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泗薪,侯蒙
(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市300300)
“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基于國際競爭力的物流發展模式創新
謝泗薪,侯蒙
(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市300300)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不僅有利于我國周邊國家發展經濟,更為我國過剩產能找到了突破口,各產業特別是物流業正在面臨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大機遇。“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我國物流業為更好地實施全球戰略布局,構筑全球競爭優勢,必須重新進行戰略部署,不斷創新物流發展模式,提升國際競爭力。從整體上看,我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的空間架構可劃分為三個層面,即核心競爭力(核心層面)、競爭優勢(關鍵層面)、比較優勢(基礎層面),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個專注于物流企業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有機系統。在核心層面,主要通過加強物流企業創新來培育核心競爭力,物流企業在知識、技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創新對物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國物流業創建全球競爭優勢、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的重要驅動力量;在關鍵層面,主要通過提升物流企業效率來構建競爭優勢,物流業面對的宏觀市場環境成為主要的發展動力;在基礎層面,主要通過物流企業資源稟賦來獲取比較優勢,物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稟賦及產業所處技術環境等基礎元素的支撐。基于此,當前我國物流業構建國際競爭力,一要充當“一帶一路”戰略的先鋒官,展開物流全球布局;二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技術轉化;三要積極與沿線國家物流企業競合,構建全球物流網絡。
“一帶一路”戰略;國際競爭力;物流發展模式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在迎合我國周邊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更為我國過剩產能找到了突破口。各產業特別是物流業正在面臨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新部署,必須為迎接進一步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未雨綢繆。
1.“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
近年來,由于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方之間存在經濟形態的差異性以及多邊利益難以協調等問題,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貿易日常問題處理上顯得力不從心,其多邊機制作用逐漸削弱,進而導致規模較小的區域貿易協定開始興起,2009年美國推動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以及2013年美國與歐盟開啟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便是這些區域貿易協定的典型代表。很顯然,覆蓋范圍小、交易成本低、通達程度高的區域性貿易協定能夠促使協定成員方通過簡單而有效的談判與協商取得較高的貿易和投資效率。[1]但與此同時,由于小范圍區域貿易協定對協定外國家和地區具有一定程度的排斥作用,協定外國家和地區就存在被原有貿易伙伴排斥并邊緣化的危險,如美國即以其根據自身高標準設立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給我國的對外投資貿易設置了重重障礙,產生了重大威脅。[2]
對此,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旨在從地緣國家和地區著手,建立以中國為起點,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為軸心,輻射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東歐、西歐、非洲等地區的國際經濟合作關系,以應對美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的挑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于2015年3月28日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指出“一帶一路”戰略應從互聯互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五個方面展開。
“一帶一路”戰略作為我國對外戰略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激發我國與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活力與合作程度、解決我國產能過剩問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安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其戰略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一帶一路”戰略改善了我國產品的出口結構,從此不再依賴于對傳統發達國家的產品輸出,進而提高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二是在能源資源方面我國對國外的依存度向來較高,多數由海外通過輪渡等運輸方式引入,而“一帶一路”戰略能夠有效增加內陸地區的資源供應量,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三是“一帶一路”戰略加強了與沿線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我國可憑借較強的制造業、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和海外投資實力,為需要資金、技術、設備的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支持,優勢互補,共同構造互惠互利的國際供應網絡。
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國際間區域協作、信息交流、投資貿易等活動愈加頻繁,區域間劇增的物質交流無疑為我國物流業的迅速發展迎來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如何面對全球化市場競爭,創新物流發展模式,提高國際競爭力,迅速擺到了我們面前。
2.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
