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朱亞麗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杭州 311121)
2013年以來我國金融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民營銀行是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2013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2014年“兩會”期間,5家“民營銀行”試點獲批。這樣一來,整個銀行業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為進一步消除銀行業的壟斷現象提供了基礎。
當前學術界對民營銀行的定義大致可分為產權結構論、資產結構論和治理結構論三種。產權結構論認為由民間資本控股的就是民營銀行;資產結構論認為民營銀行是主要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的銀行;治理結構論則認為股東要有效參與銀行治理,采用市場化運作,不受直接和間接的行政管理和控制。這三個定義都是從一個側面羅列了民營銀行的特征,第三個定義更為重要,即民間資本不僅要參股控股銀行,還要在銀行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1996年中國民生銀行雖成為首家民營銀行,但其行長及高層人士的任命仍由政府決定,并不是真正的民營銀行。一直到后來的浙商銀行、泰隆銀行、渤海銀行等等都有國有股的成分,因此十多年來新設民營銀行的問題久經爭論,始終懸而未決。
2014年銀監會公布了國務院批準的首批5家民營銀行名單,民營銀行試點工作正式啟動。目前,第一批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已全部開業,5家試點銀行無一例外地選擇各具特色的市場定位和產品服務。就目前試點的五家民營銀行來看,它們都有清晰的戰略定位,也有比較好的基礎,能發揮股東的原有優勢。如浙江網商銀行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依托其互聯網背景實施輕資產、平臺化、無營業網點或柜臺的經營模式,浙江網商銀行定位于“小存小貸”,服務“長尾”客戶,尤其是廣大的小微網商、個人創業者和普通消費者,農村金融也是其未來著力點之一。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計劃依托同業合作交易型銀行之路,借助互聯網為目標客戶群提供服務,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和大數據進行信用評級、發放貸款。主攻“大存小貸”,即限定存款下限和貸款上限,吸收大額存款,發放小額貸款。相比之下,其余3家民營銀行,即上海華瑞銀行、天津金城銀行和溫州民商銀行雖然各有各的風格,但其當前的定位與傳統銀行的模式更為接近。設有實體網點,采用“微利運營”的理念。前兩者設立在相應的自貿區內,著力滿足跨境業務需求,不同的是上海華瑞銀行采用科創型企業投貸聯動新模式,天津金城銀行強調“公存公貸”,即試點建設公對公的融資型民營銀行,面向企業做法人業務,不做個人業務。溫州民商銀行則以信用貸款為特色,著眼于供應鏈金融服務。
我國目前已有幾千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僅民資入股的中小機構中就有1 263家村鎮銀行、758家農村商業銀行、134家城市商業銀行。大多數銀行都采取了通過規模擴張、追求發展速度的發展戰略,從而導致大、中、小型銀行在業務結構、商業模式和運營管理、目標客戶、金融產品和服務等方面均高度相似。同質化經營使容易操作的業務領域的競爭已高度白熱化,不僅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多樣化需求,而且誘發了部分金融領域的過度競爭。因此作為后來者的民營銀行,既要接受激烈的競爭,也要經受經濟周期的考驗,其未來一定是歷經磨難。參考國外的中小銀行的發展,則普遍采取的是符合其業務優勢特點的差異化競爭戰略。
所謂差異化經營,關鍵是找到與民營銀行發展相契合的核心市場、核心業務、核心客戶、核心產品,才能有一席之地,形成核心競爭力。全新、特色化的經營模式和良好的公司治理、靈活的運行機制結合起來,發揮自身優勢,專注服務小微,民營銀行就有望站穩腳跟。差異化經營,與現有銀行錯位競爭,正是民營銀行應對激烈競爭的關鍵所在。民營銀行的差異化經營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民營銀行來自民間資本,更加了解小微企業的特點和資金需求。因此大型銀行較為忽略的小微企業應當是其服務的主要對象。但由于小微企業數量眾多,民營銀行自身風險控制能力有限,應當進一步劃分出自身的核心客戶,或采取互聯網金融等新型的金融模式,以降低風險或運營成本。
民營銀行應當認清自身的優勢,將優勢資源集中到優勢發展領域,形成自身的核心優勢產品。依靠專業化經營,形成核心競爭力,力爭在某一領域、某一區域或某一層面上形成絕對競爭優勢。但是對于自身不擅長的方面,要謹慎進入或堅決避開,避免進入銀行同質化的競爭,從而做到小而精。
創新是所有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民營銀行面對激烈的競爭中,更加需要較快金融創新的步伐,以創新體現差異化經營。民營銀行的金融創新可以更多注重金融產品的創新、服務方式的創新、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等等,將新的技術運用到金融服務中,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保持不斷創新的速度。
