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經濟一直是商業貿易占主導地位,這一傳統延續下來,主要經濟實力依然體現在流通和貿易領域,體現于適應商業貿易發展的雄厚金融勢力。直至今日,整個上海社會都打下了濃厚的商業化烙印,藝術也不例外。
Question 企業背景美術館怎么運營?
商業企業的美術機構在上海更容易被接納。從比較早的MOCA上海當代藝術館,到更有規模已經形成一城兩館模式的民生美術館,還有完全走地產路線的新興藝術地產K11,這些被稱為民營的美術機構場所,給上海帶來各自創新的運營模式和藝術理想。
上海當代藝術館坐落于人民公園,曾經是人民公園的一個溫室,開創初始在香港注冊成立的龔明光基金會花費2,000萬將其改造成美術館。正式掛牌運營之后,曾舉辦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藝術與設計展覽。“龔明光基金會”為其輸入資金,維持著它的運營。但“龔明光基金會”在香港注冊成立,在國內很難獲得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和優惠。投資畢竟不是無止境的,MOCA運營資金缺口都必須由美術館自行籌集。在這種要求下,MOCA不能僅僅承擔展覽、教育的美術館功能,它必須同吋運營商業活動,用收入營利投入到美術館的非營利公益活動中。MOCA為此配備了藝術紀念品商店、咖啡館,也建立了完善的會員制度,通過發展會員這一渠道為美術館籌集到一些會費。另外利用展覽空擋來做一些企業活動,以此負擔美術館最大部分的收入來源。這樣也就造成上海當代藝術館不得不經常性租借場地為企業和活動服務,以取得更多資金來維持。
好在地處市中心人民公園的優勢,讓MOCA可以盡量發揮藝術機構的公共教育能量,把各種教育、講座、兒童項目作為美術館主打特色,在上海的民營美術館中獨一無二。多元化靈活的經營方式,讓它在上海商業化的大氛圍中,走出了符合一方水土的路線。2014年舉辦的草間彌生大展,就一度出現排隊入場參觀的盛況,據展后統計30萬人入場帶來1,500萬的門票收入。
民生美術館一誕生,就有穩定豐厚的資金投入。據早年統計數字,每年民生銀行投入在藝術方面的贊助金額不少于2,000萬,這讓有充足力量吸引到優秀專業的人員,心無旁駕的致力推動當代藝術,舉辦有質量的展覽。資金成就了美術館在藝術上的雄心,今年京滬兩地三個美術館的建設會全部完成。民生銀行社會責任委員會艾民博士說:“三個美術館的定位不是一開始就能完全規劃好,民生現代美術館就是在成長中摸索著自己的運營方式,相信更多更豐富的方式,會伴隨兩個新的民生美術館成長起來。”
21世紀美術館的開局就與民生現代美術館不同,它的第一個展覽是國際性、多元化的“多重宇宙”,定于11月底在上海雙年展期間開幕。而北京的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場的主題定位是“民間的力量”,與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有關,與國家的主流節奏相匹配,更多是關注國家方向、主流的藝術方向。
由于三個美術館全部由民生銀行出資,在運營和管理方式上異曲同工。2015年,幾個館的基建結束,運營投入會相對固定下來。除此之外,民生現代美術館也有與其他機構合作項目中,獲得一定程度上的贊助和資源共享。
也許是因為民生銀行本身運營過藝術金融產品,也許是因為前負責人何炬星曾涉身“查稅門”的風口浪尖,“避嫌”讓民生現代美術館在涉及到館藏方面的信息一直秘而不宣,開館幾年從未完整地就館藏進行展覽。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文化的大熱讓金融資本進入藝術,而金融對藝術的運作又將美術館帶入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
Question 商業,能不能藝術?
以地產企業為依托的藝術機構,上海并不是最多的,但卻是發展最穩定和持久的。百仕達地產開發的洛克·外灘源外灘美術館和K11藝術中心,一個是非盈利的藝術學術路線的美術館,一個則是被藝術全面裝修的高端商場,運作和推廣方式可謂天差地別,但相同的結果,是即帶動地產母體的興旺,也發展出獨特的上海藝術與商業融合的模式。
2011年,具有學術背景與國際人脈的拉瑞斯·弗洛喬上任之后,外灘美術館的布局更加清晰:一系列展覽傾向于對國內青年藝術家的培育,以及國外藝術在國內推動。每次展覽,美術館也會力邀藝術家根據場館特殊性重新創作,最新展覽烏戈·羅迪納則完整展現一個國際當代藝術展覽的樣式、作品和策劃,向更專業學術的美術館策劃理念深入邁進。
從地產文化名片到真正可持續運營的專業機構,外灘美術館漂亮地起到“為地產營銷增添文化籌碼”,依仗了外灘源項目對于美術館的獨立運作的信任與不吝投入。隨著洛克外灘源項目二期的建設,11座大廈也在初步完成招商,據悉招商部門將更多吸引具有獨一無二設計性與藝術氣息的店鋪,包括佳士得上海分部,日本珠寶品牌TASAKI等,未來還會有一些畫廊和藝術機構進駐,使得整個樓盤與大多數以奢侈品品牌扎堆的購物中心拉開距離。
背靠上海繁華的新天地,K11購物中心標志性金色塔樓赫然在目。藝術、人文讓上海K11開業至今,月均100萬人次的客流量、每平米16元的日租金讓無數業內人士為之驚嘆。
2014年6月,由巴黎馬蒙丹—莫奈美術館與K11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克勞德·莫奈的首次中國特展“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以100元門票開幕,這個票價是超過一般美術館的,不過觀眾依然排起蜿蜒的買票長隊。首日截至晚上8點閉館,共有3500名觀眾入場觀展。之后每天人滿為患,單日最高6000人,展館周末不得不實行限流。
莫奈展覽擇K11的首要原因就是其地處上海最繁華的淮海中路商圈,“這能夠保證足夠多的客流?!瘪R蒙丹—莫奈美術館負責人對展覽結果十分滿意,“莫奈展的初衷是吸引更多不同的人群,而K11能吸引的人群顯然與常去美術館的不同,這是我們看中的。”莫奈特展期間,整個K11商場的日常營業額增長了20%。一些服裝和創意品牌也推出了與特展相關的紀念商品。鄭志剛在以往的媒體報道中,稱自己的商業模式為“博物館零售—零售品牌、公共空間以及藝術共融一體”。剛剛在k11購物藝術中心結束的“藝術都市”(Art in city)就是第一個在商場舉辦的畫廊展覽,15家扎根上海的畫廊參與其中,帶來的作品還包括了白南準、徐冰等重要藝術家。
上海商業地產背景的藝術機構,之所以能走在的前沿,正因為它對于藝術和商業的協作沒有絲毫的扭捏。既本土化又國際化,既個人主義又協作并進,既商業化又非盈利,既可能特立獨行又可能喜聞樂見。在這一點上,也許只有它們真正實現了“海納百川”的上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