有關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始于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邁克爾·波特[3]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狀況、企業結構與競爭對手等方面闡述了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創造了“鉆石模型”。
此后,國內學者也在產業國際競爭力方面展開了探索和研究。金碚[4]在分析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時發現,我國的經濟體制和資源稟賦是非常重要的影響來源,這與當時我國投資帶動型經濟與粗放發展模式相吻合。然而,隨著我國各產業競爭力的逐漸增強,國內企業開始走出國門,傳統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已經不再適用于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的產業競爭結構。許多產業開始呈現出寡頭壟斷的市場形態,產業國際競爭力應從企業層面(企業的壟斷程度、競爭效率及全球市場份額)來討論。[5]劉林青等[6]提出,在評價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時應淡化企業國籍,外國投資方投資企業帶來的競爭力貢獻應屬于所屬國而不是母國。陳虹等[7]對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人均國民收入的影響最大。劉名儉等[8]通過構建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定量評價方法對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排名,并分析了各產業的優勢和劣勢。
在物流產業國際競爭力方面,謝如鶴等[9]確立了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組合評價方法賦權并進行評價分析。李莉等[10]設計了符合物流產業特點的調查問卷,并根據調查結果運用因子分析方法進行評價,指出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總體上還處于較低水平,應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加快產業國際化等方面著手加以解決。李金輝[11]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入手剖析了影響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1.“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物流業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1)物流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第一,我國周邊區域市場開放,沿線物流量大質優。“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已經得到了我國周邊眾多國家和地區的支持和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中歐大陸橋鐵路建設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展開,我國與沿線其他各國的技術經濟合作逐步深化,而國際貿易的增多與貨物質量的提升勢必會帶來物流業的蓬勃發展。此外,由于我國與東盟、中亞、南亞以及阿拉伯國家擁有良好的睦鄰友好關系,同時具有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上往來便利,相互之間經濟貿易往來的契合點極多。
第二,投資貿易頻繁化會帶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要求我國在道路交通方面與周邊國家具有連接各參與國的交通運輸體系,并做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構建更加緊密的物流互聯網。特別是我國在高鐵建設方面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能力、較為低廉的成本優勢以及國內多年運營鐵路的豐富經驗,能夠有效幫助沿線發展中國家解決鐵路網絡建設初期面臨的資金、技術等問題。其最終結果必然是國際間投資貿易量增大促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而物流體系的逐步完善又能有效加速物資流通,形成良性循環。
第三,跨境投資和市場擴大加快了物流業的發展。目前,我國物流業主要集中于國內市場,投資主體仍然以國有資本為主,投資主體單一、目標市場空間范圍單一是物流業發展的兩大桎梏。“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高了國內外資本投資的便利程度,物流產業不僅可以引入外商投資,也能夠讓資本走出國門,進行跨境投資,擴大市場,實現物流業的全球化發展。
(2)物流業面臨的挑戰
第一,沿線國家和地區對“一帶一路”戰略的認識尚不統一,存在觀望態度。歷史上由于大國崛起必然會帶來經濟政治上對其他國家的侵蝕和壓榨,因此部分周邊國家始終對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保持戒備態度。特別是前期我國外交政策的傾斜,與周邊新興市場國家在重要戰略資源上的合作并不深入,加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濟政策、社會文化環境、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無疑使我國物流業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第二,周邊國家和地區局勢不穩定,風險與壓力并存。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諸多領土和主權問題,如印巴爭端、中印邊界爭端、南海爭端等;另一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面臨恐怖主義、毒品走私等犯罪活動的威脅,不僅對物流安全造成了較大沖擊,也影響了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投資貿易的順利進行。
第三,“一帶一路”戰略易引發國內相關省市區之間的惡性競爭,資源浪費嚴重。自“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國內各相關省市區,如新疆、陜西、福建、重慶乃至中部地區的河南等,積極爭取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以搶占發展先機。但是,這種無序競爭容易造成區域功能重疊、資源浪費、產品同質化等一系列問題,如各省市區相繼開通的中歐國際鐵路貨運專列就存在貨源地重疊問題,會在貨源上引發惡性競爭。此外,這些貨運專線多數面臨始發地貨源充足而返程無貨可運的困境,會導致物流成本的大幅提升。
2.“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空間架構
根據以上分析,在“一帶一路”建設初期,物流業所面對的并不僅僅是經濟一體化加快所帶來的發展機遇,還要妥善處理國際競爭壓力逐步加大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對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層層阻礙問題。因此,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重新進行戰略部署,不斷創新物流發展模式,提升國際競爭力是我國物流業實施全球戰略布局、構筑全球競爭優勢的唯一途徑。而我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物流企業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戰略提供的更加開放的平臺和著力點,在自由、公平的國際市場環境中搶占更多有利的生產資源和市場機遇,從而在國際競爭中獲取優于他國物流企業的競爭力。物流業的戰略發展應當是一個在國際社會多方主體復雜交互作用下有序自發調整資源配置的過程。[12]
