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忠明 編輯/易可
老上海雜憶 鬧元宵 吃湯團
文/楊忠明 編輯/易可

農歷正月十五是上海人喜歡軋鬧猛的“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湯圓。從前申城城隍廟、豫園一帶,每到正月十五,入夜,九曲橋邊,滬人吃完元宵湯圓來此賞燈,游園嬉春之仕女,踵趾相錯,肩背交摩……
許多年前,聽我外婆講,舊時滬上石庫門老房子里的小囡過元宵節最快活。一早,家庭主婦開始準備小菜,那年頭滬人的飯桌上還是以雞、鴨、魚、肉唱主角,把過年沒有吃完的小菜全部展示出來,在五味雜陳、油煙彌漫的“灶披間”(滬語,即廚房)里,王家姆媽、張家婆婆、李家伯伯在煤球爐邊忙得不亦樂乎!傍晚,夜色朦朧,路燈昏暗,弄堂深處,爆竹聲聲;石庫門外,焰火映紅了老磚墻的一角。上海人家的元宵盛宴開始啦!濃油赤醬的老上海小菜冷盆熱炒一盤盤端出來擺滿八仙桌,一家人吃吃喝喝講述著新年里發生的開心事,以此謝年,好不熱鬧……最后一道美味的元宵湯圓是一定要品嘗的,大孩子們稀里呼嚕吃完,把碗一扔,迎著寒風拉著兔子燈滿弄堂亂跑,渾身冒著熱氣,小小囡跟在后面,老弄堂里燭火星星點點……
或問:元宵節為什么要吃湯圓?上海元宵佳食湯圓有幾種?
據說湯圓或與唐太宗有關。相傳大將李靖率兵出征,回朝后春節已過,太宗便在上元節叫廚師用糯米做成團子,犒賞將士。這種食品后人稱為“唐元”。人們取其形狀圓圓滿滿,有合家團圓之意。元宵佳食湯圓又名圓子、湯團、湯元、團子、元宵、浮圓子、糖元等,有咸、甜等多種。晚清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歲時》云:“肉餡餛飩菜餡圓,灶神元夕接從天。城廂燈市尤繁盛,點塔燒香費幾千?!?/p>
家住上海七寶古鎮老街的滬上畫家、唐云先生的關門弟子許愷德先生對湯圓很有研究,他說,從前七寶本地人元宵節喜歡吃用水磨糯米粉做的大湯圓,湯圓餡子有豆沙、純鮮肉、黑洋酥、薺菜鮮肉,還有蘿卜絲餡的,直到現在七寶居民也有自己磨糯米粉做湯圓的習慣。七寶古鎮上有數家湯圓店,最有名氣的是“七寶老街湯團店”,店里食客滿堂,有芝麻、花生、鮮肉、豆沙、棗泥、香菇、干蒸薺菜、薺菜鮮肉、酒釀圓子等十大品牌湯團。推出新品種有紫薯、板栗兩種。這里的鮮肉湯團軟糯適口,盛在調羹里,嘴湊上去輕輕咬出一個小口,一股滾滾燙的湯汁涌出,滿嘴鮮汁伴著香氣,滋潤著味蕾,美食的快感,瞬間得到最大的滿足!近幾年,每到元宵節,有的上海市區居民一大早乘車趕來鎮上買生的湯圓帶回家品嘗,還有的人干脆坐在店里端上一大碗大湯圓痛痛快快地吃得滿嘴油香!


許愷德說,上海名畫家唐逸覽兄常常在元宵節來此買湯圓。從前,許愷德曾聽他的老師唐云說,他最喜歡吃七寶的湯圓,某年元宵節唐云偕名畫家邵洛羊來七寶塘橋北東街的天香樓吃湯圓,唐云先生說:“七寶元宵大湯圓應該是上海灘肉味最鮮、糯米粉最軟糯可口的湯圓!”
說到“寧波小湯圓”,過去老上海有些寧波人家比較節儉,認為做大湯圓用料費,所以,自己做點指甲大小無餡的酒釀圓子或黑洋酥捏入生的去膜豬板油做成餡子的小圓子吃吃。寧波水磨糯米粉湯圓人人喜愛,據說,元宵節吃一碗寧波湯圓,一年的生活會過得甜甜蜜蜜。
我的朋友滬上老吃客蔣鳴玉先生說:“老上海陜西北路105號有爿1937年開創的老店叫美新寧波湯圓店,那個湯圓皮薄餡足吃口細膩,軟糯滑爽而不黏。還有清宣統元年老店永茂昌點心店(現喬家柵食府)的湯圓遠近聞名。老城隍廟門口的老桐春鮮肉湯圓一咬一口肉湯,廟邊的老牌子寧波湯圓店的豬油黑洋酥湯圓一嚼一嘴油香,當年韓蘭根曾陪同卓別林前來品嘗。從前,云南路有家點心店酒釀小圓子不錯。也有上海人喜歡王家沙蟹粉大湯圓,嘗之大喊:‘味道交關交關贊!’”
近日,筆者特地去超市逛一圈,發現冷凍湯圓新品種真不少,有“彩玉八寶”,餡子用核桃仁、杏仁、花生、黑白芝麻、葵花籽仁、腰果、松仁合為“八寶”。有用黃桃、獼猴桃、菠蘿、草莓為餡做成的水果湯圓。聽說還有巧克力湯圓,可惜未見尊容,這大概是西式湯圓系列了。精美包裝袋上的一句廣告詞吸引了我:“柔情黃桃、清醇草莓、炫樂奇異果、清爽菠蘿,每一只都彌漫著水果芬芳!”看來古老的傳統湯圓正在受到新一代人口味的挑戰,漸漸蛻變成為一種時尚美食……
我聽老人講,舊時也有少數上海人過元宵節不吃湯圓的,有的農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圓子,黃、綠、紅三色兆豐年。川沙居民元宵愛吃謝年的“收心餛飩”,青浦有些人家愛吃用薺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涂羹,寓意太平無事糊里糊涂過一年……
借來笑料一則,聊助元宵之興:據說當年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后想當皇帝。某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音未落—袁世凱一個耳光摑去,因“元宵”與“袁消”諧音。袁世凱下令,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坊間有首打油詩調侃此事:“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湯圓,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一種傳承、元宵佳節的一個符號,給人帶來的卻是抹之不去的懷舊情感和對美好春天的期待,吃完吉祥羊年元宵節湯圓,春暖花開,新的一年又將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