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珠
關鍵詞:紫棗湯;不寐;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6.2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1-0043-01
不寐,即失眠,是中醫門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當今社會,由于人們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激烈,學習壓力和工作壓力較大,所愿不遂,情緒往往持續緊張,本病的發病率日趨增高,尤以女性為多見。近6年來,筆者采用自擬柴棗湯治療不寐46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46例患者,均為2007—2013年本院的門診病例,其中男16例,女30例;年齡最小者15歲,最大者66歲,平均38歲;病史最短者1周,最長者2年,平均2月。
1.2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內科學》[1]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中醫辨證屬不寐之肝郁血虛型,證見:難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夢易驚,或胸脅脹滿,善嘆息,平時性情急躁易怒,口干苦,女子常伴月經不調,或月經量少,或行經前乳房脹痛,舌質紅,苔白或黃,脈弦數。
2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柴棗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龍骨30 g,牡蠣30 g,炒柴胡12 g,黃芩15 g,川芎15 g,知母12 g,炙遠志10 g,白芍15 g,茯神20 g,酸棗仁15-30 g,合歡皮15 g,夜交藤15~30 g,炙甘草10 g。若伴月經不調、經量少者,減龍骨、牡蠣、知母,加丹皮15 g,炒梔子15 g,炙香附15 g,當歸15 g,以養血清肝,理氣開郁;伴經前乳痛者,加川楝子15 g,夏枯草15 g,生麥芽30 g,疏泄肝熱、平肝;夜眠煩熱、出汗者,加浮小麥30 g,蓮子20 g以斂汗、清心除煩。2日1劑,開水煎服,日服2次,午后或午休及晚上臨睡前各服1次,2周為1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臨床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癥狀消失;好轉:睡眠時間延長,伴有癥狀改善;未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本組46例中,臨床治愈25例(占54.3%),好轉16例(占34.8%),未愈5例(占10.9%),總有效率為89.1%。
4病案舉例
王某,女,44歲,2012年5月10日就診,患者平素工作壓力較大,近月因女兒臨近高考,常常焦慮不安,情緒緊張,難以入眠,即使入睡,也多夢易驚,曾自服谷維素片、維生素B1片及天麻素片,睡眠無明顯改善,為求中醫治療而來診。診時癥見:入夜難以入睡,煩躁而不得眠,睡后多夢易驚,伴胸脅脹滿,經前乳房脹痛,不思飲食,大便溏,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中醫診斷不寐,證屬肝郁血虛,治以疏肝理氣,養血安神。處方:龍骨30 g,牡蠣30 g,炒柴胡12 g,黃芩15 g,川芎15 g,炙遠志10 g,白芍15 g,茯神20 g,酸棗仁30 g,合歡皮15 g,夜交藤30 g,川楝子15 g,夏枯草15 g,生麥芽30 g,炙甘草10 g。3劑,2日1劑,開水煎服,午休及晚上臨睡前各服1次,并囑消除顧慮及緊張情緒,保持心情舒暢,1周后復診,訴藥后睡眠轉佳,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煩躁易怒等癥明顯減輕,仍感饑不欲食,效不更方,守上方減川楝子、夏枯草、生麥芽,加炒山楂20 g,炒雞內金15 g,以消食健脾開胃,續服2周后,睡眠恢復正常。
5討論
不寐是由于外感和內傷等病因導致心、肝、膽、脾、胃、腎等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心神不安而成。肝主疏泄,性喜調達,肝藏血,血舍魂。由于數謀不訣,或暴怒傷肝,或情志不暢,所欲不遂,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皆可使魂不能藏,從而發生不寐;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一》中論述不寐的病因說:“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此說明肝經血虛,魂不守舍,亦可影響心神不安而發生不寐。由此可見,肝郁血虛,郁而化熱,郁熱內擾,魂不守舍,則可致夜不能寐,或徹夜不眠,即使入睡,也多夢易驚。針對肝郁血虛型不寐的病機特點,筆者自擬柴棗湯治療本病。方中酸棗仁養肝血,安心神;川芎調暢氣血,疏達肝氣;炙遠志、茯神、炙甘草寧心安神;知母清心除煩;炒柴胡、白芍滋陰血,養肝體,為肝用,疏肝清熱,調達肝氣;黃芩清泄肝膽之郁熱;合歡皮安神解郁,夜交藤養心安神,二者配用,則收養心安神解郁之功;龍骨、牡蠣重鎮安神。諸藥配伍,共奏疏肝解郁、養血安神之效。針對此型不寐之病機特點,本病的治療除藥物治療外,服藥期間還應注重精神調攝的作用,因此型患者是由于情志不舒或精神緊張而造成的,故消除顧慮及緊張情緒,保持精神舒暢,在治療中有其特殊的作用,應引起重視。另外,不寐病人的服藥方法很重要,為了使中藥達到一定的血藥濃度,起到安神鎮靜入睡的目的,筆者常囑患者一般以早晨或上午不服藥,只在午后或午休及晚上臨睡前各服1次。
參考文獻:
[1]董建華、鄧鐵濤、陳可冀.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8.
[2]ZY/T00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收稿日期:2014-07-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