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海曼
新常態下關于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的思考
◎ 文/孫海曼
會計監督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和財政性資金使用效益,有效防范各種財務風險。文章通過分析新常態下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
新常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
我國經濟告別年均10%的高速增長期,經濟增速逐漸放緩,增長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濟結構進入優化調整期。講效益、重品質、有質量、代價小、生態佳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常態下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有新的更高的要求,會計監督職能的充分發揮既面臨機遇也遭遇挑戰。
近年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不斷加強會計監督,推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工作不斷完善。但是,由于體制和機制的原因,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會計監督意識不強、對會計監督認識不準確
會計這門傳統學科(職業)雖然是以記錄、計量為本發展起來的,但財務軟件的廣泛應用早已將會計人員從繁瑣的日常記錄、計量中解脫出來。記錄、計量只是會計最基礎的一個職能,但不是最重要的。筆者認為新常態下,會計的監督職能是最應該被強調的。但現實情況是,在不少行政事業單位,單位領導和會計人員自身仍然將記錄、計量作為會計工作的全部。要想在一個會計監督意識不強的單位開展會計監督工作是很難的。另一方面,提到會計監督,不少人認為是會計人員自己的事,與己無關。或認為是在“找茬”,跟領導過不去。被監督者不理解、有抵觸情緒,監督者也為難。這些思想或認識的存在是會計監督職能有效發揮的最大障礙。會計監督首先是單位的“自清”,習總書記提到的“照鏡子”、“正衣冠”表意是人的自我監督。作為單位,運行管理活動中的自我監督最重要的一方面體現在會計監督中。會計監督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體系,在實際實施中,需要單位全體人員,尤其是單位領導的全力支持,才能很好開展,取得良好效果。
(二)保障會計監督實施的制度體系不健全,尤其是內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會計監督的有效實施依賴于包括內部控制制度、預算管理制度等在內的各項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和執行。在新常態下,許多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工作未能適應發展需要,沒能及時構建一套完整的,與財務監督工作相配套的制度體系。有些單位一些制度一用就是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其內容跟國家、省市新頒布的相關規定完全脫節。及時更新調整管理制度與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同等重要。比如,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許多地方政府、財政部門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強的經費支出管理辦法,認真學習理解這些辦法,將其融入本單位管理制度,并運用到單位的日常管理控制中。
(三)財務人員業務素養參差不齊,中高級以上職稱人員構成比例較低;會計監督基本知識及配套制度的全員普及率低
會計監督是一項以單位領導和財會人員為主、全員參與的,對單位經濟活動的監督行為。財務人員自身業務水平的高低、知識的更新和單位職工對會計監督常識的認知決定了會計監督執行的效果。現實狀況是: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從業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會計員和初級職稱人員占據重頭,無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在會計崗位工作的情況也不少見。
另一方面單位職工不主動了解會計監督配套制度,在會計監督的執行中就會給相關人員帶來執行的難度,最終將整個會計監督工作再次轉移給財會人員。以此,循環往復,會計監督職能不能完全發揮,會計監督執行效果也就差強人意。
針對當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監督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提升和完善:
(一)加強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尤其是單位領導的會計監督意識,轉變對會計監督的認識
《會計法》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要保證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會計監督的有效執行是關鍵。從這點看來,會計人員、單位領導的最終目標是統一的。單位領導會計監督意識的樹立和加強能給會計監督創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會計監督工作開展起來也會相對順利;會計監督通常被誤解為“找茬”、“挑毛病”。其實說到底會計監督是一種服務職能,通過會計監督能提高單位綜合管理水平,提升財政性資金的使用效益,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此外,強化預算控制等事前會計監督和事中會計監督同樣很重要。“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如果羊未亡就動手補圈,豈不更好。關口前移,從傳統的單純的事后監督擴展至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參與單位經濟活動全過程。
(二)建立科學有效的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構建會計監督的制度基礎
包括內部控制制度在內的一系列單位管理制度是會計監督的有力工具。內部控制在企業已經是一項發展成熟的監督管理體系。2012年11月財政部正式發布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將該制度正式引入行政事業單位的日常管理中。會計監督的實質是對經濟活動的監督,廣義的經濟活動貫穿于單位管理的每一方面。而內部控制正是這樣一種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督工具,這正契合了會計監督的需要。行政事業單位應以該規范為綱領,結合自己單位業務管理特征,制定科學適用的內部控制制度。
(三)加強財會人員對業務知識、政策法規的學習和全員對會計監督運作機制的學習
會計監督具體包括政策性監督和技術性監督,這兩方面的監督都要求財會人員業務素養的提升和知識的更新,尤其是對當前政策法規知識和新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學習掌握。“打鐵還需自身硬”,單位財會部門業務水平的高低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單位會計監督效果的好壞。會計監督配套制度不能鎖在柜子里,落實在紙上。組織單位職工進行系統的認知學習,提高全員參與會計監督的積極性是十分必要、不可忽視的。只有加強對會計監督的認知,才能理解會計監督工作、支持會計監督工作,在整個單位形成一個“人人講監督、人人行監督”的良好氛圍。
[1]羅開造.試談行政事業單位實施管理會計[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 (01 ) .
[2]郭安明.淺談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體系建設[J].財經界(學術版),2015 (02 ).
[3] 王玉寶.建立與健全事業單位會計監督機制的措施探討[J].商業會計,2013(6).
[4] 趙輝.加強事業單位會計監督機制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價值工程,2012(36).
[5] 徐志英.事業單位會計監督機制的構建研究[J].企業導報,2012(9).
(作者單位:濟寧市園林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