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林 劉蘭
摘 要:湘西德夯大峽谷具有歷史性和原生態、民族性和地域性、豐富性和功能多樣性等特征,具有良好的旅游環境、地理資源、文化資源和政策環境支持。今后開發中需采取在政府引導下加強體育旅游資源創意開發項目管理和規劃、以大型體育賽事為素材開發體育特色戶外體育旅游項目、以節日為契機開發節慶體育旅游創新產品、加強旅游創意衍生品開發等措施。
關鍵詞: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創意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137-02
“德夯”為苗語音譯,意為“美麗的峽谷”,是湖南省唯一集自然山水風光、苗族風情為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德夯大峽谷位于湖南省西部,處于武陵大峽谷的中段,距離吉首城區19公里,319國道、209國道、包茂高速穿境而過,境內有馳名中外的矮寨懸索大橋。大峽谷氣候宜人,自然風光優美,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其不僅擁有奇特的自然風光和奇峰地貌,而且民俗體育和自然旅游資源豐富獨特,如何在現代創新時代如何推動其優勢特色資源旅游創意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一、湘西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特征
(一)歷史性和原生態
德夯大峽谷是一個以苗族人口為主的山區生態、旅游和文化明地,有極具民族風情的苗寨和苗族人民,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反映了當地村落的歷史演變、發展及生活習俗。也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每個項目都代表了它們各自的內涵和意義。如苗族人民的四月八、跳鼓舞、三月三歌會、錐牛等,這些活動不僅體現了當地人民的辛苦勞作、宗教信仰以及對豐收的喜悅等,而且每一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都記載了一個神秘傳奇的歷史故事,逐漸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態。另外,德夯大峽谷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處于大峽谷中,且群山包圍,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其民族心理較為封閉落后,現代社會的沖擊不是十分嚴重與明顯,大部分項目都未完全開發,基本上保持著最原始、自然的狀態。
(二)民族性和地域性
德夯大峽谷中的民族傳統體育充分展現了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德夯大峽谷的苗寨人們勤勞節儉、開展各種娛樂、祭祀活動,其民族文化內涵豐富多彩,其祖先的狩獵采集、生產生活以及娛樂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傳統文化,充分的體現了其民族性和地域性。如德夯每年春節開展的舞龍、武術、搶獅、上刀梯等活動,這些活動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刺激性、健身功能及獨特的民族風格,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和推廣。如果把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合理的開發,形成一定的體育旅游產業,那將更好地在世人面前展現其獨特、完整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旅游和參觀。德夯大峽谷包括16個村,55個自然寨,由于其自然環境的復雜多變,其生活方式、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帶有深刻的地域色彩,形成了各種獨特的民俗活動。
(三)豐富性與功能多樣性
德夯大峽谷集自然山水風光與民族風情為一體,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峽谷地貌使體育旅游資源內容豐富、具備多樣性的特點。德夯大峽谷首先不僅有盤古峰、天問臺的自然景區,還有矮寨懸索大橋、曙光綠道等人文建筑奇觀,使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呈現豐富多彩的特點。其次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多樣性,苗鼓、舞獅、苗拳等形式多樣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充分展現了苗族人民的民族風情。
二、湘西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創意開發環境
(一)良好的旅游業環境
湘西德夯大峽谷具有良好的旅游業環境,且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以張家界、鳳凰兩大龍頭為首的旅游風景區帶動了湘西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促進了整個湘西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德夯大峽谷素有“小張家界”之美稱,其矮寨鎮也被人們稱為“苗族鼓舞的海洋”,其豐富多彩的高山、峽谷等優質資源為體育旅游業的創意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獨特性的民族傳統體育節日活動及文化資源等逐漸成為湘西地區體育旅游創意開發的強大支撐。湘西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為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創意開發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潛力。
(二)豐富優良的地理資源環境
德夯大峽谷擁有豐富且壟斷的體育旅游自然資源。其地處中國地勢第三階段向第二階段爬升的臨近點,地理斷層造化出雄偉壯麗、千奇百怪的自然地理資源景觀。在這里可開展大量如攀巖、攀瀑、登山、穿越等休閑體育旅游及戶外活動,同時,兩個路橋史上的工程奇跡-矮寨公路奇觀和世界第一懸索大橋,為開展大量的極限運動、自行車賽、摩托車賽、滑翔傘等高品質的戶外體育比賽項目奠定了基礎。豐富優良的地理資源環境為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創意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環境
德夯大峽谷同體育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隨著少數民族的歷史變遷和發展,湘西民族地區保留了其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和風情,創造了悠久的苗族文化及人文景觀,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更是德夯大峽谷苗族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是苗族民族傳統習俗和民俗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八人秋、燒龍、椎牛、鼓舞等民族文化活動獨具苗家體育旅游文化的代表性。總之,豐富的體育賽事資源和深厚的體育文化資源為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創意資源提供了有機土壤。
