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巍,劉 暢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哈爾濱150040)
我國環境稅稅收政策問題研究
孫 巍,劉 暢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哈爾濱150040)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顯。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生態問題、經濟問題,而且是生存問題。能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切手段都應加以運用,尤其是已經被實踐證明卓有成效的環境稅。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給出完善的對策建議:完善市場體系,循序漸進改革,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保持稅收中性等。
環境稅;稅收政策;啟示
征收環境稅是利用市場經濟的方式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方式之一。發達國家在推行環境稅制度方面已經較我國先行一步,積累了很多豐富的實踐經驗。征收環境稅一方面能夠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為環境保護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還能發揮持續地刺激功能,激勵生產者以環保的方式開展生產并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發達的國家尤其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通過廣泛利用如稅收、收費、排污權交易、押金等經濟政策來保護環境。就財政稅收政策角度而言,解決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和健全環境稅,進而使整個稅收體制體現環保要求。
(一)環境稅的概念
目前,我國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環境稅概念及名稱有不同的看法,除稱之為環境稅之外,還有庇古稅、生態稅、綠色稅等等。但大致認為環境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環境稅通常專指單一的污染稅,即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人的污染行為為征稅對象的獨立稅種。廣義上的環境稅則是指為實現特定的環境保護目標、籌集環境保護資金而征收的具有調節與環境污染、資源利用行為相關的各種稅及相關稅收等特別措施的總稱,其外延相當廣泛,前述的污染稅當然屬于環境稅的外延范疇,甚至增值稅、城鄉維護建設稅、資源稅、消費稅、所得稅類中體現著或者說蘊含著環境稅法律內涵的規范條款也都要屬于環境稅。
(二)環境稅的法律特征
作為我國稅收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環境稅當然具有稅收普適性的三個特征,即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但是,從法律層面看,環境稅自身還具有獨特的三個法律特征,即調節性、技術性和直接性。
1.調節性
在進行環境稅立法的初始,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調節市場主體,以防止環境被污染,通過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以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污染環境和過度消耗資源的行為都會導致環境稅的征收,使企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因此,企業勢必會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客觀上起到了改善環境的作用。同時征收環境稅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起到了教育監督作用,有利于在社會上形成保護環境和資源的良好風氣。由此可見,調節性是環境稅的首要法律特征,環境稅的征收是為了調節環境,而不是增加財政收入。
2.技術性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環境稅的征收離不開現代科技的支持。首先,征收環境稅的標準需要通過有關儀器獲取大量數據,在科學分析的前提下,確定征稅的標準。其次,征收環境稅也需要儀器監測的數據和科學的計算方法為保障。環境稅對技術的需求,遠遠高于其他任何稅種。
3.直接性
環境稅就是對污染環境和消耗資源的行為直接征收的一種稅收,直接加重污染企業和資源消耗型企業的稅收負擔,縱然有關企業想轉嫁給消費者,將這部分環境稅歸入到產品價格之中,也就無形中提高了產品價格,必然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喪失優勢,處于不利地位。
在我國目前的稅收體系當中,一般只有資源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被認為是環境稅,但設計這些稅種的初衷大都并不是為了環境管理。也可以說,我國的稅收體制體系中還沒有一個專門用于環境管理的稅種,其他稅收政策制定時對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意識也較淡薄。
(一)缺少針對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或產品的專門性稅種,即真正意義上的環境保護稅
