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林業產權管理中心
摘要:油茶屬于我國重要的一種食物素材,是為南方地區提供使用油料的重要樹種,在我國生態經濟林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從經濟角度來看,栽培植物的產量是重要的評價指標,而豐產的實現必須依靠良種。如果油茶品種不同,則帶來的經濟效益會出現較大偏差,因此有必要對先有的糧食種類進行比較。本文正是基于此,對油茶優良性系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油茶;優良性系;研究
油茶、油橄欖、椰子、油粽被稱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作物。油茶在我國具有較高的資源儲量,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西五省。油茶屬山茶科山茶屬常綠小喬木,是我國特產的食用木本油料樹種。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浙江紅花油茶、小果油茶、滇山茶等。我國油茶生產長期屬于粗放經營、自然生長的方式,總產量處于較低水平。為此,本文作者對油茶優良性系進行了如下研究。
一、目前我國油茶產業存在的問題
縱觀我國油茶產業的發展軌跡,盡管相比以往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目前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而導致油茶生產出現困難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體制以及生產經營機制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發展資金不足
油茶良種選育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部分地區經過不斷的努力培育出了一些適合當地生長的優良品種,但是由于后期資金不足,導致成果難以轉化在生產當中。而政府也缺少有效的扶持政策,有些地方甚至存在林地權屬模糊的情況,沒有明確生產經營的主體,難以調動林農的生產積極性。另外,政府的資金投入量明顯偏低,沒有建立長效的專項建設扶持資金,因而前期投入的建設資金在后期不斷的被消耗,難以實現生產的集約化和規模化。
(二)管理不完善,低產林面積較大
一些地區只重視眼前效益,一味的索取油茶資源卻忽視投入與管理,因此大片的油茶林品種混雜,整體質量出現下降,有部分的油茶林出現老化現象也沒有及時更新造林。同時低產低效林的面積較大,豐產株15-20%基本可以實現單位面積70-80%左右的產量,因此整個林分產量就會被拉低;而從單株產量來看,豐產株每年產量為50kg,低產株卻不足1kg,有的甚至只有零星掛果,幾乎沒有收成。
(三)加工模式滯后,資源浪費嚴重
加工工藝還未完全成熟。目前主要以分散式的榨油坊為主,加工技術陳舊、設備落后、采油率低。以上問題導致油茶資源被大量浪費。同時生產加工的產品結構單一,在很多地區,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只有油茶毛油,其他加工副產品,如茶籽餅只當作肥料,茶殼則用作燃料,或者直接運出倒掉。沒有進行油茶的精深加工。
(四)油茶品種改良進程緩慢
我國目前的油茶種植地主要有安徽、江西、湖南、廣東等地,其中安徽和江西的油茶林大多數仍然是上世紀的普通實生苗林,湖南相當部分的油茶林是建國之前就有的,由于時間跨度較大,加上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這些地區基本屬于多代萌生,品種相互交錯繁雜,產量處于較低水平。因此,盡快推動油茶品種的改良,提高其良種化水平成為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的重點。在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各地開展了對油茶高產優良品種的培育研究,培育出一些適合當地條件的高產優良品種,但是很多僅僅停留在實驗苗圃地塊上,并未得到推廣應用,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林業科研部門長期經費困難,無力進行科研成果的應用推廣。例如良種采穗圃以及油茶種苗培養基地建設等,目前因為資金問題,很多地區難以實現大批量生產高產優良種苗。
二、油茶良種選育的有效措施
(一)把握油茶表型性狀
油茶產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樹體性狀特征的影響,同時遺傳條件以及生存環境也是油茶樹體性狀表現以及產量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成長環境相同,那么不同油茶無性系、遺傳條件也會使得其性狀呈現明顯的差異化。對油茶表型性狀進行對比分析是有必要的。對此可采用傳統的形態標記對品種進行區分,同時還可以通過分析表型生長差異篩選出優良品質的無性系。以上方式均能夠提高油茶育種的科學化以及生產的高效性。
有學者在對38個無性系表型狀況分析結果的對比中發現,如果各個無性系之間的性狀存在差異以及遺傳條件不同,會使得各個性狀的外部表現也不盡相同。另外,油茶果實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例如輕微的凸起或者凹陷,同時可能存在臍、棱等,因此在開展測量工作時候必須避免這一部分對測量結果帶來不良影響,在對形狀進行描述時將此部分作為個體特征即可。