我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的空間架構可以劃分為三個層面,即企業核心競爭力層面(核心層面)、競爭優勢層面(關鍵層面)、比較優勢層面(基礎層面)。三個層面之間相互轉化、相互影響,共同形成一個專注于物流企業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有機系統,整個系統密不可分,推動著物流業內部整體運行效率的提高,其終極目標是提高物流業國際競爭力,打造全球競爭優勢。三個層面間的相互作用和制約機制如圖1所示。
(1)核心層面:通過加強物流企業創新來培育核心競爭力
核心層面是物流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是物流企業能否持續提高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直接關系到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的強弱。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主要是企業資源配置能力、產品或服務創新能力以及其他企業軟實力。其中,物流企業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管理運營能力、產品或服務結構以及市場開拓能力,進而影響其核心競爭力。而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越強,我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就越強。

圖1 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空間架構
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還受外部競爭優勢與內部比較優勢的影響,即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在較大程度上受良好的宏觀市場和政策環境以及資源稟賦的影響。反過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也能對物流業競爭優勢與比較優勢產生深遠影響。
(2)關鍵層面:通過提升物流企業效率來構建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決定了物流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具有更加優勢的市場地位,能否在面對市場中需求各異的客戶時表現出獨特的吸引力,從而有效抵御激烈的市場競爭。
我國物流產業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物流業市場需求量大小及占有率、物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物流業生產要素成本及獲取情況、物流產業規劃、政策投資環境和機遇以及與他國的同業競爭情況等,而這些無疑可以通過提升物流企業效率,從成本領先、服務差異化兩個方面來實現。其中,成本領先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優勢、原材料成本優勢、規模經濟等方面,而服務差異化競爭優勢則主要體現在面向差異化市場需求時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能力強、營銷渠道具有差異性、市場份額高等。藉此,我國物流業可在國際競爭中獲得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然而,要在開放的全球市場中長久保持優勢地位,需要物流企業持續改善自身經營狀況,不斷創新發展。
(3)基礎層面:通過物流企業資源稟賦來獲取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指的是一國或地區在某一類產品上相對于其他國家或地區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我國物流業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為資源稟賦上的差異性,如人力資源、金融資本、生產要素等方面的易得優勢。
比較優勢屬于基礎層面,是一種單純依靠外部資源優勢建立起來的靜態優勢。盡管資源是形成競爭優勢的基礎,并具有進一步發展成為核心競爭力的潛能,但如果長期依靠比較優勢來獲得國際競爭力,容易使物流企業陷入“資源稟賦陷阱”,因為這種有形的資源稟賦優勢無法長期存在,具有簡單可復制性。因此,我國物流企業不能停滯于底層的資源優勢層面,而是要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并依靠自身的創新能力來培育核心競爭力,最終增強物流業國際競爭力。
3.“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
核心競爭力、競爭優勢、比較優勢三者共同組成了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的空間架構,它們之間相互促進,彼此支持,并依托分布于產業網絡中的眾多物流企業,一起努力,協作創新,實現我國物流業的全球化戰略目標。
“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我國物流業國際化經營所面臨的市場環境特點與國內市場相比存在較大區別,如經營空間范圍大,經營環境復雜,市場競爭激烈,信息傳遞、信息管理難度增加,計劃和組織周密性要求高等。[13]這意味著,開展國際化經營固然能使物流企業的資源和能力得到空間上的戰略延伸,從而占領更大的國際市場,創造更多的價值,但同時也必須應對國際化市場競爭的復雜性、挑戰性和風險性。為此,按照國際競爭力的空間架構,分析物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運行機制和作用,設計我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
1.“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成長路徑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一項中長期發展戰略,不僅需要政府充分發揮服務職能,減少并放開對市場的束縛,同時也需要物流企業激發能力和活力,積極應對,加強區域合作,把握戰略機遇,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此,我國物流企業必須循序漸進,按照全球化戰略的四個階段來促進國際競爭力的逐步成長。具體如圖2所示。

表1 物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第一,物流業初始發展階段。物流業的初始發展主要依靠國內宏觀環境、資源稟賦等因素。一方面,物流企業可通過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緊密合作,協同發展,充分利用國內的人力資源、金融資本、生產要素等,并進行合理配置;另一方面,物流企業要通過良性競爭,優勝劣汰,共同分割國內物流市場,并最終提高物流業運行效率,充分發揮物流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國物流企業應不斷發展壯大自己,培育核心競爭力,為“走出去”占領全球市場做好資本規模、服務規模、服務能力上的準備。
