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發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北京市100045)
世界因供應鏈而變
丁俊發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北京市100045)
20世紀末,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以土地、勞動力和規模經濟為主導,形成了新的制造業優勢,成為新的全球制造業中心,但我國國民經濟粗放經營問題依然嚴重,距離工業強國的目標還很遠。大力推動我國物流業特別是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是改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是我國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是創新驅動的良方,既能推動改革又能推動發展,是“中囯制造2025”戰略實施的強大推進器。供應鏈管理既是一種戰略思維,也是一種模式創新,還是一種技術進步。要打造全球價值鏈、全球供應鏈、全球產業鏈,把供應鏈提升為國家戰略。要在全國推進和優化供應鏈管理,極大地改變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產業的發展方式、城市的發展方式、企業的發展方式,推動我國經濟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我們既需要“互聯網+”,也需要“供應鏈+”。世界因互聯網而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也會因供應鏈大發展而不斷改變。我們既要重視互聯網的發展,也要重視供應鏈的發展。
供應鏈;物流;互聯網
大力推動我國供應鏈管理發展,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新階段,是改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是我國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近五年來,我國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一直在18%左右徘徊,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別是與國民經濟結構有關,與供應鏈管理落后關系極大。根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計算,如果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從目前的18%下降到13%(這是發達國家工業化中后期的經驗比率),可節約物流成本兩萬億元;如果下降到發達國家目前8%左右的水平,可節約物流成本4.8萬億元。這表明,我國國民經濟粗放經營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或者說問題依然嚴重,以下所列舉的就是很好的例證:
比如,2014年我國工業企業產品庫存率為9.4%,而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5%,如果能把我國工業產品庫存率降低一個百分點,可節約庫存占用資金9100億元。
比如,我國企業“大而全”“小而全”商業運作模式尚未完全改變,企業無力打造核心競爭力。自2005年起,本人就一直呼吁大力推進“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即把第二產業中的服務業大部分分離出來,特別是把物流服務分離出來,同時延伸制造服務業,這樣可迅速增加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到2014年,我國服務經濟已經超越工業經濟,但仍然只是剛剛開始。
比如,我國工業企業、流通企業流動資產的年周轉率為3次左右,而發達國家為10次以上。
比如,我國工業與批發零售業的物流費用率為9.2%,而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5%。
比如,我國對物流基礎設施投入不少,但由于沒有形成綜合運輸體系,整體效率不高。目前,我國海鐵聯運所占比例為2.6%,而國際上平均為20%,載重汽車空載率仍然高達20%左右。
比如,我國物流總費用中的運輸費用占GDP的比率比美國、日本高1.76倍,保管費用比美國、日本高2.2倍,管理費用比美國、日本高5倍以上。
比如,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LPI)卻排在第28位。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物流水平及參與全球供應鏈能力的國際性指數,由世界銀行每兩年發布一次,2012年有155個國家和地區參與,2014年有16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由6個指數構成,每個指數滿分為5分。2012年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排名第一的為新加坡,2014年排名第一的為德國。
上述問題的解決絕對不是物流業本身能夠完成的,而是要從國民經濟的全局去考慮。推動物流業的現代化,特別是大力推動供應鏈管理是創新驅動的一個良方,既能推動改革又能推動發展,是實施“中囯制造2025”戰略的強大推進器,是“互聯網+”的另外一個翅膀。
那么,什么是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呢?根據GB/T 18354—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供應鏈,即生產與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與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供應鏈管理,即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
筆者認為,供應鏈管理可分為三個層次來理解。第一個層次:供應鏈管理是戰略思維;第二個層次:供應鏈管理是模式創新;第三個層次,供應鏈管理是技術進步。
2005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更名為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標志著全世界的物流已經進入到供應鏈管理時代。美國每年發布供應鏈競爭力報告,世界銀行每兩年發布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報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提議成立亞太供應鏈聯盟,推進貿易便利化,不少國家都把供應鏈戰略列為國家安全戰略。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把全球供應鏈列為將世界夷為平地的十大力量之一。對世界歷史上三次經濟危機與三次產業革命之間關系進行研究可以發現,美國就是憑借其研發基礎、金融服務、新技術產業化、合理稅收、移民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再加上超強的全球供應鏈整合能力,使美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國始終把整合全球資源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根據美國的核心利益與不同時期的戰略目標,建立彈性供應鏈系統,采取各種措施,使系統內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軍事流暢通,一旦受阻,便運用有效手段使所受損失達到最小,并快速得以恢復,取得平衡與再平衡。
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12月5日召開的政治局第29次集體學習會上明確指出,我國要“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指出,要打造全球價值鏈、全球供應鏈、全球產業鏈。我國已經把供應鏈提升為國家戰略。
價值鏈這一概念是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1985年提出的。他指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他把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分為基本活動、輔助活動兩類。其中,基本活動包括進向物流、生產運作、出向物流、市場與銷售、服務等;輔助活動包括企業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采購等。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的聯系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上下游關聯企業之間的聯系構成了行業價值鏈,因此價值鏈是從價值和利潤切入的。
供應鏈也可以叫作供需鏈,是20世紀80年代許多專家對企業管理進行研究的最新產物,企業家開始從“競爭優勢”“流程再造”著眼對供應鏈管理進行審視。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里斯朵夫提出:“今后世界不存在一個企業與另一個企業的競爭,存在的是一個供應鏈與另一個供應鏈的競爭。”供應鏈是一個利用信息技術,對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的完整系統。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供應鏈所涉及的上下游將不存在區域的界限。因此,供應鏈是從市場的資源配置和流程切入的。
