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事新聞宣傳的編輯、記者,被譽為“靈魂的工程師”,站在高起點、高層次,努力、積極搞好清除“精神污染”的宣傳報道,要一身正氣、心懷坦蕩同一切精神污染“絕緣”。
關鍵詞:精神文明;健康有益;抵制精神污染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04-01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思想戰線早已不是過去的沉悶、禁錮的局面,在正確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新聞宣傳日趨活躍,在文藝、理論、教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群眾文化等方面百花齊放,涌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是極為可喜的現象。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精神文化產品不顧社會化效果的不良傾向并沒有根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正在通過各種渠道,污染人民群眾的靈魂,毒化社會的“空氣”。一些人不做分析、不加鑒別、毫無批判性地引進西方不良社會政治和文學藝術的各種思潮。有的理論文章和文藝作品與我國新聞宣傳完全“背道而馳”,宣揚抽象的人性論、人道主義,歪曲社會主義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有人熱衷于宣傳所謂的社會主義存在異化,散步對整個社會的懷疑。有些作品宣傳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傾向;有的作品極力宣揚悲觀厭世的頹廢情緒,引導人們從西方宗教尋找精神寄托;甚至還有一些作品黃色下流,公然違法基本社會道德。有的文藝評論,不去批評和幫助克服文藝創作中的不良傾向,反而制造、散布種種謬論,推波助瀾,甚至主張文藝要背向現實,離現實越遠越好。一些明令禁止的黃色錄像、圖片等淫穢品仍然在網絡等新興媒體上擴散傳播……
各種精神污染,不管表現形式如何,實質上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于共產主義和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動搖我們的立國支柱。它腐蝕人們的靈魂和意志,助長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極端民主化思想,造成消極渙散、離心離德的情緒。因此,對精神污染的嚴重危害性,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我們絕不能低估。清除精神污染,在當今社會,實在是太迫切、太重要了。
關于清除精神污染的報道內容,筆者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報道理論界、文藝界和其它戰線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方面的典型。
2.報道理論界、文藝界有影響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就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這一問題發表的講話,或者報道他們在學習討論會上的發言。
3.報道理論界、文藝界領導部門克服軟弱渙散狀態,加強領導和思想工作。
4.報道為精神文明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教師、作家、學者、演員等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的先進事跡。
5.報道機關、學校、部隊等基層單位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建設文明街道的情況經驗。
6.對文化、思想理論戰線關于清除精神污染的討論中,有一定新聞價值的要及時報道。
7.適當組織一些批評性的報道。進行批評時,觀點要正確,材料要可靠,點名要慎重,經過被批評對象的上級領導機關批準,嚴格按照中央有關文件的規定送審。
筆者認為,在清除精神污染的宣傳報道中,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當前對清除精神污染的宣傳不要過于集中。不要天天講,日日講,不要造成現在精神污染已經嚴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2.注意區別,不要把什么都說成是精神污染。這就是說,不要把清除精神污染搞得“草木皆兵”,好像群眾生活中到處充滿著精神污染。清除精神污染,重點是清理理論界和文藝界,至于農村中的封建迷信、賭博偷盜、宗教活動以及城市里一些人的奇裝異景和其他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一些丑惡現象,除了觸犯刑律的以外,對大多數群眾主要是進行教育的問題,應該放在建設精神文明的活動中去解決,決不能把它同我們所指的精神污染相混淆。
3.反對精神污染,不要把人民美化生活給“反”掉了。不要把美好生活給反掉,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我們理應反對。但對人們的正當愛好,一定不能反對。
4.要正確地宣傳和對待人性和人道主義的問題。對于人性、人道主義要做具體分析,不要籠統否定,一概反對。我們反對的是抽象的人性論,不要一概否定人性;我們也不要一概地反對人道主義,而是反對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提倡社會的的人道主義。
5.要正確分析和對待西方現代主義的美學原則。現代主義的文藝思潮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們要進行科學具體分析,對于其中錯誤的東西必須加以批判。但是,不要還沒弄清就去批判,寫這方面的批評文章,要注意理論的科學性。
6.要以典型宣傳為主,以正面宣傳為主,正面典型要靠得住、站得牢。
7.不要講過頭話。要統一按照上級的宣傳報道口徑,不要調子越來越高,不要拔高,不要牽強附會,要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報道,要按照本人講話原意進行報道。一些重要內容、重要事件一定要認真核實。
8.關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報道,要體現既是嚴肅認真的,又是同志性的,決不能無限上綱,要擺事實、講道理。撰寫批評性稿件時,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要運用批評的武器,用討論的方法,說理的方法,去克服錯誤,發展真理。
結語:
反對精神污染是長期的斗爭,要把人民群眾美化生活同追求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區別開來,要把那些帶有不健康因素的書、畫、音樂同黃色書刊、音樂區別開來,要把學術領域里的正常討論同散布錯誤觀點區別開來。新聞戰線的工作者拿起手中的“武器“,理直氣壯地同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進行斗爭,用自己的模范行動來精心培育絢麗的精神文明之花。
作者簡介:張一然,41歲,單位:長春廣播電視臺交通之聲頻率,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