第二,跨國經營起步階段。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區域經貿合作網絡范圍日益擴大,包括中亞、西亞、南亞、歐洲、非洲等地區,且沿線多數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較為落后的國家,其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產品輸出能力巨大,且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具有國際領先的實力和經驗。因此,在這一階段,國內物流企業應抓住我國資本輸出的機遇,打造國際競爭力,然后針對“一帶一路”戰略開辟的新興出口市場,大力開拓國際業務,服務我國轉移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的戰略任務。
第三,投資國外物流企業階段。當國際物流業務擴大到一定程度,無法通過簡單的國際貨物運輸滿足物資雙向頻繁流動時,進行國際物流合作就勢在必行了。因此,在這一階段,國內物流企業應投資國外物流市場,通過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獲得國外物流企業的合作優先權,同時在周邊大量建設物流節點,實現貨物轉運的無縫對接,確保國際貨運的通達性,以此逐步構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圖2 物流業國際競爭力成長路徑
第四,國際物流業協同發展階段。隨著國際經濟貿易與投資合作向更廣闊領域、更深入層次推進,物流業國際間協同合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國物流業應憑借自身在區域合作中的優勢地位,針對全球市場進行物流業整體布局,形成全球物流網絡,同時加強資源優化配置,提升物流運行效率,最終促進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與發展。
2.基于國際競爭力三個層面的物流發展創新模式及對策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國際競爭力的三個層面,構建“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的物流發展創新模式,具體參見圖3。
物流業發展創新模式同樣可分為基礎層面、關鍵層面、核心層面三個層面。在基礎層面,物流業主要依靠產業資源稟賦(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因素、生產要素資源等)以及產業所處的技術環境來獲得發展,可以說,物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元素的支撐;在關鍵層面,物流業所面對的宏觀市場環境成為主要的發展動力,此時物流業的發展主要受市場需求量大小、政府政策支持程度、金融服務開放程度、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以及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等影響,特別是跨國物流企業受國際物流業政策的影響更為強烈;在核心層面,物流企業在知識、技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創新對物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物流企業間的聯合、創新以及知識傳播與共享,能夠有效降低物流管理與服務的成本,是我國物流業創建全球競爭優勢、提升國際市場占有率的重要驅動力量。

圖3 基于國際競爭力三個層面的物流業發展創新模式
根據物流發展創新模式,可設計當前我國物流業三大核心策略如下:
(1)充當“一帶一路”戰略的先鋒官,展開物流全球布局
“一帶一路”戰略就是要擴大對外開放格局,不僅要向周邊國家和地區輸出勞務、技術和產品,引入自然資源與能源,還要積極引導企業及個人擴大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環境,把握全球范圍內的相對資源優勢。因此,我國物流業應充當“一帶一路”戰略的先鋒官,通過全球布局,先行打通國際投資貿易往來的障礙,從而推動我國資源能源的優化配置,使我國經濟更加充分地融入國際市場。
(2)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技術轉化
科技創新能力能夠提高物流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先進物流技術如射頻識別(RFID)、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的應用,為物流業實現精準送貨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國物流企業應充分利用比較優勢資源和競爭優勢資源,培育獨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力。一是積極開展物流企業間多方面的創新與合作,整合創新資源,實現企業間技術交流,加強資源優勢互補;二是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產學研”科技研發平臺,促進科研成果充分轉化,同時保證大量高素質人才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物流業,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三是完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提高物流需求識別、服務、配送等活動的精準度,提高物流資源整體使用效率。
(3)積極與沿線國家物流企業競合,構建全球物流網絡
我國物流企業與沿線國家物流企業之間既存在競爭關系,也存在合作關系。在物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走出去”的物流企業應充分考慮市場劃分、資源利用以及產業價值鏈上的沖突節點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定位,利用競合策略來實現多贏,盡量避免兩敗俱傷局面的出現。同時,我國物流企業應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戰略的號召,以現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依托,把握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需求,精準設立國際物流節點,與國內業務實現完美對接,最終構建全球物流供應鏈網絡。
*本文系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重點項目“進一步促進科技服務業做大做優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4ZLZLZF00011)的部分研究成果。
[1]申現杰,肖金成.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勢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4(11):30-38.
[2]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5-9.
[3]PorterM.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York:Free Press,1985:67-81.
[4]金碚.企業競爭力測評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03(3):5-13.
[5]杜傳忠.網絡型寡占市場結構與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J].中國工業經濟,2003(6):42-49.
[6]劉林青,譚力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二維評價——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的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6(12):37-44.