(二)從選育入手提高油茶產量與品質
茶油作為油茶的主要產品類型,具有營養豐富、色清味香等眾多優勢,被譽為“東方橄欖油”,在市場上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屬于高級食用油的一種。其主要成分主要為油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這兩種成分在茶油的整體含量超過90%,比優質橄欖油的含量還高。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健康有積極作用,其中亞油酸是人體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膜和皮膚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是公認的必需脂肪酸。它對于兒童大腦和神經發育,以及維持成年人的血脂平衡、降低膽固醇,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因為油茶總產量較低,茶油所占的市場份額有限。因此,提高產量是育種的主要目標。目前大面積產量平均水平為每公頃45-60kg,每100g的鮮果產油僅為5kg,干茶籽榨油率為25%,由此可以看出,油茶的生物產量較高,但是實際產出的油脂有限,因此在對高新品系進行選育時,應該將提高果實的含油率作為重點考察對象。油茶除了生產茶油外,其產品還可用于高級化妝品用油,因此,選育時還應針對油茶保健用油等產品對于油脂特性的不同標準要求而進行。另外,選育時應完善栽培技術規程,實現無公害的有機栽培。
(三)深入研究雜交育種,使油茶育種群體多樣化發展
目前已經選育出來的優良油茶品種約有200個。而這些品種之間的經濟性狀存在明顯的差異,例如花期、成熟期、抗病性等。一些沒有入選優良性狀的油茶同樣具有優良的癥狀,可以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進行雜交育種。另外需要注意經濟性狀的和遠緣雜交的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更大的雜種優勢。湖南省林科院開展油茶兩系雜交育種研究以及“XLH13”,建立了專項的雜交種子園,減少了育苗的時間,也使育苗的成本顯著下降,促進了油茶良種化的發展進程。福建省林科院從1980年左右就開始對油茶優樹的雜交授粉制種試驗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觀測,并且在全同胞子代中挑選了32個優良單株,產量較高。
(四)加快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
當前采用良種油茶新造林的面積在油茶總面積中的比重還未超過10%,這表示我國油茶的良種化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就目前200個已經選育出的優良油茶品種來看,很大一部分都是優良無性系,而良種在各個地區的分布也不平衡,基本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等主要產地。其中湖南油茶良種使用率位于全國第一,因此可以依托湖南良好的發展基礎,通過科學布局建設油茶良種繁育基地。這不僅可以將良種種源妥善保存起來,還可以為今后相關工作提供技術指導。方便對育種以及生產戰略進行調整,同時可以通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良種審定來保證良種的純正性,并且鼓勵科研人員參與到推廣工作當中,讓科研人員的經濟利益與推廣效果相互掛鉤,進而激發科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熱情。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油茶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推廣發展資金短缺,缺乏有效的管理,低產林面積較大,同時產品加工方式落后,未能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并且改良的進程緩慢。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三點改善措施,包括把握油茶表型性狀、提高產品質量以及加快良種苗木繁育基礎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劉佳潔.油茶優良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與遺傳關系的分子鑒別[D].福建農林大學,2010.
[2]謝鵬.38個油茶優良無性系綜合評價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0.
[3]葉航,郭飛,黃彩麗等.陸川油茶種質資源評價與優良單株篩選[J].廣西林業科學,2014(1):1-4.
[4]姚小華,黃勇,王開良等.小果油茶優良種質資源篩選與綜合評價[J].經濟林研究,2012(4):1-8.
[5]黃華林,何玉媚,李家賢等.優良單株選拔試驗研究[J].廣東茶業,2012(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