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銘 張麗英 賈圣武
摘 要:鄉村旅游產業是將農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后深化而成的一種新型旅游產業,是旅游產業深層次發展的必然趨勢。伴隨我國新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失地農民加入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行列成為“三農”問題的一個突出點,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的解決成為關系到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也是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能否實現的關鍵性問題。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是有效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旅游服務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一項重要舉措。因此,以濱海旅游名城秦皇島市為例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和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綜合闡述,旨在為有關職能部門在制定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策略和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決策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鄉村旅游;失地農民;產業結構;剩余勞動力;秦皇島市
中圖分類號:F592;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134-03
引言
鄉村旅游業是上個世紀末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時出現的一種新的旅游產業,后來逐漸成為農村地區發展旅游經濟的重要渠道,并成為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的重要切入點。據2013年國家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568 84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6 957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49 684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262204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的增長率最高。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9%;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最高,為46.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鄉村旅游業作為旅游業(第三產業)的一種重要形式,最初以農家旅館、鄉村飯店、農家樂等形式在我國很多城市的周邊農村地區悄然興起,并成為鄉村度假的重要承載。目前國內學者對鄉村旅游的類型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研究,而從研究的結果看,我國學者對于鄉村旅游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但學者們普遍認為它是農村地區發展第三產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隨著我國新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許多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一些土地資源被占用,一些靠耕種土地的農民失去了勞動的根本,成為失地農民,進而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2013年國家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 894萬人,比上年增長2.4%。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已經逐漸成為“三農”問題的一個突出點。同時,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的解決是關系到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也是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能否實現的關鍵性問題。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能夠有效調整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為失地農民再就業提供廣闊空間,是有效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旅游服務區域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失地農民再就業途徑現狀評析
隨著新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逐漸加入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行列已經成為“三農”問題的一個突出點。當前失地農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有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兩種方式。異地轉移以外出打工為主,隨著城鎮企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的提高等因素,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城鎮企業吸納的幾率越來越低;此外,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的社會保障普遍缺乏,外出務工人員工作環境惡劣,多數企業不為進城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繳納保險、養老金等,務工人員的一些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時,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的成本和風險大大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中的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實際問題也難以解決,這些問題都導致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異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逐漸降低。
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較異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很大的優勢。據國家2013年國家統計公報的數據可知,2013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 894萬人,比上年增長2.4%。其中,外出農民工16 610萬人,增長1.7%;本地農民工10 284萬人,增長3.6%。可以看出,農民工本地就業的增長率(3.6%)遠遠高于農民工異地就業增長率(1.7%),由失地農民為主體構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再就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二、秦皇島市鄉村旅游產業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
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對失地農民實現本地再就業的功能非常突出,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能夠為失地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鄉村旅游產業開發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較低,對從業者的素質的要求不是很高,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尤其是在環衛服務、餐飲服務、旅館服務等方面更為突出,這對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女性從業者更具有優勢。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表明,鄉村旅游每增加15萬歐元的收益,就可以創造5—6個就業崗位(王云才,2006)。秦皇島市現由失地農民為主體構成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技術技能水平偏低、整體素質不高等原因導致缺乏就業競爭力,而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增加秦皇島市剩余勞動力本地就業進而增加農民收入顯然是一種雙贏的選擇。比如,秦皇島市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每年直接解決近200名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以觀光園為依托提供“農家樂”服務項目的間接的解決當地農民近2 000人的就業問題,帶領近1 000戶農民共同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每年為農戶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900萬元;秦皇島市望峪山莊自2002年開發生態旅游以來,逐漸形成了以石河鎮為中心,同時輻射帶動周邊近20幾個村莊的集田園觀光、農家食宿、果品采摘、鄉村旅游以及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格局,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秦皇島市青龍縣隔河頭鄉花果山村充分發掘地處祖山腳下的優勢,利用優美的自然景觀為依托開發以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已經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
