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路通交通工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 214200
摘要:結合宜興陽靈隧道的施工實際,介紹了針對本工程在Ⅴ級深埋段K3+760掌子面右上出現溶洞涌泥狀況的處理方案,為其他類似施工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隧道;溶洞;處理
引言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對斷層破碎帶、巖溶發育地段以及穿溝谷底地段,應做好地質超前預報工作,并作出隧道涌水突泥的預備方案,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
工程概況及地質條件
陽靈隧道全長1080m,按單洞隧道形式設置,屬長隧道,按設計速度60km/h的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標準設計,行車道寬度為3.75m,隧道建筑限界凈寬為14.0m,凈高為5.0m,在隧道內考慮兩側設置2.50m寬的自行車專用車道,為確保自行車的行駛安全,沿隧道通長設置護欄,為滿足隧道防災救援的要求,在隧道適當位置錯開設置了兩處緊急停車帶(每處長40m)。
一、現場情況描述
掌子面K3+760處拱頂偏左處前方圍巖失穩,出現滑落,并將超前支護砸落,損壞一節工字鋼,滑落方量較小,在挖機清理過程中,又出現大方量的滑落。滑落體為泥夾孤石,含水率大呈流塑狀態,方量約250方左右,從拱頂正上方小口下泄滑入洞內。據現場情況判斷塌方的泥夾孤石可能是溶洞填充物由于掌子面開挖,失去受力面,從而滑塌所致。
二、應急處理措施
以上出現的情況,擬定初步處理方案為回填反壓;松散體注漿加固;拱頂坍塌體單液漿注漿加固,封堵下泄孔。但所有加固處理完成后,重新開挖發現掌子面注漿加固效果不理想。后經第三方監控及設計院等專家現場指導,91CD現場確定最終處理方案,總體方案如下:
1、穩定塌方散落體,首先采用洞渣回填反壓,利用25cm厚C25噴射砼及鋼筋網片對松散體進行封閉,再施做Φ50注漿小導管對松散體進行注漿加固,按1.2*1.2m梅花型布置,長4m。
2、在掌子面塌落體穩固處理之時,同時對K3+766-K3+760已施做初支的段落進行補充注漿加固處理。采用Φ50×4mm徑向無縫錨管注漿加固,長4m,間距60cm×100cm(縱×環),按照拱部120°范圍設置。注漿量按照實際發生為準。
3、對掌子面拱頂坍塌體處理。采用Φ50注漿小導管對松散體進行注漿加固,封堵下泄孔。采用6m,4m長短結合的注漿管交疊加固,環向間距20cm,外插角度6m長按照150~200,4m長的按照200~250進行,按照拱部160°范圍設置,因首次單液漿不能達到加固效果,調整為水泥-水玻璃雙液漿進行加固。工程量按照實際發生為準。
4、K3+760往小樁號掌子面開挖,斷面開挖時外擴28cm,在正常初支外輪廓設置鋼拱架護拱,護拱長度需穿過該溶洞影響范圍,具體長度根據現場開挖實際圍巖情況,由各方共同確定;護拱鋼拱架采用I22a的型鋼,50cm一榀,雙層鋼筋網片,其他支護參數參見Ⅴ級圍巖淺埋加強支護參數實施。內層鋼拱架采用I22a的型鋼,30cm一榀,雙層鋼筋網片,連接筋環向間距適當加密,環向間距為0.3m,噴射砼厚度為28cm。
5、K3+760往小樁號開挖,超前支護采用6m,4m長短結合的雙層注漿管交疊加固,環向間距20cm。外插角度:6m長的按照150~200,4m長的按照200~250進行,按照拱部160°范圍設置,縱向間距暫按100cm(外層拱架2榀)施做,根據現場實際效果可做適當調整。
三、具體施工方案
1、注漿加固
1.1、穩定塌方散落體
將塌落體周邊穩定,利用洞渣對散落體進行反壓回填,并對散落體進行注漿加固,利用25cm厚C25噴射砼及鋼筋網片對松散體進行封閉,再對反壓回填的洞渣及靠近掌子面的坍塌散落體進行注漿加固,確保其穩定性。
