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占偉
摘 要: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著力點。各級學校應以思想政治課為主陣地,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以深入實施“青馬工程”為抓手,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培養主體骨干力量;以理論創新為重要舉措,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青年化,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青年的吸引力,通過典型示范引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方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培養路徑;青馬工程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120-02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胡錦濤指出,“回顧我們黨9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1]馬克思主義與青年天然相聯,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要想贏得大眾。首先就要贏得青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中之重是要“化”好青年,依靠廣大青年去“化”更多的大眾。那么,在新形勢下究竟該怎樣培養當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筆者認為,應從思想政治理論課、青馬工程和理論創新等三個方面入手。
一、以各級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為主陣地
理論需要“灌輸”,灌輸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課。政治課教師既要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又要探索和創新適應時代適應青年的方式和方法,拓展和開發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實現途徑和有效載體。高校是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陣地,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等學校在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工作中具有獨特優勢。首先,我國高校富有革命傳統,大學生總是成為時代的先鋒。其次,高等學校具備對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良好時機。再次,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機制、工作隊伍和豐富的經驗為高校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還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發揮“大思政課”的整合優勢。具體來說,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大課堂”這個教育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親身體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這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一個重要內容。二是充分發揮學校黨委組織部、宣傳部以及各級黨團組織、學生處等組織機構的作用,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將“大課堂教育”與“小課堂教育”結合起來。三是大力加強在大學生、研究生中建黨工作,把更多的優秀青年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和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四是加強對青年骨干教師的理論、實踐教育,通過舉辦青年骨干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進修班以及老教師的傳、幫、帶等方式,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師隊伍。五是充分調動全黨、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構建一個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系統工程。
在高校中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關鍵是要形成長效機制。有研究認為,建設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長效機制,應堅持系統性、實效性、創新性和規范性等基本原則,可從建立健全理論學習機制、建立科學完善的組織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建立健全檢查評估機制等方面人手。
二、以“青馬工程”為抓手
在鞏固以往成果的基礎上,當前應該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為抓手,培養一代又一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源源不斷地培養強大的主體骨干力量。我們應該按照了解青年、引領青年、錘煉青年、服務青年、發動青年的培養教育思路,把“青馬工程”做實、做細、做長,培養一大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去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針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實施情況,一些地方和高校進行了調查研究。例如,2008年初,北京大學團校秘書處通過網絡等渠道,對全國部分高校實施“青馬工程”的情況進行了調研。據不完全了解,高校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呈現出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采取不同的培養措施。二是在不同的培養內容中,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先行。三是開辦學生骨干培養學校,形成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層級體系和人才梯隊體系。四是黨建帶團建,指導團組織培養人才的基本方向。五是拓展人才培養平臺,形成人才“出口”機制。六是制度保障,人才信息庫、人才推薦制、人才評優共同保證人才培養效果。七是以訓練營的方式對學生骨干進行短期集中培訓[2]。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重點培養效果明顯,但培訓結構和普遍培養的效果有待完善和提高;培訓內容不斷拓展,但培養形式的針對性和創新性有待增強;階段性培訓效果明顯,但培訓的長期性和持續性有待提升。
深入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大力培育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將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項重要工作。當前,高校應針對青年大學生的特點,積極創新培養工作的內容和模式,建立健全約束激勵機制和考評機制,在培養的廣度、長度、深度、效度上下工夫,促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系統化、深入化、持續化、科學化。
