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二明,謝廣營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北京市100872)
互聯網普惠金融發展趨向:一種制度性創業視角
徐二明,謝廣營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北京市100872)
包括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P2P網絡借貸、眾籌融資等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迅速發展,是對我國傳統金融體制的一種制度性創新,需要獲得組織的合法性,并確立新的組織制度。在此過程中,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必須擁有普惠與用戶思維、免費與流量思維、傻瓜型與簡約思維、迭代與跨界思維,而移動型組織、社區型組織、利基型組織、開放型組織將成為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的主要組織業態。
互聯網普惠金融;制度性創業;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P2P網絡借貸;眾籌融資
2015年3月1日,央行繼2014年底利率下調后再次調低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具有較高收益率的互聯網普惠金融產品又一次迎來良好發展機遇。而早在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就已提出,到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要超過18萬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要突破3萬億元。[1]互聯網與電子商務是未來時代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迅速發展,普惠理念使其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支持。互聯網金融為金融業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型金融模式,[2]是中國特有的經濟產物。與國外金融業通過互聯網技術自然延伸金融服務不同,中國互聯網金融是長期金融抑制及非市場化利率環境下[3]金融業通過互聯網突破束縛的爆發式增長結果。普惠金融是互聯網金融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利于發展普惠金融、彌補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制度性創業者選取這一行業,重要原因在于其外部經濟性的普惠效果更容易使之獲得合法性。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產品及其他P2P理財產品、眾籌借貸產品,為借貸雙方帶來切實經濟利益,從而獲得增長的動力。作為制度性創業的一次成功實踐,互聯網普惠金融突破了現有金融體制的束縛,創新了金融服務的普惠理念,最終被產學研各界所接受。然而,作為新興增長行業,互聯網普惠金融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資本的趨利性使得行業內存在著很多不安全因素,政府部門的監管也應逐漸完善。創業成功后,互聯網普惠金融將走向何方,如何持續地獲得組織合法性和長遠發展,制度性創業視角也許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啟示。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在《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中給出的定義,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是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興金融模式。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既包括作為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金融業務,也包括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開展的業務。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僅指互聯網企業開展的、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業務。[4]互聯網金融的市場定位主要在“小微”層面,具有“海量交易筆數,小微單筆金額”的特征,這種小額、快捷、便利的特征,具有普惠金融的特點和促進包容性增長的功能,其主要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P2P網絡借貸、非P2P的網絡小額貸款、眾籌融資、金融機構創新型互聯網平臺、基于互聯網的基金銷售等。其中,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P2P網絡借貸、眾籌融資三類主要互聯網金融產品面向的客戶群體為平民階層且發展迅速,是互聯網普惠金融領域的代表。
