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芬
研究TOT模式在國有林場暫不能分開經營活動中的運作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推動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國有林場的改革、發展步伐,提升國有林場的整體經濟效益,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意見。
作為一種重要的項目融資方式,移交—經營—移交模式(Transfer-Operate-Transfer)可以簡稱為TOT模式,包括投資人、國有企業/政府機構兩大主體,二者通過協議的方式來由投資人進行經營活動,最后將項目返還,使雙方從中獲利。TOT模式在國有林場暫不能分開的經營活動中的運作應用涉及到以下幾大內容:
由于國有林場的特點及性質,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是其本質特性,無法通過補償、計算的途徑來處理林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國家政府部門的管控,無法實現完全開放[1]。這就決定了國有林場在商品林采伐、林業特色產業和森林旅游等暫不能分開的經營活動中需要考慮產業政策因素。在TOT運作模式的應用下,林場的經營、資金兩大問題將得到解決,然而在運營過程中也會有價格、交易及經營等潛在風險。
比如森林資源和森林景觀,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森林旅游、休閑養生是其依附產品,但目前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計價模式對其進行規范、合理地定價,另外在交易過程中經營者對林場生態環境負有保護責任,在經營期間還需持續投入一定的管護資金,所以在TOT模式的影響下如果存在定價不合理或交易事項約定不完整的情況,將會使林場的森林資源或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使林場的產業鏈受損,限制林場未來的發展。國有林場暫不能分開的經營活動,短期內仍會受到原有林場經營機制、發展理念的影響,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無法實際運用到經營過程中。林場的經濟效益回收周期較長,實際運營時,不排除經營者會出現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現象,從而引發經營短期化的問題,沒有意識到林場的可持續發展、物種多樣化、設備維護更新及技術改造工作的重要性,這樣也會阻礙林場的進一步發展,后續經濟效益無法如期實現。
基于國有企業/政府機構層面,林業項目在政府或企業的長期建設管理下得以發展,屬于一種公益性的生態資源,在TOT這種運作模式下,政府/國有企業仍然保留著對林場的“最終控制權”,在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擴大了資本融入途徑,對林場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2]。而基于經營者而言,林業產業大多是依附在森林資源中的市場稀缺產品,特別是森林旅游是近年來的消費主流,有著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將給經營者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TOT模式跟林場職工就業相結合,可促使職工取得林業相關產業的經營權,實現自主創業,減輕林場負擔。職工在TOT模式中工作熱情高漲,有效調動了職工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了集約化水平。同時也可以使分工優勢得以體現,提高了林場的經營收入,也增強了林場的利用效率。
在TOT運作模式下,國有林場應根據自身資源的本質特性,合理的界定和限制經營者的經營權,正確的權衡經營者掌握的林場經營權為商業性、公益性或混合性。只有做好經營權性質的界定工作,才能夠使TOT模式得以實現,促進林場的發展。
通過TOT模式運作國有林場暫不能分開的經營活動時,必須要從根本上做好林場監管體制的制定工作,設計健全、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國有林場的經營權內容進行規定[3]。而林場暫不能分開的經營活動在實際運營過程中要應用科學的方式評估分析林場社會、經濟效益,保證林場社會效益的本質特點,同時也要獲得相應的經濟利潤,使國有林場能夠得以穩定、持續的發展。
健全、完善的法律環境也是國有林場暫不能分開經營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可以確保TOT運作模式的效用的發揮。國有林場暫不能分開的經營業務運作TOT模式要通過相關報批程序,擁有法定運營資格,保障林場社會價值作用的發揮。此外政府機關也要強化對國有林場暫不能分開經營業務的的監管,對法規制度進行完善,國有林場事企分開改革更加法制化和規范化。
結合當前國有林場的發展現狀,運行效率低下、缺乏運營資本等問題阻礙了國有林場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因此在推動國有林場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TOT 項目模式的優勢,利用該模式運作國有林場特色產業、森林旅游等,探索出加快國有林場改革和發展的有效途徑。
[1]張穎,易愛軍.國有林場:問題和挑戰[J].環境保護,2011(13): 20-22.
[2]李建平. TOT 模式在城市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及其分析[J].中國西部科技,2009(18):34-36.
[3]李建鋒,郝明.我國國有林場改革歷程與發展思路[J].中國林業,2008(10B):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