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育人成才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作為民辦高校,如何把培育和踐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教育管理的主題和主旋律等問題是擺在校領導,各級黨組織和教育工作者一個全新而重大的課題。本文圍繞民辦高校開展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結合該校學生的價值觀特點進行論述與探討。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內涵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0-0018-02
高校是育人成才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主陣地就必須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而唱響立德樹人,育人為本的主旋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出來,也給高校育人工作賦予了新的任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民辦高校,如何把培育和踐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教育管理的主題和主旋律?如何從實際出發,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和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同核心價值觀內涵緊密結合起來,這無疑是擺在校領導,各級黨組織和教育工作者一個全新而重大的課題。
下面,本文圍繞民辦高校開展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結合該校學生的價值觀特點進行論述與探討。
一、培育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一)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迫切要求。黨的十七大就鄭重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任務。而黨的十八大對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民辦高校,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應走在全社會的前面,堅持從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手,讓立德樹人、成才報國的主旋律教育,深入人心,占領校園。
(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辦高校實現育人為本培養目標的重要工程。高校教育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胡錦濤講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因此高民辦高校培育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課題。即通過深化主旋律教育,不斷激發他們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全面發展,璞玉成器的動力和責任感;也應把握機遇,努力成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先行軍。
(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傾向的迫切需要。當今,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不完全市場經濟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已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不少沖擊。如民辦高校的部分同學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不足、社會責任感缺失、艱苦奮斗精神淡化、知行脫節等問題。所以,民辦高校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正適應了社會轉型期,修正大學生價值觀偏向的內在要求,能起到強基固本,扶正祛邪的效果。
(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適應了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和成才規律。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思想觀念趨于成型,但仍具有較大的可塑性;他們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很強,但鑒別力明顯欠缺;他們面對各種誘惑,缺少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在學生中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實踐活動,根據大學生的成長需求,成長環境和成長規律來進行。充分發揮民辦高校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全員性、全程性和全方位性的特點和優勢。只有這樣,才能掌握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動權,增強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學生也才能樂于接受,入心入腦。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目前,高校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已普遍引起重視,有的已取得很好的經驗和成果,但是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還缺乏權威的,統一的歸納和概括。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容要求,結合高校培養目標及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和教育管理規律,特對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表述,初步研究概括為以下七個個方面。即:愛國、誠信守法、學習觀、感恩觀、團結互助、成才觀、社會責任感。
(一)愛國價值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只有堅定愛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時刻關注黨和國家的大事,關注改革開放事業,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才能做到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只有把個人理想與追求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結合起來,人生才會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特別對大學生來說,堅定理想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人生的志向與追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當代大學生要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自己的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二)誠信守法價值觀。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行為、品質關系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大學生要切實劃清是與非,善與惡和美與丑的界限。確保上不碰法律紅線,下不越做人底線。堅持做到行不違規,考不作弊,言出守信,理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絕不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傻事。只有樹立誠信守法觀念,才能打牢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基礎。
(三)學習價值觀?!皩W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青年人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3]因此做為一名大學生,不論將來是為了展現個人的抱負和前程,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振興,都應該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把學習當作一種使命和責任;建立勤奮篤學的學習觀念,提高素質,增長才干的主要手段,也是大學生由愛國情轉化為報國行的重要準備階段。
(四)感恩價值觀。感恩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基本道德素養和做人的準則。要通過感恩教育,呼喚起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使他們對父母的養育常懷感恩之心;對師長的教誨常思感恩之意;對社會和他人的救助常存感恩之情;對黨和國家培育常圖報恩之舉。知道感恩的人才是有道德、講誠信的人,才是值得信任和受到尊重的人。教育引導大學生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把感恩當做一種責任、一種自尊和一種境界來追求。讓同學們懂得,最真誠最實際的感恩,就是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回饋社會,報效國家,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五)團結互助價值觀。團結協作精神是當代大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是集體主義教育的核心體現。在弘揚主旋律的前提下,民辦大學教育應倡導在寬容的人文精神的土壤中培養團結互助精神。通過團結協作精神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科技、信息網絡的全球化、一體化,來自不同的國家、民族的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的差異和沖突,通過對大學生學會對話,學會在兩極中尋找平衡和張力,學會在共同的價值底線上的相互寬容,實現集體主義教育的效果。
(六)成才價值觀。勵志是成才的前提,成才是勵志的目的,勤奮學習,勇于實踐,磨練意志,提高能力素質,是成才的基礎。要提高學習研究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自立自管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考研考證能力,就業和創業能力。大學生不僅要有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更要有強國之才。勇于實踐,勇于鍛煉,勇于吃苦,勇于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要胸懷大志,不懈追求。勇于創新,不斷開拓,在各自崗位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
(七)社會責任價值觀。當代大學生肩負著開拓未來,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大學生必須樹立責任意識,勇于承擔。不僅對自己和家庭負責任,更要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事業負責。一個沒有責任感,不想挑重擔的大學生,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學生。只有把責任意識做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來看待,來踐行,才能不斷激發大學生獻身國家現代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當代大學生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應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總之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和確立,起著決定和支配的作用,是每個大學生的重要精神支柱。民辦高校應該通過培育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使他們“達到會學習、會做事、會做人、會共處;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懷、有吃苦精神、有創新意識和有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3 年。
[2]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4-24。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201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