產業鏈是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入,不同產業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系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可以分為接通產業鏈和延伸產業鏈,這是一個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經濟學概念,同時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戰略。產業鏈主要是從不同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和影響度切入的。
過去提到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主要是以企業為核心的,但這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明確了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的概念,通過了《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全球價值鏈發展合作戰略藍圖》,[1]指出“全球價值鏈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順暢的價值鏈鏈接已成為處于不同階段經濟體的關注重點”,重申“到2015年實現亞太地區供應鏈績效提高10%的承諾,削減交易時間、成本和不確定性”,表示“將繼續開展系統能力建設,打通供應鏈通道的阻塞點,同時開展其他具體活動,包括建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供應鏈聯盟,促進綠色供應鏈合作”。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既是響應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號召,也是我國全球供應鏈戰略的具體體現。
許多國家都把供應鏈戰略作為產業發展戰略的重點,即以全球地域為空間布局,打造某些優勢產業的“微笑曲線”,建立從戰略資源、金融資本到制造生產再到銷售與服務市場的全產業鏈與價值鏈。19世紀初,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驅,在蒸汽機技術的推動下,憑借發達的紡織業、采掘業、煉鐵業、機器制造業和海運業確立了其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成為世界各國工業制成品的主要供應者。1820年,英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為18%,1870年上升到22%,其制成品產量占全世界的40%,鐵和煤的產量超過全世界總產量的50%。1837年,英國機器出口總值為49萬英鎊,1866年就達到了476萬英鎊,美國和歐洲大陸工業革命所需要的技術裝備基本都來自英國。英國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延續了70年,培育了全方位的優勢產業,形成了發達的紡織業、冶煉和機器制造業、采掘業、海運業,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服務業。
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中葉,在電力革命的推動下,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19世紀80年代,美國工業制成品上升為世界第一位,1929年達到了最高點,占全球制造業的43%。在鋼鐵、汽車、化工、機器設備、飛機制造、電氣產品、醫藥以及軍事裝備等制造業的各個領域,美國的生產規模與出口份額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世界工業品出口的重要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憑借其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成為全球經濟霸主,并確立了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飛速增長,經過30年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三個全球制造業中心。20世紀60到80年代,日本在《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的推動下,從以出口重化工業產品為主導逐步轉向以出口附加價值高的機械電子產品為主導,以綜合商社為依托,成為機電設備、汽車、家用電器、半導體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日本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達9.8%,20年內制造業生產規模增長了10倍。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許多工業制成品的產量都位居世界前三名,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和很高的市場占有率,成為世界上家用電器、汽車、船舶、半導體的主要生產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重振歐洲經濟,特別是使德國的制造工業在許多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成為另外一個全球制造業中心。最近德國提出的“工業4.0”計劃,更是把全球制造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總之,對上述這段歷史的回顧表明,全球產業供應鏈威力巨大。
20世紀末,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以土地、勞動力和規模經濟為主導,形成了新的制造業優勢,成為新的全球制造業中心。不過,目前我國還只是一個工業大國,而不是一個工業強國。“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目標在于,促使我國經過十年奮斗,進入工業制造強國行列。這個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在互聯網與物聯網時代,人們開始研究并打造智慧城市。實際上,一個城市的管理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文流等各種資源的優化組合,以實現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空間布局、運作流程的最優化。世界經濟論壇(WEF)將一個囯家、一個城市的經濟增長劃分為要素驅動階段、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轉換階段、效率驅動階段、效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階段、創新驅動階段幾個階段。具體參見圖1。
目前,我囯的人均GDP尚處于效率驅動階段。根據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決定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四個:第一個是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等;第二個是需求條件,即市場的需求;第三個是城市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表現,即這些產業及相關上游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第四個是企業戰略、結構及競爭對手的表現,這是推動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的動力。以上四個要素具有雙向作用,形成了“鉆石體系”。邁克爾·波特提出,從區域經濟發展與競爭優勢的變化可以看出,競爭力的發展分別經歷了四個階段,即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具體見圖2。
目前,我囯城市基本處于投資導向階段,有些城市已經開始向創新導向階段轉移。各城市情況千差萬別,城市供應鏈戰略有共性,更有個性,正因為如此,各城市形成了不同的水平與風格。
對世界五百強企業特別是外國企業進行研究發現,它們無一不把全球供應鏈戰略作為自己的核心戰略,如美國的沃爾瑪、蘋果,韓國的三星,日本的豐田,德國的西門子,中國的阿里巴巴、華為等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球供應鏈戰略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第一重要的戰略,優化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成功企業的重要標志,實施并不斷優化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的必然選擇。