國外普遍征收的汽車燃料稅、能源稅、噪音稅等我國基本都沒有設立。然而此類稅種在環境稅收制度中卻處于主體地位,它們的缺失既限制了稅收對污染、破壞環境等行為的調控力度,也難以形成專門用于保護環境的稅收收入來源,弱化了稅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
(二)現有涉及環保的稅收政策中,有關規定不合時宜,對環境保護的調節力度不夠
我國在稅收政策中存在許多不合時宜的規定,例如資源稅納稅人繳納的稅額多少主要取決于資源的開采條件,而與資源開采的環境影響并無過多的關系,無法有效引導和監督開發者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同時,其范圍過窄、計稅依據不合理等缺陷,都嚴重制約了其環境保護作用的有效發揮。又如消費稅雖然在2006年4月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將石油制品和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納入了征收范圍,但沒有把煤炭這一能源消費主體和主要大氣污染源納入征收范圍,稅率的確定還沒有完全考慮這些消費產生的環境外部成本。
(三)在其他稅種中的稅收優惠政策數量較少且形式比較單一
我國在稅收政策優惠方面,主要局限于減稅和免稅方面,受益面比較窄,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然而,大多是屬于事后鼓勵,對治理污染的效果并不明顯。當然,我國還有許多其他的環境管理收費制度。其同樣存在剛性不足、征收范圍偏窄、收費標準偏低、不能體現地區差異等問題外,還各有不同的缺陷。
(一)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環境稅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先決條件
只有健全的市場體系,才能使稅收的隨時變化通過價格的波動及時將信息傳遞給經濟個體,然后經濟個體再根據價格的變化調整經濟決策,從而使政府能夠利用稅收實現對經濟的調控。反之,如果市場體系不健全,傳導機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使政府的調控意圖落空。
(二)循序漸進是環境稅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是指稅種引入的順序問題。每一種稅種實施的條件各具特色各不相同,推進的程度也各有差異。例如污染稅中的二氧化硫稅和二氧化碳稅,前者的執行成本低,公眾也比較容易接受,其對降低硫的排放量成效也較顯著。而二氧化碳稅要求的條件相對較高,要想有效就要制定較高的稅率,但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力,此外必須考慮污染的跨國性,需要國際協作。所以推行一般先從前者開始。另一方面是指稅率的逐步提高。大多數情況下,要取得顯著的環境保護效果,稅率必須確定在較高的水平上。但假如讓稅率一步到位,公眾可能會接受不了,還可能大大降低本國企業的競爭力,甚至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形成政治上的危機。因此正確的策略應該是先選擇低稅率,然后隨著治理污染技術的進步逐步提高,直至達到最佳水平。
(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是環境稅有效作用的根本前提
雖然許多國家都建立環境稅收體系并將其作為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手段,但大多數國家的稅收規定各有千秋,甚至同一國的環境稅在不同地區也有區別。例如同樣對氮氧化物征稅,瑞典的稅率是意大利的43倍,法國的200倍。美國各州雖然都開征了汽油稅,但各州的稅率卻是大相徑庭。這說明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人們對于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忍受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生態稅收政策,才能既符合效率原則又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四)保持稅收中性是環境稅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一般的稅收水平己經較高,推行一個新的稅種,尤其是在公平和競爭力影響上有爭議的環境稅,可能遇到較多政治和社會阻力。所以,許多國家推行環境稅時,都注意采取一些稅收中性措施,使納稅人獲得與其所支付環境稅等值的利益,以保證不增加納稅人稅收負擔的總體水平,也使環境稅的實施能順利推進。常見的措施有直接返還給納稅人、返還于相關領域或減少收入稅、勞動力稅、資本稅和消費稅等其他稅收。
[1] 陳開琦.西方國家的環境稅制[J].體制改革,1998(5).
[2]侯作前.經濟全球化、WTO規則與中國環境稅之構建[J].政法論叢,2003(2).|
[3]劉植才.完善我國環境稅收制度的思考[J].稅務研究,1999(4).
[4] 張文顯.WTO與中國法律發展[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1).
[5]武亞軍.綠化中國稅制若干理論與實證問題探討.經濟科學,2005(1).
[6]龔輝文.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5.
[7]王卉彤,陳保啟.轉型經濟國家環境稅費使用方向及啟示——兼論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環境稅費的合理利用[J].財政研究,2006(8).
[責任編輯:高 瑞]
F812.42
A
1005-913X(2015)03-0079-01
2015-01-25
孫 巍(1971-),女,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資源法學、比較環境法學;劉 暢(1989-),女,黑龍江鶴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資源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