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助于當地農民增收。近年來,秦皇島市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各項指標連創新高。在旅游興市戰略的帶動下,全市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和旅游產品提檔升級進程不斷加快,促進了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2013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 595.68萬人次,同比增長10.9%;實現旅游總收入256.32億元,分別增長10.9%和19.6%。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9.85萬人次,增長4.2%;實現旅游外匯收入18 058萬美元(全省排名第一),增長6.6%;景區門票收入4.42億元,旅游總收入突破2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9.6%。來秦國內游客人均花費955元,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連續5年位居全省第一;來秦國內游客平均停留2.31天;來秦游客消費構成中住宿占23.7%,交通占22.6%,餐飲占20.7%,游覽占16.2%,購物娛樂及其他占16.8%。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些經濟指標中,鄉村旅游的貢獻約占10%以上。鄉村旅游作為秦皇島市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旅游經濟增長新亮點,已經成為失地農民再就業的有效途徑之一。endprint
三、秦皇島市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分析
秦皇島市地理區位優越,南臨渤海,北依燕山,西接京津、東出東北;交通便捷,秦沈高速鐵路,京哈、京秦、大秦4條鐵路干線和京哈高速公路、秦承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102、205國道貫穿全境;區位優勢明顯,位于最具發展潛力的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地帶。秦皇島市位于燕山山脈東段丘陵地區與山前平原地帶,市域內生態旅游資源和農業旅游資源豐富,山海關區、昌黎縣、青龍縣和盧龍縣分別被授予“中國大櫻桃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蘋果之鄉”和“中國甘薯之鄉”的稱號。目前已形成以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為代表的觀光農業游,以昌黎葡萄溝、盧龍鮑子溝、望峪山莊為代表的農事體驗游,以青龍花果山、撫寧董家口長城等為代表的山水攬勝游等鄉村旅游景點。2013年以來,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提出“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旅游興市、文化鑄市”的發展策略,明確提出“旅游興市”的戰略,政府大力支持旅游業的發展,并指出本市的名勝古跡游(長城、山海關等)、自然景觀游(濱海、沙灘等)發展的相對完善,鄉村旅游產業有待進一步提升。總起來講,秦皇島市從區位、自然資源、政策導向等多方面已經具備多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
四、秦皇島市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秦皇島市鄉村旅游發展雖然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整體上看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與京、津等周邊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產業整體規模小、經營項目單調,行業標準不健全;第二是管理者素質參差不齊,管理不規范,從業人員服務水平較低,尤其是新進入此行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業務素質亟待提升;第三是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化,秦皇島市相鄰的承德、張家口、唐山及京津地鄉村旅游發展很快,部分地區地區的產品規模、檔次、品牌和市場成熟度優于本市,對本市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競爭性抑制作用;第四是游客對旅游產品需求不斷增長,旅游產品缺乏特色,對游客吸引力不強;第五是各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支持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五、秦皇島市發展鄉村旅游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對策建議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從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看,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引導,特別在發展階段,需要在政策資金、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政府相關部門要大力加強農村第三產業的建設從而促使第一產業與農村第三產業的緊密結合,進而發展鄉村旅游業,拓展失地農民就業機會,真正實現失地農民的就地再就業。
2.加強對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從業人員素質決定服務質量,質量決定產業發展的前途。通過培訓逐步提升失地農民素質,培訓不但應包括基本服務技能等內容,還應包括鄉村旅游相關知識等方面的內容,進而促進他們順利在鄉村旅游業中實現再就業。
3.加強統一規劃,避免重復建設。要因地制宜,在深入調查特色鄉村旅游資源的基礎上統一做好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不同地區應根據各自的區位和資源優勢進行總體規劃。旅游項目建設要做好合理化的論證,防止項目開發中的盲目行為以及急功近利的模仿行為。
4.打造知名品牌,突出鄉土特色。一是要增強品牌意識,品牌是形象,更是難得的無形資產。二是突出鄉土特色,在食住行游購娛各個旅游要素上都要體現鄉土特色,展示當地文化內涵,積極開發具有鄉村特色的旅游產品。
結語
失地農民再就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只靠政策措施就能解決的,也不是只靠失地農民自身努力能解決的,它需要社會、政府和失地農民自己的共同努力。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有效就地實現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是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有效途徑。失地農民再就業這一問題能否解決,不僅關系到他們的生活水否得到提高,更是關系到經濟能否得到更好的發展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實現。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拓展了失地農民再就業的空間,有效地解決好鄉村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于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4-02.
[2] 河北省統計局.2013年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4-02.
[3] 秦皇島市統計局.2013年秦皇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4-02.
[4] 夏林根.鄉村旅游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7.
[5] 馬倫姣.以鄉村休閑旅游促進湖北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5).
[6] 劉邦凡,等.論農村休閑經濟的開發與城郊休閑經濟的開發[J].經濟縱橫,2008,(8).
[7] 李丹.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提升與就業途徑——以發展鄉村旅游為契機[J].閩江學院學報,2008,(8).
[8] 李周,等.旅游業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9] 王云才,等.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0] 王顯成.鄉村旅游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效應與機制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4).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