1.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在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領域,余額寶憑借阿里巴巴集團雄厚的實力支撐和良好的流動性及相對銀行活期存款較高的收益,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天弘基金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余額寶)規模為5789億元,在2013年和2014年第一季度的爆炸式發展基礎上,2014年下半年余額寶進入了規模平穩增長的成熟期。余額寶2014年各季末規模均保持在5000億元以上,較為平穩,年末穩增至5789億元,第四季度實現凈申購,第四季末相對于第三季末規模增加8%。第四季度用戶用余額寶消費額明顯增加,受“雙十一”影響,單季度消費金額達3700億元,消費筆數6.77億,消費金額相較于第三季度增加79%,提現金額相較于第三季度減少4%。[5]歷經2013年和2014年的沉淀,余額寶已經逐漸為消費者所接受、認可,成為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的行業標桿和重要支柱。
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是互聯網普惠金融的主打產品,它使基金理財產品不再是只屬于富人的專利,國內的金融抑制和非市場化利率環境為其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從當前來看,互聯網理財產品領域有著較好的發展前景,且行業比較穩定,余額寶、理財通、京東小金庫等主要基金理財產品也具備較好的流動性和可變現性。然而,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一定的潛在風險與困境。傳統基金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贖回期限,余額寶等新型貨幣市場基金雖然表面上規避了這一問題,卻僅僅是因為將大部分資金投資于銀行的大額存單、短期應收賬款等容易變現的產品,對銀行的依賴性比較強,且在發生用戶集體擠兌的情況下也存在著較大的破產風險。隨著銀行對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的投資內容和用戶資金轉出的限制增多,其必然結果是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降低。2014年下半年以來,主流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均處于5%以下。另外,若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同傳統基金產品一樣,將資金主要投資于資本市場,其變現性和風險性問題又會導致部分用戶難以接受,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面臨著兩難的境地。
2.P2P網絡借貸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P2P網絡借貸(以下簡稱“網貸”),是互聯網普惠金融領域的另一項重要產品,當前受到市場熱捧。P2P網貸2007年即已開始進入中國,但直至2013年互聯網金融爆發式增長以前,一直未能獲得社會重視。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進入人們視野之后,更為直接地將資本市場的供需雙方連接起來的P2P網貸開始吸引人們眼球,其對市場而言意味著更低的交易成本,對投資者而言具備更高的投資收益,一些愿意承擔風險的平民消費者開始投資該領域。《中國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數據表明,2013年以前,P2P網貸平臺數量不足200家,成交總額約200億元,網貸投資人規模約5萬人。2014年6月,P2P網貨平臺數量達到1263家,半年成交金額接近1000億元,接近2013年全年成交金額;有效投資人超過29萬,比2013年增長約3倍。[6]2015年3月1日,網貸之家發布《中國P2P網貸行業2015年2月月報》,報告數據表明,2015年2月P2P網貸行業整體成交量達335.14億元,是2014年同期的3.18倍。同時,該報告預計2015年P2P網貸行業總成交量將突破6000億元。[7]
收益與風險并存,具備較高收益率的P2P網絡借貸自然伴隨著較高的風險。這種風險一方面由投資項目固有的經營風險構成;另一方面也存在著部分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不規范、違背市場規律吸取資金甚至詐騙等。據零壹數據統計,僅在中國大陸地區,截至2015年2月28日,出現問題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已經多達522家,約占其統計平臺總數的1/4。[8]借款人的資金使用如何保證在借貸限定的范圍內;征信體系如何構建;P2P網絡借貸平臺如何才能規范運行,合理控制風險;政府和監管部門應如何監管,才能既確保P2P網絡借貸在法律規則下正常運行,又不挫傷網貸平臺和平民投資者的熱情,這些已經成為P2P網貸領域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3.眾籌融資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眾籌融資,是互聯網普惠金融領域中服務于小微融資和投資群體的一種專業互聯網融資模式,主要通過眾籌融資平臺進行。相比于互聯網理財產品和P2P網貸,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與局限性,這一領域融資規模還比較小,但其意義在于作為一種補缺性互聯網普惠金融產品,對于扶持小微項目和創業者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使得具有戰略眼光的投資人能夠盡早發現新的可行性較高的投資項目并獲取收益?!