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蘇建亞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 北京 100081)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產品之間的競爭,不同企業之間同類型產品的競爭就日趨激烈,產品的更新換代也逐步加快。對于一些傳統的或者產品開發相對比較成熟的產業,產品整體改進的設計空間已經很小,且部分產品的外形整體上幾乎無法改變,故只能對產品的局部進行創新和改進。然而由于我國專利法對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是整個產品的外觀設計,雖然有相似外觀設計保護制度,但由于設計時間以及產品本身的局限性,有不少設計無法同時按照相似外觀設計提交專利申請。在初步審查時,若在后申請對產品作局部的設計以整體產品形式提交申請,產品的局部創新可能被認定為“同樣的發明創造”而不能獲得專利權。即使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權,在后續的無效程序中,也可能由于與在先的外觀設計專利整體相近似被認定為“同樣的發明創造”被宣告專利權無效。因此,在我國引入部分外觀設計保護制度已經成為必然。
歐美一些發達國家較早地開始了對部分外觀設計進行保護的制度。歐洲2002年頒布的《歐盟理事會共同體外觀設計保護條例》,指出歐共體外觀的保護對象不僅可以是工業品或手工藝品的整體外觀設計,還可以是工業品或手工藝品的部分外觀設計,包括其顏色、輪廓、形狀、線條、產品本身的紋理、材料或其裝飾。在歐盟所有成員國內,無論是注冊外觀設計還是非注冊外觀設計,均保護部分外觀設計。美國《專利法》第171條第1款規定:“就產品而發明的任何新的、原創性的和裝飾性的外觀設計,其發明者可依據本法的規定和要求獲得專利。”此條款并未規定可獲專利權的外觀設計必須是完整的產品。
在以日本為首的亞洲地區也逐步開始了對部分外觀設計進行保護的制度。日本1999年開始實施新的意匠法,對產品中具有新穎性的部分提供了部分外觀設計保護。日本意匠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的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包括產品的一部分。除第8條外)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所做出的通過視覺引起美感的設計”。韓國從2001年7月1日開始實施部分外觀設計保護制度。韓國外觀設計保護法第2條規定:“外觀設計是指產生視覺美感印象的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其結合;除適用本法第12條時之外,同樣適用于產品的一部分以及字體。”
我國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在“不授予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情形”中列舉了“產品的不能分割或者不能單獨出售且不能單獨使用的局部設計,例如襪跟、帽檐、杯把等”。根據指南規定可以推斷出: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被明確限定為對產品的整體保護。而針對產品某一部分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進行創新設計的部分外觀設計,其屬于產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不屬于現行專利法中的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客體。因此,在我國初步審查實踐中排除了對產品部分外觀設計的保護。
由于目前沒有實行部分外觀設計保護制度,同時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且避免被侵權無效掉,我國專利法第三次修改后,引入了“相似外觀設計”這一概念,不僅減少了申請人提交多個申請文件的繁瑣程序,也為申請人節省了經濟費用,同時,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重復授權”和“抵觸申請”的影響,保護了外觀設計專利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第一部分第三章9.1中指出:根據專利法第三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同一產品兩項以上的相似外觀設計可以作為一件申請提出。一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中的相似外觀設計不得超過10項。判斷相似外觀設計時,應當將其他外觀設計與基本外觀設計單獨進行對比。一般情況下,經整體觀察,如果其他外觀設計和基本外觀設計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并且二者之間的區別點在于局部細微變化、該類產品的慣常設計、設計單元重復排列或者僅色彩要素的變化等情形,則通常認為二者屬于相似的外觀設計。同一申請人對一種產品的外觀提出新的設計方案時,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可能在形成一種基本設計方案的同時,圍繞該基本設計方案形成許多與該基本設計相似的設計方案。因此,要想進行全部保護就應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相似設計專利申請。