[7]陳虹,章國榮.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13-23.
[8]劉名儉,鄒麗君.基于TTCI的中國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J].經濟地理,2011(3):518-522.
[9]謝如鶴,邱祝強,陳寶星.區域物流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及其應用[J].工業工程,2008(1):109-112.
[10]李莉,薛冬輝,毛奕,劉建明.我國物流業振興中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生成模型構建探討[J].物流技術,2009(7):1-5.
[11]李金輝.物流業國際競爭力來源及關鍵性要素識別[J].港口經濟,2011(2):39-43.
[12]謝泗薪,張文華.資源整合視角下的物流產業集群創新網絡運行機制[J].中國流通經濟,2014(3):49-53.
[13]李莉,張子晗,苑德江.基于物聯網的我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生成模型構建研究[J].物流技術,2011(21):1-5、23.
責任編輯:陳詩靜
The Innovation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Patter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m petitivenes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Strategy
XIE Sixin and HOU Meng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China,Tianjin300300,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One Beltand One Road”strategy is notonly beneficial to the econom ic developmentof our neighbor countries,but also providing the exces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with the point of breakthrough;every industries,especially the logistics industry,are facing a criticalopportunity for opening up.In the lightof the strategy of“One Beltand One Road”,to better implement the global strategic arrangementand fos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the logistics industry should reconsider its strategic arrangement,make innovation in development pattern,and improv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namely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core level),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the critical level),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the basic level).On the core level,we should foster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by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in logistic enterprises;innovation 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knowledge,technology,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is playing the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logistics industry;and it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n foster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increasing itsmarketshare in internationalmarket.On the critical level,we should fos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logistic enterprises;and the macro market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On the basic level,we should obtai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the help of resources endowment of logistic enterprises.Based on this,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 of China’s logistic enterprises,first,we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pioneer i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One Belt and One Road”and do a better job in logistic arrangement;second,we should improve our capabil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and third,we should compete and cooperate with related countriesand build theglobal logistic network.
thestrategy of“One Beltand One Roa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logistic developmentpattern
F252
A
1007-8266(2015)08-0033-07
謝泗薪(1966—),男,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復旦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后(一站),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后(二站),主要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物流管理等;侯蒙(1991—),男,安徽省蒙城縣人,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