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臘娥,丁 銳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和歷程已經證明,技術創新是人類的財富之源,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還帶動了新產業的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演進,促使經濟持續發展。但是技術創新無論是作為一種企業行為還是一種企業績效,都要經過市場的檢驗,都要符合市場的需求,能夠滿足和創造需求的技術創新才是持久的,有生命力的。
民以食為天,農產品的需求是人們的基本需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對農產品的消費開始由數量滿足型向質量保障型的方向發展,百姓對農產品及服務的需求無論在需求寬度還是需求深度上都有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國的農業企業必須以分析和預測市場的需求為出發點,了解市場需求的變化,把握市場需求的脈搏,進行適時的技術創新。有研究表明,在市場因素中,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影響最大的是潛在市場容量大小和農戶、消費者對新產品的接受。[1]
相較于工商企業,農業企業有其明顯的特點,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也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農業企業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一般指使用一定勞動資料,以現代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為主,進行專業分工協作、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從事商品性農業生產以及與農產品直接相關的經濟組織,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有關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等活動的經濟體。主要包括從事種植、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等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還包括以農產品為直接原材料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業龍頭企業。
農業企業除了具有一般企業的特征外,還具有本身的特征。一是農業企業經營對象的鮮活性。農業企業區別于工商企業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農業企業經濟活動的自然性和有機生命性比較明顯,以生物、動物農產品作為農業企業的經營對象。二是農業企業生產面臨多重風險,經濟效益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農業生產是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自然生產過程。這兩個過程交織在一起,使其必須同時面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另一方面,農業企業無法像工業企業一樣進行標準化生產,這給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帶來難度。三是農業企業自身素質不高。農業企業以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為主的特點,很多農業企業處于人口規模不大、人才流動性不強、交通不夠方便的二三級城市或農村鄉鎮,市場營銷觀念較為落后,缺乏競爭、質量和品牌等意識。基于農業企業的上述特征,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一項具有高風險的活動,相對于其他類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而言有較強的地域性、極大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較長的創新周期。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的主體又是企業,而農業企業作為上聯農民、下聯市場的農業經濟組織,是現代農業最主要的經營主體,因此,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是發展現代農業關鍵所在。農業的技術創新關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企業依據市場而進行的創新,可以更好地滿足百姓的需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此外,農產品市場接近于完全競爭市場,農業企業本身要要提高競爭力、獲得超額利潤也只能通過創新活動才能實現。
研究表明,技術創新要想在企業內部得到有效開展,需要企業內外動力的支持,概括起來主要有市場推動、技術發展的推動、政府政策行為的推動、企業家行為的推動、市場結構的作用推動。而在這些創新動力中,市場牽引是最為重要而持久的力量,包括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在市場經濟時代,企業的行為取決于市場的需求,它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目標。大量的實證研究和分析表明,絕大多數創新都是由市場需求引發的(而不是由技術推動激發的)。[2]
在農業企業所面臨的各類風險中,市場風險不容忽視。因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最終成果要在市場階段實現,如果市場階段失敗,整個技術創新活動將是功虧一簣。據美國工業協會統計顯示,在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中,工業品失敗率大約在25%,消費品失敗率則在30%~40%。進一步對失敗原因調查研究表明:技術失企業生產而言,成功的標志是其生產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獲得認可,這樣才能實現其商業價值。所以在農業企業經營中,企業家需要考慮農產品的市場需求,考慮消費者是否可以接受其農產品。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要通過創新來爭得市場的一席之地,這樣才能使其產品在市場中占有相對優勢,從而獲得超額利潤。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選擇是否符合當今社會需求,是否能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的要求,是企業在競爭中成敗的關鍵。另一方面,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也要通過分析和預測農產品市場需求作為其出發點。所以農業企業要技術創新,要以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為出發點。
其次,考察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對需求的作用。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在市場經濟中,人們的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方式會受到現階段生產力的影響,而技術創新往往能決定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所以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消費方式。“民以食為天”,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直接關系到人們健康和生命安全,它對需求的影響較之于其他企業更為重要。