吨袊娀I模式運行統計分析報告(2014年上半年)》數據表明,2014年上半年,中國眾籌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1423起,募集資金18791.07萬元。其中,股權類眾籌事件430起,募集資金15563萬元,股權眾籌融資項目以初創期企業為主,投資階段主要為種子期和初創期;獎勵類眾籌事件993起,募集資金3228.07萬元;綜合類眾籌平臺實際供給事件為708起,垂直類眾籌平臺供給事件為285起,綜合類平臺發生的實際供給事件數量約為垂直類眾籌平臺供給事件數量的2.5倍。從單個項目實際融資規模來看,股權類眾籌實際融資規模最大,2014年第一季度,股權眾籌實際募集資金4725萬元,平均單個項目成功融資16.88萬元;4月,6個項目完成融資950萬元,平均單個項目融資規模近160萬元;5月,平均單個項目融資規模65.41萬元,較4月有所下降;6月,平均單個項目融資規模為69.1萬元,較5月略有上升。從投資人平均單筆投資金額來看,2014年第一季度,單個投資人每筆投資金額為12.63萬元,4月為17.92萬元,5月為16.35萬元,6月為14.5萬元,表現為總體上升、間有回落的趨勢。[9]
眾籌領域的發展剛剛起步,但也存在著一些潛在的問題。如當前我國的眾籌法律體系并不完善,股權眾籌投資人的進入退出機制沒有良好的保障;“領投+跟投”的股權眾籌制度增加了風險控制的難度且導致初創企業股東眾多、協調困難;眾籌平臺數量較多但質量難以保證、規模和效率不高;眾籌項目申請人的資格和信用認證體系不健全;眾籌項目的執行缺乏監管、投資者維權困難等。這些問題,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均需認真考慮并探索解決方法,才能保證行業的長遠持久發展。
1.制度性創業理論
一般來講,制度這個概念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社會政治和社會經濟方面的基本體系;二是指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行動規范或準則。[10]企業是組織生產經營、配置資源的基本功能單位,是國民經濟運行的主體,企業制度規范的是經濟運行層次的經濟關系,是關于企業組織、運營、管理等一系列行為的規范和準則,是指關于企業的創立、運行、撤并等方面以及處理企業有關各方權利、責任、利益關系的規則、方式或模式,是企業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總稱,屬于一般制度范疇。
制度理論認為,企業在由規范、價值觀和理所當然假設形成的社會框架下運作,這個框架決定了什么樣經濟行為是可以接受和適當的。該理論認為,人類行為動機是出于社會正義和社會義務需要,超越了經濟行為最優化,遵守社會期望有助于組織成功和生存。制度化行為沒有明顯經濟或技術目的,因為它的持久性不能用理性選擇框架解釋。制度理論基本假定是企業都傾向于遵守來自內外部環境的占有優勢地位的規范、傳統、社會影響,這就導致了企業之間結構和行為的同質性,成功的企業是那些通過遵守社會規則而獲得支持和發展的企業。[11]但長期同質性阻礙了企業創新,組織生態學原理主張適者生存,企業要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和發展,就需不斷進化。變革或創新現有制度,是企業獲取新競爭優勢的源泉之一。
制度性創業,是戰略管理及創業管理領域新興研究領域,20世紀80年代末迪馬喬(DiMaggio)[12]正式提出制度分析概念。迪馬喬認為,制度性創業是指組織或個人認識到變革現有制度或創建新制度潛在利益,建立并推廣獲得認同所需規則、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模式,創造、開發并利用盈利性機會獲取收益的過程,它揭示了對制度安排具有獨特興趣并且能夠利用資源杠桿變革現有制度或創建新制度的制度性創業者的一系列活動過程。制度性創業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以來,受到了國內外諸多學者重視和不斷研究。從制度性創業動因、[13-15]制度性創業主體[16-18]到制度性創業過程、[19-21]制度性創業效果,[22-23]制度性創業理論框架體系已經基本建立。雖然理論框架體系并不完善,尚需在實踐的檢驗中進一步發展充實,但該理論框架對個人和組織的創業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互聯網普惠金融中的制度性創業
從宏觀層面上講,互聯網金融行業乃至互聯網普惠金融行業是對我國金融體制的一種創新,雖然在本質上并沒有改變傳統金融行業的借貸屬性,但基于互聯網的廣泛觸角和普惠的金融理念對傳統金融服務業產生了較大的沖擊,正在蠶食傳統金融服務業的借貸根基,對于推動利率市場化有著積極作用。這種源于體制上的制度創新,塑造了互聯網普惠金融這一新興行業,成為制度性創業的最新成功實踐。從微觀層面上看,制度化程度較低的新興互聯網金融場域能夠為具備制度性創業特質和企業家精神的制度性創業者提供較充分的創業空間、較少的限制條件和較多的創業收益,他們認識到變革現有金融制度、利用互聯網創建新的普惠金融體系能夠帶來巨大的潛在收益,通過建立并推廣獲得認同所需規則、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模式,創造、開發并利用盈利性機會獲取收益。