1.2、掌子面后方加固
在掌子面塌落體穩固處理之時,應同時對K3+766-K3+760已施做初支的段落進行補充注漿加固處理,確保掌子面位置塌方不對施做好的段落產生影響。
1.3、掌子面塌方口松散體加固
對掌子面拱頂坍塌體處理。采用Φ50注漿小導管對松散體進行注漿加固,封堵下泄孔,因首次單液漿不能達到加固效果,調整為水泥-水玻璃雙液漿進行加固。
1.4小導管注漿施工方法
注漿加固措施設以下三種:Φ50小導管,L=4m,間距1.2m×1.2m,梅花型布置,用于加固塌方散落體;Φ50小導管,長4m,間距60cm×100cm(縱×環),按照拱部120°范圍設置,用于加固掌子面后方已支護段初支;Φ50雙層超前小導管,環向間距20cm,縱向間距100cm,外插角度6m長按照150~200,4m長按照200~250進行,按照拱部160°范圍設置,用于掌子面塌方口加固及K3+760往小里程方向的超前支護。
注漿小導管采用外徑50mm,壁厚4.0mm的熱軋無縫鋼管,鋼管前端呈尖錐狀;管壁四周鉆注漿孔,孔徑為8mm,孔間距10cm,呈梅花形布置,尾部50cm不鉆注漿孔作為止漿段。
1.4.1小導管施工工藝流程
施工流程:測量放樣→鉆孔→清孔→鋼管插入→封口→注漿→與鋼架或錨桿焊接。
1.4.2小導管施工方法
(1)鉆孔
小導管在打孔前,按設計要求劃出小導管的位置,并標明清楚。采用鑿巖風鉆打孔,小導管采用直徑Φ60 鉆頭,成孔后孔徑大于鋼管直徑 3~5mm,孔口鉆眼偏差小于50mm,孔眼長度大于小導管長度,然后將小導管打入,小導管打入后用高壓風將小導管內砂石等吹出,小導管安裝后用塑膠泥封堵導管外邊的孔口及圍巖裂隙。
(2)鋼管插入及孔口密封處理
鋼管由鉆機頂進,頂進鉆孔長度不小于90%管長。鋼管末端除焊上擋圈外,再用膠泥麻筋纏箍成楔形,以便鋼管頂進孔后其外壁與孔巖壁間隙堵塞嚴密。鋼管頂進時,注意保護管口不受損變形,以便與注漿管路連接。
(3)小導管注漿
首先采用水泥單液漿,注漿采用425號硅酸鹽水泥漿液,注漿參數:水灰比1:1(重量比),注漿壓力0.5~1.0MPa,具體可由現場試驗確定。如單液漿注漿效果不佳,應間隔時間分多次進行注漿,還未達到效果,則需改為雙液漿。雙液漿注漿參數:水灰比1:1(重量比),水玻璃參量為5%
2、掌子面后續開挖施工方案
2.1拱頂塌腔體處理
待掌子面拱頂注漿加固完成,注漿達到強度后,完成本段鋼拱架架設及初期支護措施。待初支強度達到要求,應在拱頂正上方進行探測,探明拱頂上方塌腔體空洞大小,以待下一步采取措施。
(1)如拱頂虛渣厚度較厚,則采用注漿小導管對虛渣進行注漿加固,使拱背虛渣固結起到護拱作用,同時兼顧緩沖層。
(2)探測結果如虛渣厚度較薄,則采取如下處理措施:
小導管注漿加固拱背虛渣;泵送輕質混凝土(泡沫砼)回填,砼厚度大于3m;再充填1-2m厚輕質材料(砂或粉煤灰)作為緩沖層。
2.2施工方法選擇
根據現場施工情況,三臺階預留核心土法施工,核心土、中臺階及下臺階對掌子面能起到有效的反壓作用,確保掌子面的穩定;上臺階環形開挖時盡量減小開挖高度,滿足立拱施工即可,減小臨空面,確保掌子面穩定
2.3初期支護支護參數
掌子面開挖,斷面開挖時外擴28cm,在正常初支外輪廓設置鋼拱架護拱,護拱長度需穿過該溶洞影響范圍,具體長度根據現場開挖實際圍巖情況,由各方共同確定;護拱鋼拱架采用I22a的型鋼,50cm一榀,雙層鋼筋網片,其他支護參數參見Ⅴ級圍巖淺埋加強支護參數實施。內層鋼拱架采用I22a的型鋼,30cm一榀,雙層鋼筋網片,連接筋環向間距適當加密,環向間距0.3m,噴射砼厚度為28cm。
2.4超前支護支護參數
超前支護采用6m,4m長短結合的雙層注漿管交疊加固,環向間距20cm外插角度6m長按照150~200,4m長的按照200~250進行,按照拱部160°范圍設置,縱向間距暫按100cm(外層拱架2榀)施做,根據現場實際效果可做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