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難以一帆風順,比如一些民營航空公司就已“折翼”,相繼倒閉破產或被國有航企兼并。銀行業是高投入、高風險、專業性強的行業,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民營銀行業的生存環境更是充滿了挑戰。
所謂信用風險,主要指借款人違約,造成銀行資金損失形成不良資產的風險。監管層的初衷更多地想讓民營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改善小微企業的融資狀況。然而目前國內征信系統尚不完善,宏觀經濟走勢不明朗,中小企業生存艱難,因此信用質量不高,違約風險較大。同時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意識淡薄,且水平不高,造成資金經常閑置或不足,應收賬款周轉緩慢,存貨過多造成資金不足等問題。這塊商業銀行不愿觸碰的業務,在配套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丟給民營銀行,很容易影響民營銀行的成長。
存款負債是銀行的立行之本,只有吸收足夠的存款,才能展開貸款、投資等其他業務。對于民營銀行,特別是成立初期的民營銀行,居民對其認可度比較低,吸收存款處于劣勢。另外民營銀行要實行差異化經營,采取獨特的經營模式,設定自身的業務重點,勢必在存款吸收方便更加有了局限性。一旦銀行業務快速發展,按照監管要求,資本金的補充將是持續、大量的,這對視資金為血脈的民營企業而言,亦是巨大考驗。
操作風險主要是指因銀行交易系統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內控機制,制度管理不嚴等因素造成資金損失的可能性。對于民營銀行來說,主要的問題是可能出現股東關聯貸款。如果民營資本的目的是企圖利用銀行來圈錢,在這種動機支配下,民營資本很有可能把銀行當成“取款機”,缺乏長遠規劃。而那些謀取小集團或私人利益的非公平關聯交易行為一旦出現問題無法歸還貸款,民營銀行就會面臨巨大風險。
銀行業向民營資本開放入口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民營銀行發展提速,不僅有利于“三農”、小微企業的融資,還有利于刺激銀行業提升服務質量,倒推傳統金融業改革。民營銀行對金融業界可能產生鯰魚效應,促進現有銀行改進經營管理。民營銀行差異化經營不存在統一的模式和路徑,而這同樣是其差異化的內在要求,因地、因行不同而不同,才能呈現多樣性,迸發處民營銀行的活力。
應當通過監管要求建立民營銀行的風險自擔機制,同時在存款保險制度真正推出以前,民營銀行開業前就應安排好風險處置和恢復計劃,也叫“生前遺囑”,未來還要根據業務經營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好相應應對。另外,銀行的經營模式也要求股東具備支持銀行持續補充資本、提高抗風險水平的能力。民營銀行作為一個新生的金融參與者,既不是股東淘金的樂土,也不是徹底根治中小企業、“三農”等薄弱領域融資難的靈藥。改革成果來之不易,監管者要精心呵護民營銀行的成長。
民營銀行發展的關鍵在揚長避短,錯位經營,充分發揮后發優勢,運用機制的靈活性,實行差異化發展。在把控風險底線的前提下,縮短業務流程,簡化審核手續,以優質服務開拓市場,積極推出符合市場需求,貼近居民需要的金融產品,以優質產品打開渠道。充分發揮制度靈活性優勢,及時跟蹤市場熱點和行業增長點,提高與細分市場金融需求的匹配度,時刻保持走在行業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前列。同時也可以采取銀銀合作的方式,民營銀行可以與發展較好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甚至是四大行合作,利用發展較好的銀行的產品資源、技術資源、網點資源和資金資源,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彌補自身在機構網點、人才隊伍、業務資格、產品服務、管理能力、信息技術等方面的不足。
面對未來會有更多民營銀行參與銀行的競爭,監管層應當對不同的銀行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手段,從政策上鼓勵和保護民營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支持與創新,同時建立針對民營銀行差異化經營的風險預警機制,成為其堅強的后盾,為民營銀行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市場機制的完善,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民營銀行會逐漸顯示出他的鮮明活力,并在市場經濟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未來的五到十年,民營銀行將會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期,民營銀行將會在以后經濟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1] 盧福財,張榮鑫.中國民營銀行的設立:現實意義、政策選擇與風險防范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4).
[2] 劉兆勝,陳 菲,黃國濤.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差異化經營模式路徑選擇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3(5).
[3]王 瀟.中小銀行差異化經營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中國金融,2010(18).
[4] 何德旭,王卉彤.美國社區銀行的發展:評述及啟示[J].新金融,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