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韓三國同屬東亞地區,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等方面聯系緊密。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都面臨著新挑戰。對于英語這個世界通用語,在國際交往中成為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為了在地區以及世界的大環境中更好地發展,三國都日益重視英語教育,甚至將英語教育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英語教育政策顯得尤為重要。本人通過分析三國的英語教育政策,預示三國英語教育政策共同的發展趨勢,以期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把握這個方向,不斷推動英語教育發展。
關鍵詞:中日韓;英語教育;政策;發展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92-01
一、中日韓英語教育政策解讀
1.英語課程設置。
中國教育部2001年公布的《英語課程標準試驗稿》規定: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國家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從小學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程,英語課程一直開設到研究生階段,而且英語課是主干課程之一。我國英語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已形成,但在中小學與高等教育各階段的英語教學缺乏銜接性。
日本并不要求小學開設外語課程,學生從中學開始接受英語教育,每周約6課時,以閱讀和翻譯為主,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日本社會上的英語培訓機構很多,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英語學習需求。為避免英語教育應試化,現在日本的外語課程設置已向實用型發展,在各個教育階段都開設了口語、口譯等實用性課程。
韓國從2009年開始實施新的外語課程,此次課程改革基本確定了韓國學校英語課程設置的框架,確立了以交際教學法為主,培養聽說能力為中心的教學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增加了英語課時量,同時區分中學和小學英語課程特點和目標。
2.英語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上,中國學校的英語課堂上長期以教師為中心授課,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這種模式忽視了對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的培養。近幾年,由于進一步改革,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得到重視并推廣,一些教材的編導著重于培養學生交際能力。
日本的英語教育也曾受到應試的影響,不過日本社會的語言培訓機構非常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英語教育的某些不足。在學校英語教學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在初高中實行小班化教學,課堂上要求一半以上用英語教學等。
韓國對各個教育階段的課堂英語教學的組織形式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在小學,要求教師以活動為中心的游戲組織教學并且全英授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中學,英語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處于指導的地位。
3.英語教師培訓。
自1995年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與美國英語教學會合作,先在河南、四川等省開始為中小學教師舉辦暑期英語培訓班。此項目遍及24個省(市)、自治區,約有4萬多名中小學英語教師接受了培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師的英語聽說能力。在高等院校,由于連年擴大招生,對英語教師的需求量也在加大,因此教師進修的機會就更緊張,這制約著高校英語師資水平的提高。
日本向來重視英語教師的培訓,認為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業務素質提高了,才能勝任教育工作。日本提高英語教師素質的培訓途徑是國內和國外進修。從2005年起,文部省計劃在5年內對初高中所有6萬名英語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在高校利用休學休業制度,重點扶持那些希望到國外進修1年的英語教師,并且逐步擴大國外進修規模。日本政府還積極實施聘任外國人為初中和高中正規教師的計劃。
韓國自2006年起,啟動大規模在職教師培訓項目,計劃從2007到2015年,每年集中培訓1000名在職教師。另外,從2009年起每年派3000名在職英語教師前往海外進修,力爭在若干年內使所有本國英語教師都接受過培訓。
二、中日韓英語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
1.全球化背景下,為國家戰略需要服務。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國與國、地區與地區間的聯系愈加緊密,語言是交流的紐帶和橋梁,作為世界官方語言的英語自然就成為了世界各國戰略發展的需要。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科技等領域,一國要求發展,在國際舞臺上奪得話語權,就必須首先提高本國國民的英語能力。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文化輸出”、“文化外交”是多國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采取的適應時代發展的國家戰略。而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國際上傳播本國的文化就離不開世界通用語—英語。為了使國民能夠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日韓兩國早已意識到英語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改革又必須立足本國外語國情,適應時代背景,服務于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日語英語教育的“實用主義”傾向正是為了培養能夠使用英語進行國際交流的日本人,從而將日本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展示給世界,增強國際影響力。韓國也是通過英語教育政策的改革,使國民能夠真正掌握并運用英語向世界推廣本國的思想文化,在與他國文化交流的同時強大自己。
2.不斷推動英語教育實踐的轉型。
日韓兩國最早的英語教育過度重視語言知識的教學,長期忽視語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能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可是無法運用,學成了“啞巴英語”。為了擺脫這種“費時低效”的結果,兩國政府相關部門經過不斷改革,逐漸形成了適應當下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英語教育政策,即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掌握實用型英語。過去的英語教學以“應試”為導向,而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國要在國際交流中取得成功,就要具備足夠的可以運用英語交流的人才,這樣就需要在教育實踐中注重素質教育,而不是單純為了考試服務。此外,應促進英語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使改革成果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發揮考試對英語教育實踐的良好導向作用。日韓兩國從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模式,考試評價再到教師培訓與考核等教師實踐的各個環節都做出了相應的改革,逐步從過去的以“應試”為導向的教育實踐中解脫出來,在探索中前進,實現跨越式轉型。
3.促進英語教師隊伍的國際化。
對于非英語國家,英語作為外語,不能只由本國的英語教師承擔教育任務,要引進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學生英語成績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英語教師專業素質及教學水平,日韓兩國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對本國英語教師的培訓,通過國內和國外進修兩種方式進行。國外進修為本國英語教師提供了天然的語言環境及先進的教育理念。不過,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要聘用外籍教師,以便學生可以接觸并學習地道的英語,同時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日本招聘外國青年到初高中協助教授英語,甚至推進聘任外國人為正規教師的計劃,不斷提高外國英語教師的覆蓋率。韓國早在上個世紀末就開始引進外國英語教師輔助本國的英語教育,同時又能幫助培訓本國的英語教師。為了使本國的英語教育達到國際化水準,實現培養英語實用型人才的目標,日韓兩國不斷加大引進外國英語教師的力度。這種舉措不僅可以輔助本國英語教師的培訓,還可以充實和壯大英語教師隊伍,實現英語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鹍,王揚. 中日英語教育比較研究 [J].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9年。
[2]沈騎. 論全球化下韓國英語戰略發展與變革 [J]. 當代韓國 2011年春季號。
作者簡介:王唯丞,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