相似外觀設計是相對于基本外觀設計而言的。所謂基本外觀設計,它是由申請人在多個設計中選擇出來的設計,相似外觀設計是與此相關的基于同一個設計構思創造出來的設計。由此可以看出,相似外觀設計由同一申請人提出申請,必須和基本外觀設計同時提出。因此,相似外觀設計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其獨立性主要表現在每一項設計都是一個獨立的設計,可以與基本設計相分離。也就是說,若相似外觀設計中除基本設計外的每一項設計與基本設計不相似,則應刪除不相似的設計或者以分案形式提出。另外,若合案申請的多項相似外觀設計中的一項外觀設計因侵權判斷為相同或者相近似而被宣告無效并不意味著其余項的外觀設計也無效。其依賴性主要表現在相似外觀設計中的每一項設計不能單獨進行轉讓或者保護,必須捆綁在一起進行轉讓或者保護。專利權人在放棄專利權時必須同時放棄所有的外觀設計,即“放棄專利權只能放棄一件專利的全部,放棄部分專利權的聲明視為未提出”。由此可見,申請人有可能會因某種原因造成專利權無法得到更有利的保護。
目前,我國專利法實行整體外觀設計保護制度,其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將外觀設計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的情況下,對產品部分的改進會因為在先權利的存在而喪失新穎性,不能得到授權;而對一些外觀已經相對固定的產品來說不會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打擊了設計者的積極性,違背了專利法的立法宗旨。
第二,一些申請人借鑒國外主要工業外觀設計大國在申請外觀設計時的通行做法,利用實線、虛線、參考圖以及設計要點來突出說明要求保護的設計要部,但由于現行保護制度的規定,導致申請人需將申請文件中用虛線表示的部分改為實線,從而無法突出要求保護的產品的設計要部。
第三,整體保護制度容易使設計的要部被忽視,而設計要部的不明確常常導致外觀設計專利保護范圍不合理的擴大,進而使侵權的認定也變得困難。
現行《專利法》引入了TRIPS協議中所采用的外觀設計授權標準,從而提高了我國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授權標準,激勵著我國產品外觀的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既然外觀設計制度的原意是保護產品外觀設計中的創新,那么產品的局部創新就應當受到保護,只有這樣才符合對產品外觀設計保護的初衷,才能真正發揮專利保護的優勢,推動產品外觀設計的不斷創新。部分外觀設計指的是產品的不可分割或者不能單獨出售且不能單獨使用的部分,不能以獨立的形式存在,必須依附于產品本身。那么整體設計和部分設計的區別就在于是否能與產品相分離,能與產品相分離就可以申請整體外觀設計保護,不能與產品分離就可以以部分外觀設計進行保護。
所以,我國引入部分外觀設計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可以使傳統產業或者設計空間相對較小的領域內產品的創新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保護;克服了時間的局限性,對更新換代較快的產品或者系列產品的創新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保護,鼓勵不同的設計人對同一產品進行創新設計;由于部分外觀設計是在整體外觀設計的基礎上做出的,故對部分外觀設計的侵權判斷是將整體外觀設計的判斷范圍縮小了,同時也使產品的設計要部更加明確,使侵權判定更加簡單透明化。
引入部分外觀設計保護制度后,那么產品的外觀設計既包含產品的整體外觀設計又包含產品的部分外觀設計。因此,可參考日本意匠法第2條第1款的規定,將我國專利法第二條第四款修改為:“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包括產品的部分)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應用的新設計,所謂的部分是指產品的不能分割或者不能單獨出售且不能單獨使用的部分且為產品獨創性的部分”。
引入部分外觀設計保護制度,能夠刺激設計者創作的積極性,也會使設計水平以及設計質量有所提升,使申請人或者企業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對樹立產品和企業的形象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設計水平、設計質量的提高同樣會帶來產品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高質量的產品能促進社會的多樣性發展,有利于推進社會的和諧建設。部分外觀設計保護制度的引入意味著我國對產品外觀設計保護的加強,能夠縮短與國際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距離,極大地促進我國專利保護制度的完善。
雖然引入部分外觀設計保護制度會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故該制度的引入同樣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如何凸顯該部分為產品的獨創性部分以及保護范圍等。目前外觀設計仍實施初步審查制度,部分外觀設計仍可以采用整體產品的名稱來命名,采用虛實線相結合的方式提交視圖,獨創性部分用實線進行繪制,產品的其余部分用虛線繪制,若實線部分在整體中所占比例較小,應同時提交該部分的放大圖,同樣簡要說明中對設計要點的描述應簡明扼要且與部分設計的內容一致,而不是寬泛的描述為“外觀設計的設計要點在于形狀”、“外觀設計的設計要點在于X視圖”等;建議寫為“外觀設計的設計要點在于視圖中實線所示部分的設計”。根據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產品的外觀設計為準。因此,該部分外觀設計的保護范圍仍為產品的整體,以及相類似的同類產品均應受到保護,但突出了產品的設計要部,會使產品的侵權認定變得簡單明了。
[1]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李明德:歐盟知識產權法[M].法律出版社,2010.
[3]杜穎、易繼明:日本專利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