(四)優越的國家政策法規環境的支持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帶動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的大環境下,為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的創意開發提供了一定的機遇和條件。2011年國務院提出了《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指出要利用豐富獨特的山水生態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把武陵山片區建成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勝地,打造成扶貧攻堅示范區,湘西作為武陵山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省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板塊,也是國家級生態文化保護試驗區,中央決策部署的提出為其體育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歷史機遇,國家投入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技術、資金和人才等來發展西部旅游業,為湘西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平臺,有利于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endprint
總之,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創意開發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還存在很大的環境制約因素,如體育旅游創意開發觀念較為落后、人們對體育旅游的認識還不理解和透徹,對體育旅游的創意開發和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深刻性等因素,要使其更好地發展,要合理清楚的認識到其創意開發的有利條件和制約環境,同時做到揚長避短,積極引進先進的創意產業,在全面發展戰略的推動下,使這些不利因素轉劣為優,使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有更大的創意開發空間。
三、湘西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創意開發策略
(一)政府引導下加強體育旅游資源創意開發項目管理和規劃
在德夯大峽谷旅游產業及體育旅游業創意發展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對體育旅游資源創意開發項目的管理逐漸由私人承包到政府統一規劃和管理。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等來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為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創意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政府統一管理和開發,這樣既可以減少體育旅游資源的浪費和無序開發,又有利于政府及相關旅游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和整合體育旅游創意資源,減少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帶來的經濟效益等問題,但在今后的開發中還需引進市場機制,在政府扶持引導下推動市場力量參與乃至主導。
(二)以大型體育賽事為素材開發體育特色戶外體育旅游項目
矮寨大橋蹦極創世界第一、低空跳傘、阿迪力高空走鋼絲、苗鼓文化節氣勢磅礴的舞臺表演等大型賽事本身就是一種創意,各種類型的體育賽事,為德夯大峽谷的體育旅游資源更進一步的創意開發和良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以賽事為素材的創意開發方式既能調動人們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也能廣泛引起政府部門、旅游部門及相關學者的深入關注和探討,為德夯大峽谷體育旅游資源的創意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機遇。
(三)以節日為契機開發節慶體育旅游創新產品
德夯極富特色的苗族節日文化體現了苗族人民在創造物質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德夯節慶活動主中的春節、“三月三”“四月八”、“趕秋節”等都是湘西獨具民族文化的節日,充分展現了湘西獨特且完整的民族特色文化,在政府的引導和市場需求的變動下,這些由村民自發組織、自我慶祝的節日逐漸演變成深受游客推崇的旅游節日,同時不斷地融入了創意元素。農歷三月初三是湘西苗族傳統的歌舞節,苗族人民在約定的山坡對歌、跳舞,表達苗族青年男女的美好愛情和團結友愛。苗族“四月八又稱”趕歌場”或“跳花跳月”,起源于苗族祭祀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苗族人民的生活逐漸趨向多樣化和娛樂性,舉石鎖、高腳馬、打三棋等民俗體育競技活動不斷吸引了各地游客及周邊群眾的參與,在節慶活動中也不斷增添了歌舞表演及周邊區域的交流。2011年,吉首市苗族“四月八”節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趕秋節是在農歷立秋秋收作物成熟時,苗族人們為了慶祝五谷豐登的年成開展的盛大節日,節日中有舞龍舞獅、吹螺號、嗩吶及蕩秋千等活動。
(四)加強旅游創意衍生品開發
創意旅游產品的開發是城市創意旅游形象塑造過程中的重點[1]。在德夯舉辦的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中,其依托獨特的民族文化創意資源,開發出形式多樣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節慶體育旅游創新產品,如帶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演藝、民族旅游商品展銷、民族特色美食等,這些旅游產品是體育旅游與當地文化、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的文化創意要素的有機結合。文化旅游產品進行了創意開發后,就會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旅游者面前,因而必將吸引一批新的旅游者,開辟新的客源市場[2]。苗族文化展演是德夯大峽谷旅游創意產品的主要種類之一,是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化創意展示,它以湘西本地居民和游客為主要觀看群體,演出主要在德夯大峽谷內舉行,如德夯跳歌場、德夯民俗園、德夯織錦廣場內舉行,這類舞臺表演既展現了苗族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又借助現代高科技和舞臺包裝烘托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民族旅游商品主要包括苗族的特色服飾、織錦、銀器特色小型紀念品及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帶動了德夯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及相關行業的聯動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春宇.創意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構建——基于常州創意旅游資源成功開發的啟示[D].揚州:揚州大學,2012.
[2] 孫雪菲.論文化旅游的創意開發——以“闖關東·游龍江”線路為例[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0,26(3).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