最后,重點考察市場需求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一方面,市場的消費需求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引導作用。有什么樣的市場需求,就會有什么樣的技術創新來滿足它,消費需求不僅是消費活動的起點,也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另一方面,市場需求拉動企業技術創新。市場上的各種內在需求,讓企業家們看到了企業潛在的盈利機會,技術創新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市場需求在創新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有數據表明,很多重大的技術創新都是由市場需求激發的。此外,消費需求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力量。經濟發展的根本是要滿足人的消費需求,消費是目的,生產是手段。消費需求的更新是技術創新的基本動因,沒有不斷變化和提升的消費需求,技術創新將失去方向。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必經之路。誠然,技術創新的推動是企業內外多種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其中需求方的推動則是企業技術創新最根本的驅動力。因此農業企業要正視困難,發揮優勢,以需求方為牽引,從多角度來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如今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經從數量增加轉變為質量提升,一些名牌農產品和高端農產品不斷受到追捧,一些消費者愿意為高品質的農產品支付高昂的價格,甚至一些農產品已經成為人們消費的奢侈品;與此同時,很多農業企業擁有良好的農產品生產環境和優良且豐富的農產品種質資源。因此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內容是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及時根據消費新動向進行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和產品形象,并逐步引導消費需求。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技術人員,沒有充足的人才資源也就難以提高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因此要建立健全技術人才的激勵機制,留住和吸引技術創新的核心人才,打造一支適合本企業需要的技術創新團隊。農業企業可以通過選派技術人員到科研機構進行培訓、深造、參與科研項目等方式;也可以通過創立企業研究所或實驗室,邀請科研機構駐扎企業對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開展研究,既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與企業的匹配度,又提升了企業技術人員的技術開發能力。
企業一般被認為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它是企業依據對市場的潛在需求和技術可行性的識別,形成新的構思和設想,并通過技術開發和引進,將創新引入市場的過程。但由于企業的基礎研究能力不強,技術創新的資金有限,加上企業大多數的風險厭惡型,技術創新的風險很大,大部分企業難以獨立承擔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農業企業尤其如此。因此,農業企業必須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與之密切協作,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這種產學研結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企業有資金、市場及生產優勢而高校及科研機構有知識、人才及信息優勢。企業可以通過與高校等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實現“筑巢引鳳”和“借梯上樓”。
由于農產品生產中受到的氣候、生長周期、地域等的影響,產品的供給具有季節性特征,不能充分利用企業的各種資源從而及時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一些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可以適時推進企業的工廠化生產,有效集成企業各種要素進行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的創新,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業科技發展的趨勢,在主動尋求最佳匹配要素的優化組合中產生“1+1>2”的集成效應,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從而減少氣候因素和農產品固有生長周期的限制,以便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實現最佳的市場績效。
農業企業實施綠色戰略是世界經濟范圍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我國經濟適應全球化進程的需要。企業必須時刻瞄準國際市場,按照國際認證標準開發和生產產品,同時要滿足發達國家的更為苛刻的技術標準,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只有這樣才能沖破加入市場貿易的技術壁壘。所以,農業企業必須及時全面掌握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及其變化情況,調整技術創新的方向,強調發展以綠色生產、綠色文化、綠色管理和綠色認證為主要內容的綠色生產力,將“綠色”意識植入企業技術創新以及農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
在實施綠色戰略的基礎上,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目前,世界農業生產已進入全球性配置階段,發展現代農業不能僅靠傳統發展道路,還必須走與國際農業市場銜接、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實現中外農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外向型農業發展之路。實施農業企業“走出去”市場發展戰略,增強跨國經營能力。
[1] 肖更生,姚 瓊,李崇光.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識別[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18-120.
[2]劉民義.以需求牽引技術轉移的制度安排——歐盟創新驛站的啟示[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03(3):17-19.
[3] 余慶妹.拉動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市場需求[J].經濟研究導刊,2012(35):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