制度性創業者在開展制度性創業時,一般要同時開展兩種活動:創造新制度和建立聯盟。[24]其中,建立聯盟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支持和合法性。合法性是指在一個社會構建的規范、價值、信念和定義的體系中,一個實體的行為被認為是可取、恰當、合適而又普遍的。新制度被創造后,能否被社會認可是一個關鍵問題,唯有取得合法性,才能長期生存和發展。[25]互聯網普惠金融的創業者以普惠為理念,同最廣泛的社會大眾群體建立聯盟關系,具備堅實的群眾基礎,從而影響政府的宏觀調控和行業市場監管決策,為最終取得組織合法性奠定基礎。從創業過程來看,新興場域的制度性創業過程一般要經歷理論化、擴散化和制度化三個過程。[26]從當前我國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發展情況來看,正在經歷前兩個過程,并向制度化過程發展。產學研各界的密切關注、普惠性帶來的社會效益和擴散已經基本表明互聯網普惠金融初期的制度性創業過程是成功的。目前,重要的是如何使這一行業獲得穩定發展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保存下來,即進入制度性創業的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階段,因互聯網普惠金融在理論化和擴散化方面的積淀時間并不長,市場環境、法律環境、宏觀政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還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制度化又是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主要原因在于制度規則具有神話功能,能夠促使組織形成,獲得合法性、資源和穩定性,提高組織生存的可能性。[27]結構與制度環境神話趨同的組織相比于主要為生產和交換需求而構建的組織更能減少內部協調與控制,降低內部交易成本。實踐中,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需要在各種不確定的環境影響因素中探索既能夠制度化,又能夠應對外部不斷變化環境的組織形式。
制度性創業的目的是獲取收益,途徑是取得組織合法性,最終結果是建立新的組織制度。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如何抓住現有的市場機遇,獲取收益并制度化,是其面臨的重要難題。IBM與微軟的競爭、微軟與谷歌的競爭、摩托羅拉與諾基亞的倒閉重組等近幾十年的一系列典型事件表明,外部環境是多變的,固守原有的資源與能力很可能導致失敗,成功企業的核心能力在于能夠抓住市場機遇與變化,迅速搶占市場。對互聯網普惠金融行業而言,保持創業型企業的敏銳觸角尤為重要,運用何種思維進行思考,如何評估外部環境和建立、調整或變更組織形態,是關系其制度性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成功創業,從本質上講是互聯網思維在普惠金融領域制度性創業的成功。思維決定著看待和處理事務的方式,進而決定著企業的戰略策略和執行過程。當今時代,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作為初創企業,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面臨著多變的市場環境和不確定的發展方向。不確定性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于剛剛通過制度性創業獲取成功的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而言,它們自身具備敏銳的環境觸角和尚未完全定型的組織結構,從而相比于其他傳統組織類型企業更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只有具備前瞻性的互聯網思維,保持創業精神與創業熱情,充分考慮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并與之密切結合,從中發掘各種潛在的市場機會,才能抓住發展的機遇,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更好地完成從理論化、擴散化到制度化的制度性創業過程。在此,基于制度性創業視角和現有互聯網普惠金融研究成果并結合互聯網的發展特點,我們提出互聯網普惠金融未來發展的幾個命題,為互聯網普惠金融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理論基礎。其中,命題1至命題4是對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發展思維的預測,命題5是對互聯網普惠金融制度化過程的預測,命題6至命題9是對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未來組織業態的預測。
命題1: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必須擁有普惠與用戶思維
普惠是互聯網普惠金融在創業時選擇的最重要的思維方式,為獲取組織合法性奠定了牢固基礎。普惠的含義是讓最廣泛的大眾群體獲得實惠,通過獲取廣泛的群眾基礎取得組織合法性?;ヂ摼W普惠金融出現以前,金融理財產品是中產階級和富人的專利,而處于長期金融抑制和負利率環境下的大眾群體只能看著其資產貶值、縮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我國貧富兩極分化。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抑制政策是一種常見現象,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大眾對銀行的低利率政策越發不滿,投資理財需求在不斷增加。用戶思維是指從用戶角度去認識、理解和看待世界。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正是采用了用戶思維,才發現市場中潛在的互聯網普惠金融創業機會,進而通過將普惠的理念付諸實踐,滿足人民大眾的金融服務產品需求,獲得用戶支持,取得制度性創業的初步成功。在營銷學上,顧客是上帝,強調用戶體驗與用戶滿意;從政治形態上看,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法律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而,從未來長期發展看,普惠與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吸引和保持客戶的最重要法寶,是其應對多變的外界環境和可能的政府及市場監管并獲取合法性的關鍵武器。
