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春力
(浙江省審計廳,杭州 310007)
審計業務能力是審計人員安身立命之本,是審計工作質量和成果的直接決定因素。審計人員業務能力培養是審計機關著眼于審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著力解決的問題。首先,審計事業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要求審計人員不斷優化升級業務能力,做到與時俱進;其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充實到國家審計機關當中,成為國家審計事業的新生力量,他們普遍受過本科或研究生層次的高等教育,可塑性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強,能適應審計工作高強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但未經充分塑造和歷練,業務能力相對欠缺,亟待培養成才。
培養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培養什么”的問題,即培養內容的選擇。就是要看審計業務能力作為一個綜合性概念,由哪些具體的能力所構成,又需要哪些素質水平作為基礎和支撐。二是“怎么培養”的問題,即培養模式的選擇。一種模式是把人員集中起來,以授課、講座、討論等形式開展的專門培訓;另一種模式是參與審計一線工作在“干中學”。
審計業務工作分為兩種:一種是審計組成員的工作,另一種是審計組長或主審的工作。審計組成員的工作主要是承擔審計任務分工、負責具體事項的審計,需要的是查核問題的能力;審計組長或主審的工作主要是領導和統籌審計組工作、處理與被審單位關系、撰寫審計報告等文書,需要的是組織協調、交流溝通和綜合成果的能力。以上四種能力又以四種水平作為支撐和基礎。一是審計理論知識水平,包括審計本質、審計目標、審計方法、審計準則等內容;二是審計相關知識水平,包括法律法規知識、財政管理知識、財務會計知識、計算機知識和不同審計領域特有的專業知識;三是審計技術水平,就是合理使用詢問法、抽樣法、核對法等審計基本方法或充分應用計算機技術,完成特定的審計任務、達到特定的審計目標;四是審計經驗水平,包括發現審計疑點、把握審計方向、預判被審單位問題、洞悉被審人員心理等等??傊?,培養審計人員業務能力就是要著力提高其審計理論知識水平、審計相關知識水平、審計技術水平和審計經驗水平。
首先,審計理論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個人理性的有限性決定了“干中學”不可能成為個人獲得審計理論的主要途徑,但實踐可以加深對審計理論的理解和認識。其次,通過專門培訓學習審計相關知識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獲得知識的數量也更多。但是專門培訓不可能涵蓋審計需要的所有相關知識,“干中學”作為一種需求導向的學習模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審計技術和經驗水平實踐屬性鮮明,“干中學”優勢明顯,但這并不排斥我們通過專門培訓接受指導,吸收先進的技能經驗。總之,審計知識理論的培養以專門培訓為主,技能經驗的培養以“干中學”為主;無論哪種模式占主導,都離不開另一種模式的有效配合。
過于依賴“干中學”的弊端是明顯的。首先“,干中學”無法獲得支撐技能經驗所需的充分的知識理論,導致技能經驗先天性不足,從而直接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其次,缺少專門培訓提供的交流討論、接受指導的機會,審計技能經驗局限于個人的探索,無法通過吸收先進經驗取得長足發展。再次,過分依賴“干中學”容易導致審計技能經驗的固化。熟悉一項審計分工需要長時間的摸索,經過多個審計項目的鍛煉,所以審計分工不能輕易更換;審計人員熟悉分工后,為了工作效率審計分工也不能輕易更換。長此以往審計人員的技能經驗就只能滿足有限幾塊審計業務的需要??傊?,凡事過猶不及。簡單地看側重于“干中學”就可以加強技能經驗的培養,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同樣道理,過分依賴于專門培訓也并不有利于知識理論的培養。這正印證了前文“無論哪種模式占主導,都離不開另一種模式的有效配合”的論斷。
改進審計人員業務能力培養,擺脫“干中學”模式依賴,就是要突破認識誤區、工學矛盾等三大制約因素,賦予專門培訓應有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克服主觀制約因素容易,解決客觀實際問題難。隨著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審計地位作用不斷增強、審計機關工作任務持續增長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工學矛盾將是長期困擾審計機關的問題,整塊的時間資源多數被工作占據,專門培訓基本只能利用審計人員的零散時間,但傳統的培訓方式又無法實現這一點。令人欣喜的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這個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以信息化手段為依托,突破時間、空間、人數、教學手段等限制,構建時間開放、資源開放,滿足個性化需要的全新審計培訓模式——審計模擬實驗室。
審計模擬實驗有三大優勢:一是契合青年審計人員熟悉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其所樂于接受,是適合其的培養模式;二是有空就可以參加培訓,整合了審計人員的零散時間,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三是只需網絡、服務器和教學終端等硬件設備,沒有場租、食宿等費用,降低了培訓成本。
通過模擬實驗可以實現三大功能:一是審計知識理論教學。學員在網上查閱相關電子資料,觀看視頻課程,完成一定數量的習題,接受測驗考評,有效解決知識理論不足的問題。二是審計案例教學。選擇審計系統的優秀審計項目進行加工、整理后形成審計案例,系統介紹其審計方法、過程、經驗、成果、重點,供學員在網上研究、討論、借鑒和吸收,有效解決審計技能經驗局限于個人探索的問題。三是模擬教學。一方面是模擬被審單位業務,由學員運用所學知識完成被審單位經濟管理崗位工作,在實踐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認識;另一方面是模擬審計實戰,以全真的財務、業務等資料為基礎,在教師的指導下,演練審計項目的實施,并進行不同分工的輪換,有效解決審計技能經驗固化的問題。目前,審計模擬實驗室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只有國家審計署層面已經開始建設并初具規模。但它緊跟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潮流,是審計人員業務能力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應當引起各級審計機關的重視。
[1]嚴雪怡.“從做中學”的積極作用及其局限[J].職教論壇,2009(1).
[2]王曉崢,馬 施.審計模擬實驗室建設探討[J].審計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