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霞
(濮陽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河南濮陽457000)
自成本會計誕生以來,多種成本核算法被相繼推出,都有其適用的范圍,隨著生產自動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紛紛探索新的成本核算方法,目標成本法應運而生,目標成本法是目標管理和成本管理相結合的一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是現代成本管理方法中最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方法之一,是企業落實成本管理責任制和實施量化管理的有效途徑,其價值己經為許多企業所認同。
目標成本是基于某一特定產品銷售價格,在考慮必要利潤因素后倒推出的產品預期成本。目標成本法又稱目標成本管理,是確定目標成本及圍繞目標成本落實而展開一系列成本控制活動的總稱,它是企業在既定營銷策略下進行利潤規劃的一種成本控制方法。目標成本管理過程由價格引導,關注顧客,以產品和流程設計為中心,依賴跨職能團隊,它從產品開發的最初階段開始,貫穿產品生命周期始終,并將整個價值鏈納入其中,可以說目標成本管理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對完善企業成本核算,強化企業成本管控有重要意義。
目標成本管理起源于日本,現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目標成本管理的產生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企業處于全球化競爭環境中,競爭者之間的產品質量差異正在逐漸縮小,企業對產品市場價格的影響力越來越弱,為實現預定利潤,必須從成本控制入手;二是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企業可以做的只是當價格、產品品種和數量都定下來后,為了實現預定利潤,如何有效進行成本控制;三是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了給企業管理者預留的事后控制和調整成本的時間,從產生成本的原因上看,在最初的產品生命周期設計階段,產品的價值和屬性已將大量的成本固化,企業在產品投入生產和銷售之前,就可以預測成本和利潤,也可以根據市場和用戶的需求調控成本,這為目標成本的制定提供了條件。
當前,企業身處全球性的競爭環境中,傳統的成本控制方法已不能為企業提供持久的競爭優勢,為適應市場快速變化的特點,需要在環境變化影響到企業經營之前做出回應,為此,在20世紀80年代,目標成本管理傳入我國,并很快形成了以邯鋼經驗為代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目標成本管理。
在目標成本法傳入我國之前,很多企業采用的是標準成本法,由于目標成本法與標準成本法在使用中存在一些相似性而常被人們混淆。標準成本法是指圍繞標準成本的相關指標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包括成本標準的制定、成本差異揭示及分析、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三部分。標準成本也是在產品投產前由企業的設計部門制定,在成本上要求實現的目標,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標準成本是目標成本的一種形式,但在如何降低產品成本上,兩種方法的管理思想則不盡相同。目標成本法在產品設計之前事先確定“目標成本”,然后將其嵌入到產品設計、工程及工藝規劃等流程之中,成為產品設計、工程優化等環節的約束條件。標準成本法是通過對產品的不斷設計、市場試錯過程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兩者的主要區別是目標成本法把降低成本的重點放在企業產品的研究、開發、規劃與設計階段,而標準成本法把重點放在產品投產后的制造階段。現實的狀況是,產品成本的大部分份額在設計研發階段就已經確定下來,目標成本法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將成本的設定與控制放在首位,以保證成本控制不錯過其關鍵時期。
根據各國企業的管理經驗,目標成本管理的實施程序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借助市場調查開展“產品特性”分析是設定目標成本的關鍵,產品特性分析要求企業重點關注顧客對產品性能、質量等各方面的需求偏好,明確不同顧客群體對產品性能意愿及其愿意支付的“產品價格”,以平衡產品“功能——價格——成本”之間的聯動關系。
進入開發設計階段,為實現產品規劃的目標,以產品開發經理為中心,由設計、生產技術、采購、業務、管理、會計等部門的人員組成跨職能的成本規劃委員會,開展具體的成本規劃活動,共同合作以達到目標。
目標成本與企業目前相關估計產品成本相比較,通過目前相關產品成本加減其變更部分計算出成本差額,目標成本與估計成本的差額為成本差距即成本規劃目標,它是需要通過設計活動降低的成本目標值。
新產品進入生產階段三個月,檢查目標成本的實際達成情況,進行成本規劃實績的評估,確認責任歸屬,以評價目標成本規劃活動的成果。進入生產階段,成本管理轉向成本維持和持續改善,對成本對象耗費企業資源的狀況適進行計量和核算,使目標成本處于正常控制狀態。
目標成本法的應用意義重大,我國企業應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和應用目標成本法,積極開展各項降低成本活動,采取以下措施真正將目標成本法應用到具體的成本控制中。
一是從產品價值鏈角度提出目標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將產品生產歸結為“下游客戶需求分析——產品研發設計——產品生產制造——上游材料采購”這樣一個逆向、有序的價值鏈流程。以“客戶需求”分析為起點確定新產品的目標成本,重點分析客戶對產品性能、價值等方面的需求,結合企業自身的預期利潤目標,確定新產品的“目標成本”,關注產品研發設計過程,將供應商、銷售商等相關利益集團納入新產品設計過程中,組建跨組織團隊參與新產品設計,滿足顧客對產品特性的需求,找到新產品降低成本空間及各部件的預期成本目標,在“產品制造”環節,關注制造過程的流程成本、質量成本等項目控制,實施全方位的成本“持續改善”策略,采用供應鏈管理,降低材料采購成本。
二是進行全價值鏈的目標成本管理,落實成本目標。根據產品研發與設計—產品生產制造—物料采購這一有序鏈條,在確定“目標成本”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產品制造環節的“流程成本”、“質量成本”,降低物料采購環節的“物料成本”等,以使產品實際成本低于目標成本。
三是在職能上、資源上狠抓落實。把目標成本法推廣應用的職能落實在產品研究機構,配置足夠的人力資源,將目標成本法的推廣應用落到時實處。
綜上所述,目標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成本管理方法的不足,并且在國外企業的應用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當前,在市場競爭和金融危機的雙重沖擊下,面對越來越小的產品利潤空間,我們必須轉變傳統成本管理觀念,創新成本管理,從產品設計開發源頭開始,抓好目標成本管理,降低產品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于富生,黎文珠.成本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2]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3]萬壽義,任月君.成本會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