命題2: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必須擁有免費與流量思維
免費,是互聯網領域廣泛應用的一種市場策略,絕大多數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經歷了從免費到收費的過程,或在免費業務的基礎上開設增值服務,如微軟、谷歌、阿里巴巴、騰訊等。從國內當前互聯網發展形勢來看,免費已經成為消費者的主導理念。免費服務做得好,消費者才有可能愿意花錢購買增值收費服務。這是一個顧客體驗的過程,更是一個吸取流量的過程。從國內主流互聯網企業的成功經歷來看,只要擁有了足夠多的用戶,就擁有了市場份額和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同時也就具備了潛在的盈利能力。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在創業期和理論化、擴散化階段,免費與流量思維非常重要。相比于傳統金融服務業的各項服務收費及進入門檻要求,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應當抓住市場機遇,通過免費與零門檻要求吸引客戶群體,增加流量,擴大市場份額,加固自己的客戶基礎。
命題3: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必須擁有傻瓜型與簡約思維
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服務的客戶一開始就定位于平民階層。這一階層相比于中產階層與富人階層,其典型特征是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尤其是缺乏投資理財觀念及相關知識。這決定了在服務產品設計方面,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一定要走平民化道路,降低產品與服務的理解難度,簡化操作流程,提供傻瓜式的產品與服務。另外,互聯網普惠金融產品在為消費者提供相對于傳統金融服務產品較高收益的同時,也具備較高的風險。從而,在產品與服務傻瓜化、一站化的同時,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仍需要據實清晰地向客戶告知各種可能的潛在風險,并將這種告知用盡可能容易理解的形式表達出來,簡約而不簡單。這在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制度性創業的初級階段極為重要,也是其未來發展所必須重視的一種思維方式。
命題4: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必須擁有迭代與跨界思維
變化與機遇是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特征。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產品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從微軟的XP到VISTA到win7到win8,從蘋果的iphone4到iphone5再到iphone6,從小米的“米1”到“米2”到“米3”到“米4”,無論是世界老牌跨國企業,還是國內新興手機企業,產品迭代速度越來越快,不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推出新產品的企業只能被市場所淘汰。產品迭代主要受技術推動和客戶需求拉動兩方面因素影響,對于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來講,如何開發并響應客戶需求,進而通過技術與管理創新推出合適的產品和服務,對于其搶占市場份額尤為重要。在迭代思維下,產品的跨界思維也就變得容易理解?;ヂ摼W是一個真正的無邊界事物,其觸角可能發展延伸到任何一個實體領域。互聯網普惠金融建立于互聯網的基礎之上,繼承了互聯網跨界思維與兼容能力的優質基因,更容易通過產品與服務跨界拓展市場,開發新的客戶。
命題5:互聯網普惠金融制度組織形式的數量,將經歷從擴散到同構的倒U型發展過程
新生的互聯網普惠金融,在獲取合法性的過程中,隨著理論化和擴散化的不斷發展,接觸的新環境不斷增加,面臨的潛在機會也迅速增加。制度性創業者在利用潛在的盈利機會進行制度性創業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制度組織形式。這些新創的制度組織形式將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組織生態學理論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組織生存發展所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隨著互聯網普惠金融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新興制度組織所存在的組織場域和制度環境也逐漸成熟,行業內競爭加劇,一些不能較好地適應組織環境的新興互聯網普惠金融制度組織形式,將逐漸被市場所淘汰。在激烈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制度組織形式,為了謀求更多的合法性,也將通過強制、模仿和規范這三種主要的制度趨同機制而逐漸進行制度同構,最終形成一種或幾種覆蓋互聯網普惠金融較大領域的通用制度組織形式以及少數針對特定細分市場和客戶群體的特殊制度組織形式?;ヂ摼W普惠金融組織制度形式的種類,將呈現出倒U型曲線的發展趨勢。
