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元正
2014年“跌跌不休”的國際油價,令世人瞠目結舌。進入2015年,油價仍持續跌勢,如今已跌破50美元/桶。面對油價如此下跌,社會上“應大量買進石油”的呼聲此起彼伏。但說實話,當前國家石油儲備設施不足的現狀,讓我們有時候只能“望油興嘆”。
國家石油儲備屬于戰略性的應急儲備,一般包括政府戰略儲備、企業義務儲備和法定機構儲備。我國原油戰略儲備基地建設起步于2004年。據有關資料顯示,2008年底,國家第一期石油儲備工程鎮海、舟山、黃島、大連4個項目相繼竣工并開始儲油,總儲備原油能力可達1200多萬噸。2009年開始建設二期工程,規劃新建原油儲備基地6個,擴建一期基地2個,新增原油總庫容2300多萬噸。第三期工程在抓緊籌建中。但這一計劃中有的還停留在“規劃”階段。根據相關數據,我國戰略石油儲備量相當于36天原油凈進口量或20天國內消費量,與國際能源署和美英法德等國家提出的建立相當于上年90天以上的進口量應急儲備目標,還相差54天的儲備量。
因此,我國原油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的延緩,制約了國家石油儲備擴展的步伐,成為利用油價暴跌機遇低成本擴大石油儲備的一大瓶頸。
關于造成我國石油儲備建設遲緩內在因素的分析和探究已經很多,筆者認為,國家石油儲備關系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國民生活,我們要用戰略智慧來有效制定和實施戰略舉措。當務之急,是要完全依據我國國情進行石油儲備立法,建立起切合中國實際的石油儲備模式。
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都已經建立起完備的石油儲備體系,他們的共同經驗是立法先行,依據國家法律或行政法令建立和完善儲備體系,調整和規范儲備行為。
我國石油儲備建設已經實施10年,但至今還沒有一部《國家石油儲備法》或者《國家石油儲備條例》,相關的管理體系,包括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的專項基金制度和市場化的戰略石油儲備委托代管制度、國家石油儲備動用制度、動態監測及預警制度等,更是處于空白狀態。沒有法治保障,國家石油儲備很難順利建設和規范發展。有了完備法定的石油儲備管理體系,我們就會最大程度地兼顧需要與可能、效率與公平,依據國力逐步推進國家石油儲備建設;就會隨時區別不同情況動用國家石油儲備,并對授權動用作出明確的規定;就會通過建立完備的應急反應機制,該買則買,該賣則賣,形成穩定市場、化解危機的合力;就會實行政企分開、統一監管、市場化運作,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國家石油儲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當前國際低油價的態勢為我國石油儲備建設提供了機遇,能否抓住和利用好機遇,對現行石油儲備體制也是一大挑戰。毫無疑問,我們應當抓準問題、對癥下藥、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加快推進國家石油儲備體系現代化,為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構筑起可靠的基石。▲
(作者是中國石油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
環球時報2015-01-10