物流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實踐活動,普遍存在于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項社會活動過程中,是以企業作為活動基點的。物流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就好比人體中的動脈與靜脈,起到了基本的流通與循環作用,是支撐經濟運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是,物流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物流產業是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物流社會化、專業化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復合型服務產業。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分工的深化大大降低了生產產品的制造成本,卻加深了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交易聯系日益頻繁,交易成本隨之增加,現代物流業及其應用的供應鏈管理正是在降低交易成本的迫切要求下應運而生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杜魯克就曾經預言,物流將成為每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黑大陸”,現代物流產業作為一門新興的服務產業,已經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物流發展的歷程看,物流思想經歷了一個持續變革的過程。鮑爾索克斯對物流思想的演變過程進行了這樣的總結:20世紀50年代以前,強調運輸效率;20世紀50年代,強調物流成本、客戶服務;20世紀60年代,強調綜合外包;20世紀70年代,強調運作整合與質量;20世紀80年代,強調財務表現和運作優化;20世紀90年代,強調客戶關系和企業延伸;21世紀,強調供應鏈整合管理。
基于此,本人把供應鏈戰略區分為國家供應鏈戰略、產業供應鏈戰略、城市供應鏈戰略、企業供應鏈戰略四個層面。在以上四大層面的戰略中,企業供應鏈戰略是基礎,國家供應鏈戰略是根本。

圖1 經濟增長的幾個階段

圖2 競爭力發展的四個階段
嚴格來講,供應鏈管理也是一種模式創新,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支撐下的模式創新。而在各種創新中,模式創新對傳統模式最具顛覆性,最具沖擊力。近三十年來,全球制造業、流通業、農業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種變化的核心,是隨著分工的高度深化以及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演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許多企業從單純的生產或銷售活動的組織者演變成了鏈條的組織者以及資源的集成者。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正在改變傳統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運作模式,如商流中的電商服務平臺、物流中的供應鏈集成、資金流中的供應鏈金融、信息流中的大數據等。
供應鏈管理也是一種技術進步,包括供應鏈可視化、綠色供應鏈、協同供應鏈、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風險、服務供應鏈、智慧供應鏈等,目前最前沿的高新技術都在供應鏈中得到了應用。
根據美國相關物流咨詢公司的研究,一個企業如果只是簡單地以第三方物流替代自營物流,可借助第三方物流的規模效應與營運特點節約5%的物流成本;如果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網絡優勢進行資源整合,部分改進原有物流流程,可節約5%~10%的物流成本;如果借助第三方物流,根據需要對物流流程進行重組,使第三方物流延伸至整個供應鏈,可節約10%~20%的物流成本。
總之,在全國推動和優化供應鏈管理,可以極大地改變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改變產業的發展方式,改變城市的發展方式,改變企業的發展方式,對我國經濟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因此,本人認為,有了“互聯網+”,還要有“供應鏈+”,要經過十年的努力,使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上的排名進入前10位。世界因互聯網而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也將因供應鏈的大發展而不斷改變,必須重視互聯網的發展,重視供應鏈的發展。
[1]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全球價值鏈發展合作戰略藍圖[EB/OL].(2014-11-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 1112/c70731-26009022.htm l.
責任編輯:陳詩靜
The W orld W ill Be Chang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upp ly Chain
DING Junfa
(ChinaFederationofLogisticsandPurchasing,Beijing100045,China)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led by land,labor and scale economy,the advantages of new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gained,and the newglobalmanufacturing center has been built;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erms of the extensive operation of China’s nationaleconomy.Paying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of supply chain,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ies for us to change the pattern of econom ic development;it is the evitableway foru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China’s enterprises;it is notonly a good way to promote reform and development,butalso a good way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made in China 2025”.Supply chain is not only a kind of strategic way of thinking,but also a pattern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We should build the global value chain,global supply chain and global industrial chain,and make the supply chain to be the national strategy.We should promote and optimize themanagementof supply chain in China,change the pattern of national econom ic development,industrial development,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of enterprises,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conom ic extensive operation to intensive operation.We need“internetplus”,and we also need“supply chain plus”.The world has been changed significantly by the Internet,and the world will also be chang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of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logistics;Internet
F252.24
A
1007-8266(2015)08-0001-05
丁俊發(1940—),男,江蘇省張家港市人,中國著名流通經濟學家,資深物流與供應鏈專家,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多所著名大學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商務部內貿流通專家,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前期研究主要負責人,曾任國家內貿部黨組成員、總經濟師,長期從事流通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現代物流學研究,主編或獨著《中囯物流》《中國流通》《流通經濟學》等著作10多部,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次,國家圖書獎一次,2000年被《中國市場》雜志評為影響中國市場的25位經濟學家之一,2001年被中國物流媒體聯盟評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物流風云人物”,2006年被韓國物流學會授予“國際物流貢獻獎”,2008年被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授予“中國物流改革開放30年突出貢獻人物”榮譽稱號,2009年被中國市場學會、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等部門授予“新中國成立60年中國流通發展與改革杰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