命題6:移動型組織將是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未來的主要組織業態之一
移動化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產品與服務開始移動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數據統計報告顯示,僅手機網絡購物一項,截至2014年12月底,用戶即已達到2.36億人。[28]移動型組織的含義是指互聯網普惠金融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重心將愈來愈多地轉向移動客戶端,利用移動化的便利性推廣產品和服務,通過與顧客日常生活的緊密結合增強組織合法性。這種移動型組織將在致力于移動客戶端及產品和服務推廣的同時,使其產品和服務也具備更好的流動性、兼容性,即增加產品服務的靈活變現性、與其他組織機構產品和服務的兼容性。同時,隨著移動客戶端功能的完善和業務市場的細分,內部組織機構也可能會根據業務市場的轉變而進行調整,以響應來自客戶端大量客戶的不同需求。
命題7:社區型組織將是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未來的主要組織業態之一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交往和歸屬需要?;ヂ摼W的發展和普及,使得網絡社區越來越流行。人們在網絡社區中相互交流、學習,并從中滿足自己的交往和歸屬需要。網絡社區的發展為商業發展開拓了新的視野,一些大型電子商務網站在做電子商務的同時,開始興建并維護自己的網絡社區。尤其是隨著移動化社區終端和聊天軟件技術的成熟,互聯網網絡社區開始和移動終端相結合,成為許多用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社區化對互聯網普惠金融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從當前發展階段來看,互聯網普惠金融還未被社會全面認可,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潛在的可開拓市場還很龐大。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表明,截至2014年12月,我國互聯網理財產品用戶規模已增至7849萬人,使用率為12.1%,較2014年6月增長1465萬人,使用率也相應提高2%。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可以通過組建互聯網社區加強與顧客的互動交流,并且促進現有客戶間的相互交流,進而推動制度性創業的擴散階段更快、更有效率地完成,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將意識到這一點。從組織業態上看,企業內部將會出現專門負責管理與維護互聯網社區的部門,并進行相關的職能調整。構建社區型組織不僅有助于互聯網普惠金融理論的擴散化,從群眾基礎角度來看,也為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獲取組織合法性以應對可能的市場和政府監管奠定基礎。正因為考慮到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普惠影響,政府和市場在制定監管政策時不得不謹慎應對。
命題8:利基型組織將是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未來的主要組織業態之一
市場細分是企業市場營銷管理的重要內容。企業由于資源、環境的限制,除個別大企業外,基本不可能在行業內的整個市場開展競爭。這時,對市場進行細分尤為重要。通過市場細分與市場定位,企業可以選擇一個能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與核心能力的利基市場,并取得細分市場內的競爭優勢。對于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來講,制度性創業剛剛取得成功,市場不確定性與風險較大,且企業缺乏在整個市場進行競爭所需的資源和能力,因而,選擇一個利基市場,將會成為多數市場跟隨者的選擇。從當前來看,基金理財、P2P網貸和眾籌融資是三個主要的利基市場,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專業從事信用卡分期、征信數據、信息平臺等小型利基市場的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從長期發展來看,深入挖掘和細分客戶市場是行業走向成熟后的必然,對現有市場進行再細分或者定位于新的利基市場的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將進一步增加,各企業在其利基市場中獲取核心競爭力并完成整個市場的布局和補缺,利基型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將成為互聯網普惠金融領域內一種普遍的組織業態。
命題9:開放型組織將是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未來的主要組織業態之一
