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燕
摘要:指出了武威市區與涼州區旅游、祁連山區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武威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生態學思想的指導。對武威的旅游資源、影響武威旅游發展的因素、武威祁連山區的規劃保護以及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開發等問題,從生態學視角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武威;旅游;發展;生態學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4-0281-02
1、武威旅游資源的生態學解釋
武威市被譽為中國旅游標志之都,“馬踏飛燕”已經成為武威的象征和標志,承載、孕育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和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并賦予其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活力,祁連山脈橫貫南北,石羊河貫穿整個武威境內,其市內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等旅游資源都直接影響著武威的生態環境質量,以至旅游業的發展也與其息息相關。由于地處內陸干旱區,境內有灌溉綠洲、荒漠、高山草地、祁連山天然水源涵養林帶及沙漠、淺山地帶,是甘肅的縮影。這種自然生態系統又與武威歷史文化、旅游活動等構成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生態系統。
根據武威市環境保護管理辦公室實地考察,武威市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南依祁連山,北靠內蒙古,東南與蘭州市、白銀市接壤,西北和金昌、張掖毗鄰。南北長326km,東西寬204km,海拔1367~3045.1m,地處黃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形復雜,南高北低。總面積33238km2,其中,耕地387.11萬畝,草地面積3552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2430萬畝,是一個有水就有耕地和糧食,有水就有草原和畜牧的地方。境內有大小河流8條,年均徑流量14.3億m3,年日照時數在2200~3030h,年平均氣溫7.8℃,無霜期85~165d,年降水量60~610mm,年蒸發量1400~3040mm,是典型的內陸型干旱氣候。
武威市區灌溉綠洲、荒漠、高山草地、祁連山天然水源涵養林帶及沙漠、淺山地帶并存,由于該地區境內有河流貫穿,地勢平坦有利于河水的流動從而形成灌溉綠洲,但由于境內降水較少氣候干旱造成土地荒漠化,部分地區海拔較高氣候相對濕潤形成了天然的高山草地,祁連山雪水融化后形成天然的水源,北部水源供給不足降水較少造成土地沙漠化。
2、影響武威旅游發展因素的生態學分析
長期以來,由于“馬踏飛燕”、白塔寺、雷臺漢墓、西夏碑成為武威市的主導旅游產業,因此對游客的吸引力沒有持續性,加之對于自然生態景觀的開發宣傳力度不夠大,從而使游客潛意識中認為武威的旅游就是一場歷史科普游。祁連山脈橫貫武威南北,祁連山前的河西走廊自古就是內地通往西北的天然通道,文化遺跡和名勝眾多。在漢代和唐代,著名的“絲綢之路”即由此通過,留下眾多中西文化交流的古跡。石羊河貫穿武威全境,這都是十分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因此形成了以天祝三峽為代表的“民族風情游”和以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為代表的“沙漠生態觀光游”。
南部山區距武威市區大約1.5h車程。近幾年來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個市民度假休閑旅游的目的地,每逢雙休日和大假期,成群結隊的武威及周邊各市區縣游客到這里度假休閑。目前,當地村民和部分旅游開發商的低水平開發和粗放式經營,實際上對南部山區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及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研究表明,由于武威地處干旱荒漠區有效降水較少,如果遇上大旱之年主要依靠高山融雪。武威市區地下水資源主要來自以祁連山脈冷龍嶺發源的河流石羊河。石羊河是甘肅三大內陸河之一,全長250km,經流量為15.6億m3,流域面積為4.16萬km2,流域地勢南高北低,降水量自南向北逐漸減少。最南端的降水量達到了800mm,是冷龍嶺降水的中心,水資源以冰雪形態儲存,被稱為“高山冰雪固體水庫”。而流域北部的民勤,降水量卻只有150mm,最北端接近騰格里沙漠的地區年降水量只有50mm,而蒸發量達到了2000mm,非常干旱缺水。因此南部山區水源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市區地下水位的高低。近來年,武威市有關部門為節水在該區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南部山區這塊補給武威地下水的區域面積逐步減少,局部生態環境已經遭到一定的破壞。
北部腹地是一片灌溉綠洲,西北部與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相連,東北部與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相接,從而形成了以荒漠、野生動物、科普為主的休閑度假游。一路北上可以看到灌溉綠洲、碧波蕩漾的紅崖山水庫、戈壁直到一望無際的沙漠。近年來,北部的灌溉綠洲也面臨著荒漠化。
