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利
“互聯網+會計”已經令財務人員的工作方式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樣,互聯網環境也使得會計教育的思想以及會計教學方式均受到了沖擊。
1.會計工作更高自由度
在“互聯網+會計”時代下,財務業務一體化將計算機的“事件驅動”概念引入流程設計,建立基于業務事件驅動的財務一體化信息處理流程,使財務數據和業務融為一體,大大提高財務管理及整個企業系統化管理的效能。
2.傳統會計將遭遇淘汰
“互聯網+會計”時代中的會計從核算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提供了機遇。那些從事簡單、重復的基礎業務的會計人員將逐漸被計算機取代,在互聯網上進行數據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參與分析決策、創造價值、提供戰略支撐的會計人將越來越受青睞。
1.“互聯網+”環境帶來了會計教育思想的變革 傳統的會計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教師們偏重會計理論研究,忽視了學生實際動手技能的培養。網絡環境下,會計教師應該具有“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積極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2.“互聯網+”環境對傳統的會計教學方式帶來沖擊 網絡化時代的會計教育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將多種學習方法組合在一起,進行以自學為主的知識吸收、消化、創新過程。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光盤提供的多媒體課件或直接從互聯網上瀏覽或下載與會計專業有關的互動式網絡課程的網頁開展自學,根據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課堂教學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在線討論,以便使學生隨時掌握學習進度。課后,學生可通過e-mail、網上論壇和即時通訊等網絡信息工具進行多群體的互動學習活動。
面對互聯網+時代下對會計工作、會計人員造成影響和形成的變局,現行財會教學方法卻大部分存在以下諸多局限性。
現行教材仍停留在做分錄、記憑證、登帳上,整天忙于理論的會計業務的教學,根據教材中文字描述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而對于“遠程網上申報”、“金稅工程一一 防偽稅控”、CA證書等企業上最常用的知識,卻根本沒有提及。
財會教師一般都有較好的專業功底,經歷多年教學后,具備了嚴謹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但是,也因此養成了趨于保守的心理習慣,抱著那些早已過時的專業知識,不愿去更新。特別是在網絡時代,從網上支付、網上理財、網上報稅,網絡代理記賬、在線財務管理咨詢、云會計與云審計服務等等都與傳統會計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
教師單靠一支粉筆和一張口的年代基本上已經很難讓學生集中精力聽課和形成良好互動教學氛圍,就算是僅僅播放PPT也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新的教學方法需要利用互聯網+下的各種新媒體手段和技術,讓互聯網和會計進行較好的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教育理念的變革,同時也為會計教學方法的變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互聯網+”的教學新手段
互聯網早已進入財務教學領域,已經出現了“微課堂”、“慕課(MOOC)”、APP等教學方式,在這些方式下使得會計學習更輕松和自主安排。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聽到最好老師的講課,隨時能夠得到答疑解惑。學生的學制可以不再受到限制,學籍管理更加靈活,一個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校園和教室,考試評價體系也會更加完善和公平。
2.研究型教學法模式
研究型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及社會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教師選擇合適的研究題目在網上發布,學生在網上選擇,然后在網上與指導教師進行交流。經過網上的資料收集,并通過分析和判斷,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以論文的形式在網上發布。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如何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網絡資源庫教學
會計網絡資源庫是指根據我國現行職業學校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組織的教學資源庫。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庫進行備課、制作教案、制作演示文稿、進行演示實驗等,學生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網上練習、網上提問、模擬實驗、拓展閱讀等。職業學校可以通過校際之間交流、聯合,從而形成資料完備的網絡資源庫,實現財務學習資源共享。
4.學生專題學習網站
學生專題學習網站即由學生學習小組自行開發的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網站。推動學生開發專題學習網站旨在促進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協作式學習和自主式學習。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與熱情,真正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可以就《財務會計》中的增值稅等稅金問題和《稅法》中的增值稅等建立專題學習網站,學生從中可以獲得稅金的會計處理和稅法處理的相關知識,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完整地掌握這部分知識。
5.嘗試跨專業教學
網絡環境使跨專業教學來得更加方便和易行。通過跨專業教學,一是可以使學生的整合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二是可以消除教師只關注自己本專業教學的心理壁障;三是解決了學生體驗知識的需求。網絡環境下跨專業會計教學不僅在于能夠提高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增加學生對各專業知識的體驗。例如先進的ERP(企業資源規劃)教學,這可以大大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型教師應該在搞好自己的專業教學同時,需要及時“充電”,必須關注與會計專業密切相關的專業知識努力擴展自己的專業視野。除了學習有關國家稅收、財政金融、國際貿易,來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學習外語和計算機等工具知識。網絡時代的財會教師除了必須懂得些常規的計算機操作知識如錄入、查詢、打印之外,還應結合 財會崗位工作特點,進行有關財務軟件的簡單維護,并能熟練地使用常用辦公軟件。另外在互聯網的使用方面,掌握其常規使用方法。進一步加深對本專業知識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趨合理,只有這樣才能在飛速變革的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實踐出真知,只有投身到實際中去,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相輔相成,“教、學、研”互相促進。無論是財會模擬實驗室設備單項實訓、財務會計崗位實訓、財務會計綜合實訓都是校內的模擬實訓,要實現零距離就業,需要有緊密型的實踐基地的實踐。校內外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實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零距離"接觸,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職業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平臺。
[1]陳泰鋒,何光明.網絡時代會計發展面臨的新問題[J].現代財經,2008(7).12-14.
[2]白茹.淺談網絡經濟對財務會計的影響[J].中國外資,2011(15):91-91 .
[3]陳曉坤,廖麗君.論網絡經濟時代的網絡會計[J].生產力研究,2005(5):169-171 .
[4]凌群.網絡會計對傳統的挑戰[J].經貿實踐,2007(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