互聯網時代的一個典型特征是開放。開放意味著包容,意味著流量。在制度性創業的前期,開放性對于理論化和擴散化階段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開放化,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可以吸取來自各方的多種知識,從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完善互聯網普惠金融理論做出貢獻。另外,開放型組織不僅意味著吸收容納來自其他領域的文化和知識,還意味著將互聯網普惠金融的觸角延伸到更多的社會生活領域,如將互聯網普惠金融產品與線下理財產品相結合、與房地產等實體領域相結合等。通過與外界的不斷交換和碰撞,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可以將業務擴展到更為廣闊的市場領域,并促進其理念的廣泛傳播,從而完成制度性創業的理論化和擴散化,獲取組織合法性。開放型組織是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的一種典型組織形式,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需要秉承互聯網開放的視角與外界環境充分交流融合,并從中尋找機會和規避風險,實現長期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看,開放型組織將是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自始至終的一種組織業態,其在制度性創業前期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理論化的完善和擴散化,而在制度化階段的主要作用是探索各種潛在的市場機會并規避不確定性和風險。
受長期金融抑制和非市場化利率影響,我國的互聯網普惠金融具備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特點。西方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業和互聯網的緩慢結合,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而在我國,得益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制度性創業者利用互聯網技術取得了互聯網普惠金融創業的初步成功,由此緩解了社會整體的金融抑制壓力并推動了利率市場化進程。另外,互聯網普惠金融對傳統金融服務業有著較強的依賴性,且其自身也存在較高的風險性,加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企業運營的制度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發展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從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出發,依據制度性創業理論,從我國的金融抑制和非市場化利率背景切入,可以分析互聯網普惠金融領域制度性創業者建立識別市場機會,并在與大眾顧客及傳統金融機構建立聯盟基礎上創造互聯網新制度的制度性創業過程?;ヂ摼W普惠金融作為新興場域,其制度性創業一般要經過理論化、擴散化和制度化三個發展階段,最終目的是獲取組織合法性并形成制度化組織。在此過程中,普惠與用戶思維、免費與流量思維、傻瓜型與簡約思維、迭代與跨界思維將有助于企業塑造應對互聯網普惠金融未來不確定性環境并抓住發展機遇的思維模式,形成正確的企業觀、經營觀。而移動型組織、社區型組織、利基型組織和開放型組織將有可能是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未來發展的4種主要組織業態形式,企業借以吸引和維系客戶并持續獲取組織合法性。從制度性創業角度出發,總結互聯網普惠金融制度性創業過程并預測其發展趨向,繪制互聯網普惠金融制度性創業過程及趨向圖(如圖1所示)。

圖1 互聯網普惠金融制度性創業過程總結及預測模型
在圖1中,制度性創業者發現互聯網普惠金融市場中潛在的創業機會并進行制度性創業和獲取合法性的過程是一條主線,最終將通過制度同構形成制度化的互聯網普惠金融行業。普惠與用戶思維、免費與流量思維、傻瓜型與簡約思維、迭代與跨界思維貫穿于制度性創業和獲取合法性過程,并對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活動及創造新制度活動產生直接影響。經過不斷的制度同構和獲取組織合法性,互聯網普惠金融行業終將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組織制度,包括移動型組織、社區型組織、利基型組織和開放型組織。
互聯網的未來是多變而又充滿機遇的,總體說來,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唯有保持敏銳的觸角和積極應對變化的組織形式,才能度過制度性創業的制度化階段,獲得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部分互聯網普惠金融企業也許采用文中所提到的一種或幾種思維模式,抑或采取后續出現的更新的思維模式。在最終組織業態方面,也有可能會出現與4種典型組織業態不同的情況,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互聯網普惠金融行業的整體發展過程、思維及趨向,將呈現出同互聯網普惠金融制度性創業過程總結及預測模型中所示情形相似的發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這一模型可以為我國互聯網普惠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具備一定的應用價值和較豐富的管理寓意。
*本文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國企業創業中制度缺失與戰略反應的研究”(項目編號:7137215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轉型經濟背景下企業創業機會與資源開發行為研究”(項目編號:71232011)的資助。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加快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R].北京,2013.