造成南部山區及北部綠洲荒漠化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南部山區風景秀麗,有旅游市場需求空間;第二是地球變暖高山融雪減少;第三是由于石羊河流域的經流量不斷減小;第四是由于地下水減少居住在北部腹地的居民為了生存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時也使得地表的植物大量枯死,荒漠化程度不斷加劇,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如何將武威市區與南部山區及北部腹地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統一進行開發;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旅游等經濟開發,促進當地脫貧致富和走向小康社會等,都是武威旅游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3、科學保護環境的生態學對策
生態環境的建設基礎任務是保護、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而不是脫離原來的自然基礎,去盲目建設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武威市作為一個農業高度集中,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了150%,已經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40%的利用率。要積極實施已探索出的節水、調水、增雨和關井壓田、種草種樹、防沙治沙、調整農業結構等綜合措施,形成治理合力,加快治理步伐,增強治理效果,最終實現地下水位上升、地面植物不斷恢復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目標。武威市提出了生態立市構建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要堅持“國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撐,農民有收益”的模式,以民勤西線、北線,涼州、古浪民調渠沿線為重點,采取工程生物等綜合措施,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封沙禁牧,發展沙產業。要以圍欄封育、“三化”草原治理、生態移民為重點,加強祁連山水源涵養區保護。嚴格實行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亂采濫伐的規定,強化森林資源管護,提高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功能。以建設祁連山冰川濕地和民勤青土湖旱區濕地、紅崖山水庫區域濕地、黃案灘荒漠濕地為重點,加大濕地保護恢復力度,維護生物多樣性。
南部山區水資源主要以冰雪形態儲存,而近幾年由于天氣變暖,冰雪融水不斷減少,水土流失使得原本比較脆弱的高寒草甸、灌叢草甸、森林灌叢草甸生態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整個生態區又是干旱荒漠地區的“綠色水庫”,為水源涵養區,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因此,水土保持不僅是南部山區的重要輔助功能,也是區域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部山區的冰雪寒凍墊狀植被生態區,高寒草甸、灌叢草甸、森林灌叢草甸生態區,寒溫帶山地荒漠、草原生態區等區域為動植物物種集中地,保護區域的動植物多樣性不僅對動植物本身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保持區域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基礎。
北部地區主要以山前溫帶礫質荒漠、半荒漠生態區,中部暖溫帶綠州農業生態區,北部暖溫帶小半灌木荒漠、沙漠、鹽漠生態區為主。近9000km2,屬溫帶干旱區。冬春季多風、夏季炎熱。夏季氣溫在24.2~36℃之間,晝夜溫差較大。全年日照3000h,降水量102~200mm,蒸發量2000mm以上。北部地區水源主要來自于南部山區,由于北部有綠洲農業因此也是水資源利用程度最高、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同時干旱荒漠區由于生態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因此更是重要的生態保護區。
4、開發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生態學建議
武威市應該出臺優惠政策,調整整個武威市的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鼓勵大中型的高新技術企業進駐,取代生產工藝落后、附加值低的落后鄉鎮工業,同時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的主題模式,重點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瓜菜業、以暖棚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和以枸杞、紅棗、葡萄、優質梨為主的特色林果業。依托豐富的光照資源大力發展液體經濟,積極發展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其中,開發生態旅游是武威市發展的重要選擇,其重要意義在于:更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進行傳統旅游,使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加強對區域內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對野生動物的愛護;其次,充分將武威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有效結合,不斷提升武威旅游的新形象,使其文化產業多元化。同時也促進全市經濟的大發展,通過對城市環境的改變增加外來產業人住武威的機會,加速武威經濟產業的提升和發展,最后,還可促進社會的大進步大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在不斷進步的同時也提高整個武威人民的整體素質,最終促進武威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