在培養的廣度上下工夫,即從培養對象的全面性出發,堅持普及培養與重點培養相結合的原則,以確保教育對象的重點突出和全面覆蓋。高校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重點對象是全體大學生,在大學生中既要培養堅定篤信的馬克思主義者,也要培養對馬克思主義感興趣的大學生,這樣既能夠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群眾基礎,又能夠促進越來越多的優秀大學生快速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為普通學生樹立典范,進而輻射帶動其他青年學生。
可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分成4個階段進行。(1)普及教育階段。從大一開始,就完成培養對象信息庫建設的工作和普及化培訓,建立優秀青年的層級體系和人才梯隊體系,實現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普及化管理。(2)重點教育階段。針對表現突出的學員,可考察納入“入黨積極分子”隊伍進行重點培養教育。(3)定點教育階段。對預備黨員,實行黨性修養夜校學習與班級、黨支部的日常評價管理相結合,實現定點化教育管理。(4)監督與示范教育階段,對已轉正的學生黨員,制定常態化的監督機制,引導黨員參與各種校內外志愿服務隊伍;同時,在學生樓棟開辟黨員示范欄,設置民主評議箱,隨時接受群眾對學生黨員的建議和監督。endprint
在培養的長度上下工夫,即從培養對象的持續性出發,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鍛煉相結合,以確保培養動力的持久性。在培養的深度上下工夫,即從培養者的專業性角度出發,堅持導師培養與自我提升相結合,并確保培養師資的專業性。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過程中,高校各類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和優秀校友都是培養工作的主導者,在整個培養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培養的效度上下工夫,即從培養結果的實效性出發,堅持常態評價與特殊考核相結合,確保取得良好的培養效果。首先,要加強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考核,將績效衡量的標準定位在活動的質量而非數量上,形成科學、有效而可行的考評機制,將優秀青年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要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并舉,進行全程科學化培養的考核評價。比如,常態化定量考核,即將黨性修養夜校學員的考勤紀律、書面考試、提交論文情況和日常工作、實踐拓展相結合,以自評、互評、組織評價等方式納入綜合考核體系;星級黨員考核等等。
三、以理論創新為重要舉措
理論創新包涵理論通俗化和典型示范引導青少年兩個層面。以理論通俗化、青年化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青年的吸引力。列寧曾精辟地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這句話蘊涵著一個深刻道理,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必須通俗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青年化、通俗化包含3個方面做法[3]:一是內容的具體化。具體方法有:第一,要貼近青年實際。這里說的實際是指受眾千變萬化的思想實際和工作實際,也是指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實際。貼近實際,就是要求理論宣傳必須緊密聯系實際,增強針對性。第二,要貼近青年人的生活。理論宣傳既應該注重解決受眾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的思想認識問題,使讀者能夠從理論宣傳中獲取信息、獲得啟迪;又應注重總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實踐經驗,使讀者能夠從理論宣傳中得到指導實際工作的方法。第三,要貼近青年認知水平。要根據不同時期人民群眾的思想狀況、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和自身理論水平的差異來安排和選擇理論宣傳的內容。要把以理論成果的實踐和轉化增進青年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同。
二是語言文字的通俗化。因為任何時代,理論的宣傳和普及主要是通過大眾媒介(報紙、廣播、電視、電影以及互聯網等四大媒介)進行的。運用現代大眾傳媒,語言文字的通俗化可以通過使用一些俚語和時髦語、平民化語言、電子化語言來實現。
三是理論表達方式的視覺化、形象化、藝術化。電視傳播是現代社會最具活力的大眾傳播工具,時至今日,收看電視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中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大化、通俗化,必須要借助于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的影響,把理論內容視覺化、形象化、藝術化。通過形象化、藝術化的電視節目傳播社會主義價值觀,引領各種社會思潮。
以典型示范引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方向。典型事例是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教育案例。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和主體。在偉大事業建設的實踐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和模范人物,如楊利偉、許振超、任長霞、牛玉儒、宋魚水、王順友、丁曉兵、王樂義、孟二冬、華益慰、方永剛、袁隆平、邱光華、長江大學舍己救人群體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和群體,在祖國大地上廣為傳頌。這些英雄模范,成為了可親、可敬、可愛、可信、能學的時代榜樣。近年來,通過評選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巡回報告會等形式,以及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把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道德向全社會進行了表彰和宣傳。擴大模范人物的社會影響,把他們的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形成崇尚先進、學習模范、爭先創優的濃厚社會氛圍,是“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具體體現,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石國亮,黃尹,廖艷琳.新時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研究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09,(12).
[3] 唐莉.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及實現路徑[J].江海學刊,2009,(1).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