面的要求進行設計。我們在設計當中必須要把建筑和弱電專業相結合進行設計。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方面要確定具體的設計方案,配置要求。另一方面,必須要選擇合理的控制位置、機房配置,從而達到功能上的滿足,同時要確保各個系統得以安全可靠的運行。最后,在進行敷設管道時必須要保證它的合理性、安全性,以及傳輸纜線的有效性。
(2)在進行弱電設計時,必須要滿足智能化的系統要求。首先就應全面的了解建筑的各類信息,查看所需的設備的標準是否達到了要求。由此可見,系統的主要功能必須要以集成作為前提條件,進行修改并逐漸完善。比如在消防的自動報警系統當中,必須要確保消防設備以及自動報警系統可以正常使用,但這就需要由消防部門進行統一的管理,并且從審查圖紙,設備檢測以及驗收等方面都應配合,所以設計過程是較為復雜的。在當前的應用下,我們已經可以把總的線路設置為智能型,由于它有著獨特的結構要求,所以可以通過控制有效性從而達到聯動功能。
2.3綜合布線設計
作為智能建筑的神經系統,聯系各種終端和數據傳輸是綜合布線系統的主要任務。如何將錯綜復雜的管線有序、快捷的布置起來,是每個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員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綜合布線系統綜合布線系統為智能建筑數據和語音業務提供高速可靠的連接通道,保證信息準確、快速地傳輸。綜合布線系統除用于語音及數據傳輸外,還用于安全防范、樓控等系統的數據、圖像傳輸,以及寬帶多媒體應用的音視頻傳輸。非結構化布線的缺點:設計復雜,各系統互不關聯,需分別獨立設計;施工困難,工程協調、管理工作量大且造價高;沒有統一標準,靈活性差;不適應辦公環境的重新規劃,可擴展性差。因此,采用結構化布線系統,以支持如計算機網絡、通信、保安、防火、供熱及空調設備的計算機控制系統等,從而改進智能建筑信息傳遞方式。
2.4自然采光設計
在一個建筑工程項目中,設計師將天然光合理的利用到建筑設計中,不僅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而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能耗的產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安靜、舒適、環保的生活環境,同時還減少了日常開支。同時,天然光本身屬于一種可再生能源,它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大大減少了建筑照明設備的應用,這也減少了建筑能耗的發生,進而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為建設和諧、環保、節約社會提供了新的理念,成為當今工作中人們關心的重點。 但是就過去的建筑設計而言,尤其是在計算機未曾得到廣泛普及的那一個階段,建筑設計工作人員通常都會對不同的天空進行建模,然后采取相關的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這種方法的應用不僅無法全面分析建筑采光效果,而且還對建筑室內環境造成影響,甚至是產生新的施工費用,給企業經濟效益帶來影響。基于這些原因,在當時的建筑設計中,天然采光理念沒有得到廣泛的利用,也沒能得到有效的推廣。
在建筑設計施工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室內的環境的舒適性。設計師會采用一些的技術手段來達到對自然空照入的控制力度。首先在材料上設計師會選擇更好的采光材料,通過其對光和熱的感知來自動的調節采光量;其次要在采光玻璃的鋪設上實現與周圍環境的融合,例如在江邊的建筑可以使用對反射性光線吸收能力比較強的吸熱玻璃,以增強對自然光的利用。現在已近研制出了很多種調光玻璃,其不同于傳統的吸熱玻璃、熱反射玻璃,它們能夠自動的根據周圍的光線、熱條件變化來實現對自然光攝入量的控制。目前的調光玻璃主要有四種類型:光致變色、電致變色、溫致變色和壓致變色。
2.5建筑外部圍護的節能設計
建筑的外部圍護主要包括門、窗和墻。如果圍護的熱傳導性不佳,冬天熱氣過快散逸、夏天燥熱難耐。這樣就會導致制冷制熱兩方面的負荷。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流失。所以圍護的熱傳導性就決定了能耗的多少。我們應從圍護的熱傳導性入手,盡量采用保溫隔熱的圍護設計,降低能耗。外墻在圍護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外墻的節能設計非常重要,目前,對于外墻的保溫結構主要有外保溫、內保溫、以及夾心層保溫這幾種。這些保溫結構雖然各具特點,但相較而言,外保溫具有抑制冷橋熱橋產生的特質,并且對主體結構有防護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最關鍵可以大大減少能源的浪費,所以在墻面的結構選擇方面應優先選擇外保溫體系。
結束語
總而言之,智能建筑是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的結晶,是人、信息和工作環境相結合的產物,是各個理論學科的綜合應用。我們必須做好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設計,以在信息時代迎接更大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游秋林.關于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設計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4).
[2]吳家雋.智能建筑的建筑設計措施分析[J].門窗.2014(04).
[3]高己興.基于建筑設計的建筑節能方法的探討[J].江西建材.2014(10).
[4]宋麗娟.建筑節能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