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新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深圳龍崗 518172
摘要:通過分析龍崗首批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存在的問題,提出多因子選址體系,采取從宏觀到微觀的技術路線,達到彈性可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規劃成果。
關鍵詞:公共自行車;服務點;選址;規劃設計;技術體系
1 規劃背景
龍崗區位于深圳市東北部,轄區總面積385.94平方公里,是全市的城市副中心。201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43億元,同比增長11.2%,居住人口約390萬人。為改善龍崗西部片區自行車交通出行環境,促進城市交通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對龍崗區西部片區進行公共自行車系統規劃。西部片區由坂田、平湖、布吉、南灣等4街道組成,居住人口約225萬人,占地面積約12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約80平方公里,地形平坦,較適宜騎行。
2 現狀分析
2.1 現狀綠道
龍崗區現狀綠道網絡初具規模,分別由區域綠道(2號線、大運支線、5號線)、城市綠道、社區綠道三層級的綠道組成。其中龍崗西部片區已建綠道長度約200km,主要沿城市道路兩側布設,與居住區、商業區聯系緊密。
2.2 現狀服務點
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硬件配置主要由公共自行車輛、小賣部(服務亭)、鎖樁(停車柱)、廣告亭棚(廣告牌)等4部分組成。龍崗區采用“企業出資建設、運營”的綠道自行車運營模式,其中在龍崗西部片區,首期布設了89個服務點,主要分布于布吉、南灣、坂田等街道的繁華區(見圖1)。
(a)現狀服務點 (b)現狀服務點分布圖
圖1 龍崗西部片區服務點及現狀分布圖
2.3 存在的問題
(1)分布不均,未形成網絡。首期推出的服務點主要集中于繁華的商住區,對于其他區域設置的服務點較少,造成居住區與商業區的銜接不緊密,存在借車與停車的不便,導致“原地租還”的現象,使用不便。
(2)組合形式分布不合理。由于龍崗區采用“企業出資建設、運營”的綠道自行車運營模式,前期導致大部分服務點的選址與組合形式以營利為主要傾向,小賣部和廣告牌的組合布設過密,未形成清晰的等級結構,同時不合理的布設影響城市街道景觀。
3 選址方案
3.1 發展目標
依托龍崗區良好的城市道路(含非機動車道)和綠道系統,構建與公共交通銜接良好,點多面廣,使用便捷,網絡型層次結構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3.2 規模測算
龍崗區西部片區4街道面積125km-2,除掉基本生態控制區面積45km-2,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80km-2。按照自行車服務點密度為11個·km-2(服務點間距為300m),每個服務點配備11輛自行車計算,得到服務點規模880個,自行車為9680輛[1]。
3.3 技術路線
通過建立多因子選址體系,從宏觀上初步定位服務點,中觀上確定組合方案,再從微觀上,具體控制引導服務點的布設要求等方式,形成一套可控的合理的彈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規劃體系(見圖2)。
圖2 技術路線圖
3.4 選址因子分析
依托現有的綠道線位,結合對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布設有影響力的因子,分類深入剖析,建立多因子評價體系確定適合設置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的區域(見圖3)。
圖3 多因子評價體系概念圖
1)城市功能因子
城市功能因子是根據龍崗區各街道的用地布局、功能分區、空間環境及綠道線位來確定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布局,如
a)判斷人流集聚的區域,如中心商務區、居住片區、交通樞紐區、旅游服務區、產業配套服務區、文化體育區、行政區等;
b)判斷出人流的大致走向,并結合綠道,合理布置公共自行車服務點;
c)判斷出商業價值高的區域,結合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宜布設商業廣告牌。
2)公共空間因子
公共空間因子是日常人們需要去的地方,公共自行車服務點是提供人們到達這些場所的便利工具,如
a)城市綠地空間:城市公園、廣場、濱水綠地、郊野公園、主要景點等;
b)文化體育設施:文化活動中心、博物館、展覽館、音樂廳、電影院、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游泳場、足球場、健身房等;
c)教育醫療設施:學校、培訓機構、醫院、衛生站、診所等;
d)行政管理設施:街道辦事處、派出所、社區服務中心等;
e)商業服務設施:商業中心、商業街、超市、商場、市場等;
f)市政公用設施:郵政局、電信局、銀行等。
3)道路交通因子
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強調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接駁,形成綠色低碳交通網,方便市民使用。服務點布設重點考慮的內容如下:
a)對街道進行公交系統覆蓋區域分析,特別是公交未覆蓋區域的居住片區,結合綠道線位,宜布設公共自行車服務點;
b)與綠道沿線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客運站、火車站的接駁;
c)與主要出入口的銜接,如居住區出入口、商場出入口、工廠出入口等;
d)與人行天橋的銜接,如利用天橋底下的人行道空間。
4)技術規范因子
技術規范因子是保障公共自行車服務點滿足相關規范要求,重點考慮以下內容:
① 構建網絡型的布點結構
考慮到城市用地布局特征和不同等級城市道路職能,為確保整個公共自行車系統的使用效率,宜構建網絡型系統結構(見圖4),充分體現自行車出行融入公共交通系統的優勢[2]。
② 合理的服務半徑
a)控制主要居住區、主要商務區在3分鐘內步行路程可以到達自行車服務點。按人的步行速度,按3.0~4.0km/h計算,3分鐘的步行距離為150~200米[3]。總之,在出行強度高的區域,公共自行車服務點采用平均服務半徑150m布設。
b)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的最大間距不宜超過1.5公里。按自行車正常行駛速度約為18km/h,5分鐘的車行距離為1.5公里。即在一般功能區的服務點間距不超過1.5公里。
c)大型服務點至少每隔2~3個服務點設置,不宜過密設置,呈現“綜合型——復合型——簡單型”層次的服務結構。
圖4 網絡型公共自行車系統結構模式
③ 適宜的騎行坡度
自行車的騎行依托非機動車道,其中地形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一般縱坡以3%為宜,最大不宜超過8%,坡度太陡的區域不適宜布設公共自行車服務點。
5)多因子疊加
通過多因子疊加分析,在規劃影響區內,形成布設公共自行車服務點的三種價值區域(出行強度不一致),分別為重點布設區域、一般布設區域、其他布設區域三種類型(見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