[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3]陳斌開,林毅夫.金融抑制、產業結構與收入分配[J].世界經濟,2012(1):3-23.
[4]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R].北京,2014.
[5]天弘基金.“問馬知羊”天弘余額寶年末規模5789億元喜迎羊年[EB/OL].(2015-01-05).http://fund.cnfol.com/ji?jindongtai/20150105/19842069.shtml.
[6]新華社《金融世界》,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R].北京,2014.
[7]網貸之家.中國P2P網貸行業2015年2月月報[R].上海,2015.
[8]零壹財經.2月全國P2P平臺概況:行業處于蟄伏期,山東繼續高速發展[EB/OL].[2015-03-02].https:// www.11186.com/news/detail/16279.
[9]清科集團,眾籌網.中國眾籌模式運行統計分析報告(2014年上半年)[R].北京,2014.
[10]唐良智,劉志學.創業與企業制度[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1-3.
[11]DiMaggio P.,Powell 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2):147-160.
[12]DiMaggio P..Interestand Agency in Institutional The?ory[M]//L.G.Zucker(Ed.),Institutional Patternsand Organi?zations:Culture and Environment,Cambridge,MA:Ball?inger,1988:3-22.
[13]Beckert J..Agency,Entrepreneurs,and Institutional Change:The Role of Strategic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ized Practices[J].Organization Studies,1999(5):777-799.
[14]Seo M.G.,Creed W.D..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Praxis,and Institutional Change: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J].Academy ofManagementReview,2002(2):222-247.
[15]Dorado S..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Partak?ing,and Convening[J].Organization Studies,2005(3):383-414.
[16]Garud R.,Jain S.,Kumaraswamy A..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Sponsorship of Common Technologi?cal Standards:The Case of Sun Microsystems and Java[J].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2002(1):196-214.
[17]Greenwood R.,Suddaby R..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Mature Fields:The Big Five Accounting Firms[J].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2006(1):27-48.
[18]Mutch A..Reflexivity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A Historical Exploration[J].Organization Studies,2007(7):1123-1140
[19]、[26]Greenwood R.,Suddaby R.,Hinings C.R..The?orizing Change: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Fields[J].Academy ofMan? agement Journal,2002(1):58-80.
[20]Suddaby R.,Greenwood R..Rhetorical Strategies of Legitimacy:Conflict and Conformity in Institutional Logic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1):35-67.
[21]、[24]Battilana J.,Leca B.,Boxenbaum E..How Ac?tors Change Institutions:Towards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09(1):65-107.
[22]King B.,Soule S..SocialMovementas Extra-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The Effectsof Proteston Stock Price Re?tur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2007(3):413-442.
[23]Tolbert P.S.,David R.J.,SineW.D..Studying Choice and Change:The Intersection of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Organization Science,2011(5):1332-1344.
[25]Suchman M..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3):571-610.
[27]Meyer J.W.,Rowan B..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of Sociology,1977(2):340-363.
[28]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2015.
責任編輯:方程
The Tendency of Internet Common Beneficial Finance:An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Perspective
XU Erming and XIE Guangying
(Renmin University 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InternetCommon Beneficial Finance,such as internet financialproducts,P2P internet loansand crowd-funding,is developing quickly in China;it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system requiring legal organization and new organization system.During this process,the related enterprises should have the thought of common beneficialand users-oriented,the thoughtof free and data uses,the thoughtof simplicity,and the thoughtof iteration and crossboundary.And themobilized organization,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niche-based organization and openness-oriented organizationw illbecome themain typesof organization of InternetCommon Beneficial Finance related enterprises.
Internet Common Beneficial Finance;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financial products;P2P internet loans;crowd-funding
F830.9
A
1007-8266(2015)07-0061-09
徐二明(1949—),男,遼寧省撫順市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制度性創業;謝廣營(1987—),男,河北省承德市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制度性創業與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