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的誕生是中國服裝業的一個巨大革新。中山裝的設計者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在中山裝誕生之前,中國男子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西裝、對胸式短衫褲和大襟式長衫等。但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西裝不便于隨時穿著;而且,西裝的布料及與西裝配穿的襯衣、領帶在當時多要進口,很不適應當時中國貧窮落后的國情。中國式衫袍隨著舊時代的過去也顯得過時,不適應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
有鑒于此,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即開始著手傳統男子服裝的改革。他以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文裝”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3個暗袋改為4個明袋,下面的2個明袋還裁制成可以隨著放進東西的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目的是使衣袋不僅當做裝飾,還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工作、學習用的必需品,衣袋上加上軟蓋,既美觀,又實用。
孫中山接著又設計了與上裝相配的褲子,他吸收西裝褲的長處: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覆以軟蓋。
在孫中山進行服裝改革中,給他幫助最大的是一個叫黃隆生的商人。黃隆生是廣東臺山人,在越南河內開了家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在河內籌組興中會時,偶然間走入隆生洋服店購置衣物,兩人因而結識。黃隆生佩服孫中山的膽識,痛恨清政府,因此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在大元帥府任事。他十分贊成孫中山關于服裝革新的見解,第一套中山裝就是在他的協助下順利縫制而成的。
孫中山在服裝改革中,堅持兩點,一是吸收中外服裝的長處;二是注意實用,符合中國國情。中山裝因為式樣新穎、美觀實用、方便省錢,因此一誕生就受到歡迎。孫中山穿上自己設計的服裝更顯得精神抖擻、精明強干。
由于孫中山的威望和提倡,更由于“中山裝”所具有的西裝和中國舊服裝無法取代的優點,中山裝誕生后即廣為流行。以后的中國男子服裝不管是軍服還是民服、干部服、學生裝,大都以中山裝為基礎,不過加以裝飾或稍做改進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