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流通于英國的硬幣在1985年發行,分別為1、2、5、10、20、50便士和1、2鎊。在英國生活學習的那段時間,這些大小不一的硬幣在表現著平面紙幣無法傳遞的歷史沉淀感的同時,卻也徒增了我這個“硬幣控”的錢包的沉甸感。來到伯明翰不到半個月,當搜集硬幣的熱情消退,它們竟成了煩惱——在英國,使用硬幣并非一件隨便的事。
兩年前,英格蘭東部的科爾切斯特市,一名養老院的經理為泄憤,竟搬了5大箱裝滿1、2、5便士、總重量達166公斤的硬幣來到債主會計家,聲稱歸還800鎊欠款。這位會計沒有收下欠款,反而將經理告上法庭并最終勝訴。法院責令經理連債附加賠款,總共支付給會計1120鎊——不能是硬幣。
這一判決確實有法可依。英國《硬幣法案1971》規定,只有在單次交易不超過20便士時,才允許使用1便士或2便士的硬幣。5便士或10便士只能用來支付最高5英鎊的物品;20便士或50便士,最高只能用來支付10鎊的物品。
如此嚴格的“控幣”規定,旨在避免一次性交易中,因數量過多的硬幣給人們帶來不便,也督促著人們及時將硬幣消費掉。在這個價格偏愛以99便士結尾的國家,l便士每天會到你的錢包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